天天看點

野蠻生長又五年

回想起來,從意氣風發的大學生,到跌跌撞撞的完成博士學業,如今的我已經站在三十歲的門檻上。在這五年裡,我既經曆了标準化的博士培養,上課、開題、寫論文,也在業餘做了很多非标準化的事情,學程式設計、創業、寫網文。今天趁着心情放松,把這五年來屬于自己的體會寫下來。

作者:Vamei 出處:http://www.cnblogs.com/vamei 轉載請先與我聯系。

收到教學秘書的郵件,通知我博士論文已認證,可以準備口頭答辯。終于松一口氣。回想起來,從意氣風發的大學生,到跌跌撞撞的完成博士學業,如今的我已經站在三十歲的門檻上。在這五年裡,我既經曆了标準化的博士培養,上課、開題、寫論文,也在業餘做了很多非标準化的事情,學程式設計、創業、寫網文。之前有論文的事情挂着,很多經曆隻能沉澱在心頭,沒有時間總結。今天就趁着心情放松,把這五年來屬于自己的體會寫下來。由于是給自己的文章,是以沒有平時“十八線女星寫網文靠出位走紅”的壓力,就誠誠懇懇說話,老老實實記錄。

文青的一年

去年是博士的最後一年,寫了不少文史類文章。這些文章大多發在網上,有些的閱讀量還不錯,例如其中的“氣候與文明”的系列文章,在微網誌上有2000多轉發。最早寫的一篇《從“權利的遊戲”看歐洲曆史》,在豆瓣上已經積攢了8000多個贊。有幾篇文章,也發表在南方人物周刊、國家人文曆史、澎湃新聞、果殼網這樣的主流媒體上。自己胡思亂想的文字能被閱讀和傳播,本身就是一個很讓人滿足的體驗,更何況偶爾還能看到自己的文字印刷在雜志上,圓了一個年少時的夢想。這些文章跨度比較大,有的和我氣象專業相關,有的則毫無關系。它們大部分總結到下面幾個系列中:

天氣與曆史的相愛相殺

Vamei的曆史爆米花

随手拍光影

家門口的曆史學

因為這些文章,朋友說我突然變文青了。其實是我運氣好,趕上一個好時代。如今是網絡時代,文字很容易傳播出去。如果放在以前,光是傳統媒體編輯們的審查門檻,就能把人吓退。現在網上能放文字的地方很多。私密一點的如微信号,開放一點的如微網誌,冷清一點的如豆瓣。如果覺得正兒八經的寫文太嚴肅,也有知乎這樣回答問題性質的寫作平台。有了這麼多平台,還有更多的公衆号、自媒體、新媒體,好文章傳播出去并不難。寫得久了,付費的約稿也會常見。如果産量和速度有保證,可以靠寫作賺取生活費。

寫作最難的是開始提筆。在網上傳播,很多人閱讀評價,壓力還會額外多一分。我經常擔心評價不好,更擔心以前的讀者說我文章品質下降。這樣的壓力很煩人。有時一個選題準備得很充分,最後因為心裡的擔憂而寫不出來。英文裡有個詞叫“Writer's block”,說的就是這種想寫卻下不了筆的障礙。這和過高的期望、過度的完美主義都有關系,但歸根結底,還是害怕把自己的想法展示出來。寫大綱或者寫草稿片段都對克服寫作障礙有幫助。隻要讓手落在鍵盤上打字,寫作的感覺會驅動着文字自然流淌,甚至很多模糊的想法也會在碼字變得清晰。

鼓舞我碼字的一個緣由,是我加入了一個很棒的小型寫作社群。一群“老司機”帶路,寫文順暢了很多。比如“1793”這個集體寫書項目,就是大家一起寫1793年這個曆史橫斷面,解答“世界如何進入現代”和“東方為何落後西方”兩個問題。不同領域的人一起頭腦風暴,很容易找到切入點。而互相競争的寫作氣氛,讓我幾乎忘了所謂的寫作障礙。“老司機”還教了我不少技巧,寫作前要有充分的資料準備、不能把文章寫得太散、多篇文章可以組織成一個系列等等。和這群有趣的作者認識,也讓我和法律、文學、心理專業搭上線,開拓了不少視野。而憑着愛好、不以利益為前提的交往,格外讓人舒心。

寫文史類文章還有一個好處,我稱之為“跨界附加值”。我是理工科出身,做的多是工程類和科學類的工作,強調理性和規範。而文史的知識給了我一個新的柔性思路,可以多層次的想問題。而文理兩個方面雜糅起來,也比較容易出文章。之前寫的《天氣與曆史的相愛相殺》,就是把氣象方面的知識注入到曆史中,從自然環境的角度了解文明興衰之類的曆史現象。反過來,我也對自己的專業多了一層人文了解,不用總局限于方程、模型、資料這樣的技術細節。哪怕不是為了寫文章,“跨界附加值”也能增加不少生活趣味。看電影時分析曆史文化背景,電影結束後和朋友讨論,算得上相當不錯的“炫技”。

