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故事中的威海㊸|國術奇人張英

作者:威海新聞網
故事中的威海㊸|國術奇人張英

張英,大名張忌嗣,榮成縣棘子埠村(今榮成市城西街道棘子埠村)人,生于清鹹豐二年(1852)。因在家中排行老三。雖武功高強卻不恃強淩弱,為人處世本分實誠,一貫以錢财資助窮人,以善舉聞名邑内外,故人稱“老三善人”。

故事中的威海㊸|國術奇人張英

光緒年間的一個冬天,一個正在野地裡拾糞的莊稼人,被從村北土路上走來的一名彪形大漢喊住。大漢惡聲惡氣地問:“前面這個村子可是棘子埠?”莊稼人點頭說是。“聽說棘子埠村有個叫什麼張英的人,說他武功高強無人敢惹?”那大漢橫着眼珠子問。拾糞的莊稼人聽這大漢問話的語氣,再看這大漢的形色,斷定非善良之輩,便不動聲色地說:“棘子埠是有這麼一個人。你找他有什麼事嗎?”大漢繼續惡聲惡氣地說:“都說他武藝高超,文榮兩縣無敵手,我今天來棘子埠會會他,請教他兩手!”拾糞的莊稼人摸出煙袋,一邊裝煙,一邊不緊不慢地說:“那是我哥,等我抽完這袋煙,再帶你去找他。”說完,把糞叉往地上一插,嗖的一下,輕飄飄地落在了糞叉杆子頂端,然後紋絲不動地拿出火鐮打火、抽煙。那大漢見眼前的人沒怎麼動就飛身上了豎立的糞叉杆頂端,頓時傻了眼,連聲說:“隔日再會,隔日再會!”說完撒腿就跑。大漢大概想:張英的弟弟武藝功夫尚且這般高強,張英本人的武功一定會強上加強非比尋常。好漢不吃眼前虧,還是溜吧。

大漢不知,這飛身躍上糞叉頂的不倒翁,正是張英!

張英兒時時常被人欺負。那年八月,張英同本村幾個小夥伴在村南河的南沙旺洗澡。同來洗澡的,還有鄰村一富戶小子帶領的一幫孩子。因那富戶小子不讓張英同他們在沙旺一起洗澡,兩村的孩子便争打起來。富戶孩子見打不過張英他們,便跑上岸抱起張英的衣褲跑了。被人搶了衣褲可不是小事,張英母親得知此事後,找到鄰村那富戶人家理論。沒想到富戶家不但不講理辱罵張母,将衣褲弄髒了扔出來,還放出狼狗追趕撕咬。被狼狗咬得遍體鱗傷的張英母親是以大病一場。小小少年張英握着拳頭要去跟富戶拼命,但被父親攔下。

張英的父親名叫張彰,略會武藝。妻兒受此欺辱,令其義憤難平,便跟家人商議讓張英習武學藝,這樣既能健身,又能自衛,免受人欺負。從此,少年張英便跟随父親學起了武藝。

幾個月過去了,聰明伶俐的張英習武進步很快,且有超越其父的趨勢。張彰覺得,僅憑自身這點技藝已無法對兒子進行國術指導,做不了兒子的武師,便托人從河北滄州請來一位徐姓武師教授兒子武功。

滄州徐武師,年逾40,武功非凡,武德淳厚,同張家人同吃同住,悉心教授張英武藝。

師徒二人,一個盡心盡意教授,一個一心一意學藝,從不懈怠。三伏天汗流浃背,三九天單衣掩身。白天一起摸爬滾打,晚上師父像父親對待兒子一樣給徒弟推背揉腿關懷有加。張英練得手不能端碗,腿腫得不能挪步,身上傷痛一茬蓋住一茬。師父心疼徒弟學藝受苦,徒弟心疼師父和自己一樣受罪。張父強調嚴師出高徒,張母盡賢婦賢母之職,悉心伺候照顧他們。在這樣一種融洽氛圍裡,徐武師拿出看家本領教授,張英武功武藝進步神速。張家人對徐武師感恩之情日漸深厚。

看到師父身體消瘦,張英有一次問師父:“習武之人吃什麼東西強壯身體?”師父說:“牛肉最是強筋補體。”張英把師父的話告訴了父母,央求父母把自家的牛殺了給師父補身子。張父說:“咱家的幾畝地全指望這頭老牛耕種。宰了老牛,拿什麼耕地?”張英說,他來拉犁。

這年秋後的一天,中午吃飯的時候,張父端來一大盤噴香的牛肉上桌。那年月,對普通人家來說,牛肉十分罕見,徐武師一見愣住了,問:“哪來的牛肉,該不是把咱家的牛殺了吧?”張彰說:“徐師傅,你來我家兩年,教我兒張英學武,如同父親對待兒子一般,悉心教授,有情有義。我兒武功得以神速進步,武德得正。你的辛苦我們看在眼裡,我家無以報答,宰了老牛,做盤牛肉讓你補補身子也不為過。再說了,這也是我兒張英的心意。”張彰并承諾徐師傅,讓兒張英為他養老,百年後為他送終,且樹碑永記師恩師德。這一番話,讓一輩子沒有妻室兒女的徐武師心下深深感動,不禁熱淚盈眶。自此以後,對張英的調教更加全面、嚴格、悉心,他把自己一生所學武功毫無保留地傳授于徒兒張英。

