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魔都驚情400年,都藏在豫園地下

作者:上觀新聞

上海居民唐偉回憶起幾年前通路了一個日本小城市,并遇到了當地的"城市節":從建城的神話傳說到今天的成就,都集中在一個小時的"盛大遊行"中。很多參會者都是學生,通過這種方式了解自己家鄉的曆史:"全國大多數城市的曆史隻能去學術實力雄厚的城市規劃博物館去了解,但缺乏'趣味'和'粘'元素。"

唐璜的想法可能會改變。今年3月27日,"夢微世界,魔都400年"主題公園将進入試營業,這是上海首個通過"微建築、機械藝術、數字多媒體互動"诠釋城市曆史的主題公園,由50位造型師在2年内完成,共打造出500多幅微型建築景觀, 數以萬計的微型人物和70多種互動裝置,再現了1559年至1937年上海的城市變革曆史。

走進豫園百貨天宇大廈地下層,門上燈光和影影旋轉,門後,觀衆們每天都能走過"魔都"400年。

魔都驚情400年,都藏在豫園地下

一百年前在城市聖殿周圍熱鬧的地區

一百年前,人們是否擠滿了這座橋?

時間之門一打開,一百多年前第一次映入眼簾的正是豫園。随着光影的變化,"白天"豫園非常熱鬧:沿街廟市,小籠鋤、梨醬糖、鴨血扇湯堆放,正等着鍋;騎馬官兵,車裡的老人,背着水桶的農民,彼此的識字......形形色色的人在豫園周圍走來走去。其中,有三次巡遊的城主将與新年一樣。

雖然它們是微型建築和幾厘米高的小人物,但細節經得起放大鏡的考驗。豫園湖心亭在舞台上的叙述者,穿着一件藍灰色的長襯衫,拿着折疊扇子隻有一頂指甲蓋大小,用放大鏡可以看到扇子表面塗有水墨畫。

魔都驚情400年,都藏在豫園地下

豫園夜間民俗活動

晚上,當燈籠第一次亮起時,豫園裡隻有幾個人。在洋山廳,近50位形形冽冽的中外人物,正在舞台上欣賞表演。這不是設計師随意設定的場景,而是再現了三年的光緒辰(1880年)《豫園宴會音樂地圖》,上海桃台劉瑞芬宴會德國皇帝孫黑裡石,共昆曲場景。

主題公園的第一個展廳"海邂逅花園",燈光攜帶的"豫園"沙盤長達13米,相當于一輛公共汽車,3000多個模特人物試圖還原一年的真實場景。據介紹,整個平面結構是指1784年乾隆時期的《西園寺圖》等資料。

從海面相遇園到後續的《江海彙合處》《北門之戰》《中國邊境最"現代"的闆塊,包括豫園、16鋪砌的碼頭、武康大廈、馬勒别墅和石庫門建築群等上海曆史建築群和典型場景,都進行了書寫和實地考察。策劃團隊曆時半年,在國内外論文、書籍上閱讀量超過百萬字。

魔都驚情400年,都藏在豫園地下

已不複存在的老"上海海南站"

據規劃團隊介紹,"上海海南站"内的主題公園于1908年建成,1937年日軍轟炸後已不複存在,隻留下現在的"南站路"。當團隊查找曆史資料時,他們了解到該站是滬杭元鐵路的起點,也是當時長三角地區最大的貨運站。根據多種消息來源和專家指導,修複了當年的建築物和情況。

還有如"江海沉"闆塊,大大小小的船舶反射在藍光中,耳邊傳來各種方言:經過規劃組的測試,當上海航運發展起來時,彙集了船舶在碼頭周圍,許多人講不同地區的方言。這些方言是策劃團隊根據當時的記錄寫的,請全國各地的同僚用當地的聲音錄音。

魔都驚情400年,都藏在豫園地下

在船外,您可以聽到方言的交集

誰住在武康大廈?