創業的兩年

其實這兩年來最傾注心力的,是自己做的一個創業小項目。這個項目是給餐飲業做App。先是斷斷續續在一年多的時間裡開發和測試,然後在交博士論文後的半年裡進行商業嘗試。項目并不成功,商業化之後不溫不火。但這次創業給我好好上了一課,積累了很多殘酷但很現實的經驗。

這兩年來“創業”很高大,印象中也多是像史蒂夫·喬布斯或埃隆·馬斯克那樣,在短時間内做出開天辟地的創新事業。但即使如史蒂夫·喬布斯和埃隆·馬斯克,我猜他們的大部分時間也是在解決各種現實問題:哪裡籌措資金、公司是否要請人、産品規劃是否有問題。創業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考驗的是“見山開山,過河搭橋”的解決問題能力。我曾經為如何獲得顧客頭痛了很久,最後還是放下矜持,一家家的敲門,才找到第一個顧客。半夜出門解決系統的問題,也是常有的事。創業者走的是一條沒人走過的路,要有在泥裡打滾的準備。

我莽莽撞撞開始創業,缺乏應有的謹慎。創業須謹慎。在創業初期,業務不明朗,沒有收入不說,有時還要往裡面墊錢。憑着一腔熱情能支撐過最初的幾個月,但很難走得更遠。就算後來項目成型,有了收入,有了團隊,還是很有很多困難,随時可以終結整個項目。比如說某段時間赤字太多,就算項目有希望,公司也有可能因為現金流中斷而結算。這個時候清退員工,光是道義上的負疚都夠人難受很久。最可怕的還不是徹底失敗,而是不溫不火的僵持,直到很長之後放棄這個雞肋,付出高昂的機會成本。投身創業很容易,但結束卻很不輕松。我是在産品原型做出來,并且有資金支援、有商業模式的前提下開始全職創業的,但還是要面對諸多困難。

如果說創業中最重要的,我認為是團隊的品質。在開發産品的階段,我有一個小而精幹的團隊,每個人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這樣既節約了成本,也能充分發揮出每個人的主動性。但在最近半年商業化的過程中,我貿然引入了不熟悉的合夥人來負責銷售和财務。由于背景和理念的不同,我們之間的問題把整個團隊都卷入漩渦。如果下次找合夥人,我會更加偏向有相當程度了解的人,而不會因為對方能提供的資源而輕易同意入夥。即使不得不引入不熟悉的合夥人,雙方也必須有清楚的約定,以便在合作出現沖突時保護好自己的權益。

創業者總是一副打了雞血的模樣,似乎憑着理想主義就能克服一切困難。但說到底,創業也隻是一份職業。職場沒有新鮮事,那些職場通用法則同樣适用于創業項目。在熱情中保持冷靜,在創業中堅持職業化的素養,才能把事情做好。規劃時要有市場調研和産品設計,開發時要有成本預估和性能測試,推廣和銷售時要有詳細的服務條款和明确的合同。對于技術出身的人來說,既然入了創業的門,就要放下技術人的高傲,擁抱創業所需的一切必要知識。創業考驗的是組織能力,技術能力反而在其次。學一些企業管理和市場銷售的基礎,學會和人打交道,才不容易在創業中吃虧。

程式設計的三年

在創業的過程中,我的主要任務是程式設計。我從三年前開始寫程式設計部落格,有一系列的程式設計教程,如Python,Java,Linux系統,網絡協定,算法,資料分析等等。後來之是以去做創業項目,就是為了在實踐中磨砺自己的程式設計技巧。撇開自身的興趣愛好不談,當時會學很多程式設計技術,也是因為對科研興趣減弱,想要掌握一些新的技能,為以後的職業道路做準備。相對而言,這些年的網際網路熱、大資料熱,也讓程式員成了比較吃香的職業。程式員又是一個憑本事吃飯的行業,不會太強求過去的教育背景。寫技術部落格,則是希望把自己的學習過程完整記錄下來,給想走這條路的人做參考。

程式設計并不難學。現在的程式設計工具很發達,網上的學習資料又多,在找準方向的前提下,初學者幾天内就能做出一個看起來很不錯的網站,甚至一個手機App。而我中學時由于網絡不發達,連找一個編譯器都很困難。但能編寫程式并不等于能學好程式設計。真正懂程式設計的人,會有豐富的知識儲備:對不同形式的程式設計語言有一定程度的了解、熟悉多種程式設計工具、了解計算機和網際網路的基本原理、熟知算法和設計模式。其實在程式設計的過程中,用工具把産品做出來隻是第一步,後面的改造和優化才是大頭。提高性能、改正bug、擴充功能、甚至在工具本身出問題時改造工具,這些任務都需要上面提到的知識儲備。是以,程式設計不難學,但學好程式設計往往是多年積累的成果。