一晃近10年過去了,張英跟随師父學得一腔好武德,一身好武藝。他對國術八大式——登山式、騎馬式、憨腳式、鋪腿式、跨虎式、夕牛式、望月式、坐盤式和長拳三十六趟、三十六路扣子以及單刀、花槍、擒拿、對打、站樁、棍術、鋼鞭、把杈(彈弓)等樣樣精通:棍術舞起來上下左右翻飛看不清臉面;鋼鞭耍起來五米之内人近不了身;把杈絕活兒能将置于丈八外凳桌之上十枚銅子依次擊落;六尺高的梅花樁彈跳騰挪如履平地……

随着年齡和武藝的逐日增長,張英已由毛嫩小子練成體壯肌腱、武藝高強的朝氣青年了。

張英不是個目光短淺、滿足于現狀的習武之人,他想要學得更高的武藝、更多的本領,以闖蕩江湖,濟世為民。師父和街坊鄰居也鼓勵他:天外有天,有志者有心人應該出外闖蕩,見世面、長知識、增本領。

聽人說文登埠口是個舟車雲集商賈往來之地,雜耍戲曲武藝等在此常有交際出演,張英就想去那裡見見世面。這天正值埠口大集,張英早早起身,帶上幹糧及其他家什,太陽未到三竿就趕到了六七十裡外的埠口。

張英買了戲票,在一個紮好的大戲台前等着看戲。等了大半天,也未見大戲開場,台下觀衆紛紛起哄,要求戲班趕快開場演戲。張英問身邊一位老者:“天已過晌,戲怎麼還不開場?”老者告訴他:“有位劉二爺不到場,這戲就不能開場。”張英再問:“這劉二爺是啥官?”老者介紹說,這劉二爺并非什麼官,乃一武功高強的地頭蛇,地方官都懼他三分。兩人正說話間,一片喧嘩聲從南面傳來。老者擡手一指:“喏,劉二爺來了。”張英見從轎内走出一滿臉橫肉壯漢,徑直走進戲篷裡。接着,戲篷裡就傳了打牌聲、吆喝聲。大半個時辰過去,還不見這劉二爺出來,那戲就不開場。

看戲的人都是花了銀子買了票的,是以都憤憤不平,吵吵嚷嚷。張英一向看不慣驢蒙虎皮仗勢欺人之輩,他走上前,掏出小刀,一下将幾根戲篷繩索割斷。戲篷嘩啦一倒,劉二爺等賭徒全都被埋在戲篷下。劉二爺扒拉出戲篷,高聲叫罵:“哪個小子吃了豹子膽敢來攪老子的場子?!”張英往前一站,理直氣壯地說:“是我。天都過晌了,你總不能自己打牌,讓我們這些買了票的人陪着你等到晚上看戲吧?”劉二爺瞪着眼珠子吼道:“你小子好大膽,敢推倒我的戲篷!”張英說:“你也太霸道了。我憑什麼不敢?!”劉二爺看張英孤身一人,面孔陌生,說:“你小子外地的吧?趕緊把戲篷給我支起來,要不今天别想走出這埠口。”張英毫無懼色,道:“我就是不給你這欺人霸道的東西支戲篷,看你能怎地!”從未吃過虧的劉二爺把手一揮,吼道:“小的們,給我修理修理這個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子!”話語剛落,隻見六七個彪形大漢一齊撲了過來。

張英飛起一腳掣出一拳,隻見兩個大漢被甩出丈把遠。也沒見張英怎麼動作,另幾大漢也被打得斷胳膊斷腿倒地哀号。見自己人吃了虧,劉二爺搶上前來,飛身一掌,擊向張英腦門。張英迅疾躲過,左手擋住劉二爺再次掃來的雙掌,右手迅速掣出小刀,左腳跨前一步,踩住劉二爺的腳尖,右手小刀在劉二爺懷中一捋,齊刷刷六個紐扣一齊落地,隻留脖頸下的一個(警示)。接着就是一記猛掌,将劉二爺擊出丈八開外。劉二爺早已被那一刀吓得魂飛魄散,加上這猛力一掌,癱倒如爛泥,連哀求的力氣都沒了。張英并未窮追猛打,收起家什,向圍觀的衆人抱拳拱手,說:“耽誤父老鄉親看戲了,請大家多擔待。”衆人感激張英的行俠仗義,向他喝彩并道謝。張英在一片喝彩道謝聲中,走出埠口。

為進一步提高國術技能,張英先後到過南京、山西、東北等地的國術之鄉拜師訪友,他的拳腳功夫也逐漸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

張英武藝高強,除暴安良,名聲在外。但張英不是一個喜歡張揚的人,對待鄉人和善有加,溫良恭儉,平日給人的印象就是一個普普通通的農民,一個“老三善人”,從外表絲毫看不出他絕技在懷。

後來,張英在村裡開設拳腳房,收徒弟40多人。他的徒弟帶徒弟,徒弟的徒弟又帶徒弟,使張氏武功代代有人傳。1910年,國術傳奇人物張英去世。至今,張英武功傳了7代,棘子埠村先後自發組織了7個拳腳房,約有500多人習武練功。棘子埠村也是以成為文榮兩縣有名的國術之鄉。

故事中的威海㊸|國術奇人張英

(殷汝金)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