唐偉非常關注這座城市的曆史建築,一個很大的遺憾是,大部分的曆史建築"隻能看外觀,無法進入它"。《四百年魔幻》中展出的經典上海建築,或許可以彌補這種遺憾。

魔都驚情400年,都藏在豫園地下

石庫門的學校

兩側地闆可升高或降低的"石庫門屋"。一邊樓往下走,可以看到上海人如何過着美好生活的客廳和卧室,而另一邊樓則敞開,你會發現上海人如何"做蝸牛殼路",在石庫門家變成了一所國小。在"Belle Gate 宴會廳"後面,您可以在雙層宴會廳瞥見曾經熱鬧的夜生活。如果舉起相機拍攝,你也會被小人物的肚門"反拍"。

魔都驚情400年,都藏在豫園地下

"間諜"貝爾門

觀衆不僅可以看到建築的解構,還可以一睹建築中的生活。天黑後,"武康大廈"一家亮了起來。在一扇窗戶裡,有金色的桌面和流行的綠色連帽燈,一個金發男子把頭埋在桌子上成堆的鈔票裡 - 根據林揚航出版的1937年"中國名單",賈迪的總銷售代理住在那裡。太平洋戰争爆發後,公司股價飙升,他是以發了大财。同樣在武康樓,也有年輕人在嘗試奏一首新歌——正是在一扇窗戶後面,于爾邀請王某嘗試演奏《風雲之子》的主題曲,也就是後來成為《義勇軍歌》的國歌。

魔都驚情400年,都藏在豫園地下

武康大廈窗戶上的故事在曆史上是真實的

一個視窗,解釋記錄了真實的曆史。"僅僅因為你可以看到一座舊建築的外觀,就不是'建築可讀的'。市民楊傑認為,如今的城市文化大隊已經走過了"到此遊"式的打孔,消費者渴望更多的内容,隻有"走進去""聽故事",才能真正通過建築"讀懂"城市的曆史:"其實,很多曆史保護建築都不能随便進入。按模型複制是一種探索。"

魔都驚情400年,都藏在豫園地下

聲光再現上海市消防聯合會的行動

為了再現建築的"内容",這裡的微型模型打破了業界通常的1:87比例。廣慈醫院于1:30修複,武康大廈和特色石庫門建築群于1:15修複,馬勒别墅甚至使用了1:9的大小。這些建築也可以分為升降機和升降機,并通過電子傳感、裸眼3D、幻影成像、數字互動等技術,讓建築的故事得以再現。

在制片人上海宇蒙文化創意有限公司董事長林天紅的制作中,《四百年魔幻》不僅是一個微型主題公園,更是一個深耕都市文化的精煉,以及商業沉浸體驗行業創新發展。

曆史能在現實中看嗎?

走進主題公園的特别展廳,"幻影語言",每當它靠近不同的視窗時,它就會發生變化:跳過的青蛙,彈出的娃娃,被踐踏的縫紉機......它與許多中年和年輕人的童年記憶有關。

"幻想"是主題公園定制的數十個大型藝術裝置之一。據餘萌總經理王琦介紹,場館内容将不斷更新,不斷推出新的作品和創意,支援各種公共教育和主題探索活動。

魔都驚情400年,都藏在豫園地下

互動裝置之一:不同時代的盒子視角

近年來,主要"回憶"創意街區的"感受"、場館和品牌,豫園商城也在全方位的品牌更新,多年未到豫園楊傑最近去,驚呼"豫園變得年輕好玩!"

在這裡,他發現了父母小時候一直乞求買的各種"小人物書",還有《上海制造》《大白兔》衍生品:"這些都比'千城面'旅遊紀念品更值得買。"

在與朋友一起參觀了日益年輕的豫園商城後,唐偉走到BFC外灘金融中心觀看最新展覽,路過一個曾去過空蕩蕩的舊市政廳,夾在路上和舊舞台上的男人。"我們可以以有趣的方式了解這座城市的曆史,并使城市地标靠近年輕人,但這些真正承載着生活記憶的古老建築除了拆除之外,還能融入當代生活嗎?"

魔都驚情400年,都藏在豫園地下

豫園外真正的老房子會去哪裡?

專欄編輯:石晨璐 文字編輯:簡波

來源: 作者: 簡·波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