廣泛的知識儲備是第一步,第二步是練習。學習基礎知識時,往往有一日千裡的心情,兩天看完一本書,三天學完一門程式設計語言…… 但其實掌握得并不紮實。隻有在具體的實踐中,才能把浮在表面的閱讀内化為自身的武器。如果一開始就有産品規劃,有目的的學程式設計,往往能學得很快。就算一開始沒有做産品的想法,純粹為學習而學習,也需要做一些練習項目練手。隻有在具體程式設計時,人才能分辨出是否真的學會了。練習項目會花不少的時間。畢竟,讀一篇最短路徑的介紹文章大概隻需要半個小時,實作一下最短路徑的算法卻需要半天。至于做大型網站、做複雜App,有可能演變成一個無底洞。但整個過程中收獲的經驗,将是從事程式設計不可或缺的财富。這個步驟實在是沒辦法簡化省略,隻能放平心态,任由代碼來蹂躏自己。

但有些人身上天生就有程式設計的潛質,有些已經從業的程式員卻根本不合格。在我看來,程式設計最重要的是樂意用代碼解決問題的态度。有一次,我讓一名實習生實作一個功能。我知道這個功能可以調用代碼庫實作,是以預期他上網搜尋一下實作。過了一會兒他把代碼交給我時,根本沒用代碼庫,而是自行的用原生代碼實作。他的經驗不足,對相關代碼庫了解不多,卻不等不靠,直接用代碼解決問題。在我看來,這就是樂意用代碼解決問題的展現。而一些程式員過度依賴進階工具和搜尋引擎,不願用自己的程式設計能力挑戰問題。這樣的做法看起來聰明友善,卻會越來越遲鈍。程式設計的核心問題不會有進階工具和現成答案,東拼西湊也難有大的成就。

讀博的五年

抛開雜七雜八的經曆,我這五年的底色是科研。我大學在一所科研氛圍濃重的大學。這所大學也感染了我,讓我動了讀博搞科研的念頭。但五年博士讀下來,論文水過,沒能在科研上有所建樹,想想也是慚愧。但這并不能改變我對科學本身的喜愛,也不會改變我對科研從業人員的感佩。我這裡要說的,隻是我的科研經曆,以及我對科研現狀的一些感概。

我開始讀博時,所在的研究所剛剛建立。氣象方向隻有我導師一個教授在做,是以缺乏可以互相讨論的對象。這是一個硬傷。在相對成熟的環境中,學生可以和周邊人積極讨論,從别人的工作中汲取靈感。博士學習很強調獨立性,但是建立在環境完善的基礎上的。是以如果有人選擇讀博的學校,我會建議他到專業強、研究人員比較充裕的地方。第一個課題是導師直接塞給我的,但所有的磚都要自己燒。期間徒手改底層代碼、自己開發并行運算的腳本、管理一千多核的超級計算機的運作,算得上可歌可泣。可在其他科研小組,這些任務都是有現成解決方案的。前期準備做了兩年多,課題本身卻沒有什麼進展。

這個時間點上很洩氣。和導師之間的沖突逐漸更新。我認為導師畫了一張太大的餅,卻連扳手都沒準備,是以想換一個适合自己的課題。而導師在研究所裡立了這個項目,拿了經費,找不到可以替代我的人,是以希望我堅持。争到最後,我做好了退學的準備,向導師攤牌。他這才同意我換項目。我換了一個比較小的課題,和其他領域的教授合作,把新技術應用于氣象觀測。我知道,導師對我後來課題的評價不高,但我已經知道自己想做什麼。憑着新技術的優勢,也憑着一口氣,我在兩年的時間内完成了博士工作。或許最終的博士論文聽起來不像導師的大餅那樣誘人,但認清自己的能力和條件,選擇合适的課題,才算得上獨立探索的科研人員吧。

博士生的議價能力其實很低,甚至比不上一般的職場職員。職員工作不開心,可以拍拍屁股辭職,但博士生為了學位要忍氣吞聲。一些不厚道的導師,能熟練的把這樣的情勢變成逼迫學生的手段。現在的科研已經成了一種産業,不再有伽利略牛頓時代的浪漫。大衆談起科研和讀博,還帶有浪漫時代的印象:寬松的環境、自由的學習、無拘無束的探索。但現實的情況是,博士已經成了半工半讀的科研崗位,導師則是手握資金、項目、學曆的老闆。即使順利畢業,科研也是僧多粥少。固定教職少,大部分博士畢業生不得不在臨時性崗位上颠簸流離。博士的浪漫化色彩,早就該破除了。

無論如何,我在讀博的五年時間裡嘗試了很多東西,不遺餘力的野蠻生長,應該知足。經曆過錯綜複雜的事情,認識了許多的人,有收獲,也有痛苦的回憶。我感謝那些幫助我的人,更感謝陪伴我的。至于其他人,我也感謝他們帶來的磨砺。所有的經曆都告訴我,生活中總是好壞參半,自己能做的,不過是盡量泰然處之。但能保持泰然處之的心态,已經足夠了。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歡迎推薦。

技術推動進步,分享促進社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