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當孩子用哭鬧要挾你,這樣做比你吼他100句都管用

管教孩子,靠的不是武力,而是智慧。

“玩遊戲隻能他赢,輸了就哭,撒潑耍賴,不玩還不行。”

“不給買玩具,他就歇斯底裡大哭,不達目的決不罷休,現在都怕帶他去商場。”

“我家孩子脾氣特别大,說她一句都不行,而且急了還喜歡動手打人!”

……

以上這些場景各位家長們是不是覺得很熟悉呢?

孩子壞脾氣、鬧情緒的時候常常使家長氣得抓狂,又擔心孩子會越來越肆無忌憚,控制不好情緒,成為令人讨厭的“熊孩子”。

情緒調控能力是情緒智力的重要品質之一,這種能力能使孩子及時擺脫不良情緒,保持積極的心境。

如何更有效地引導孩子處理生氣、憤怒、害怕、自卑、受挫等情緒控制的問題,是現在父母需要特别學習的一門功課。

01

每一位父母,都曾被孩子的哭鬧“要挾”過。

在《媽媽是超人》中,馬雅舒的育兒方式曾被網友們質疑,說她“不懂教育,溺愛孩子”。

女兒不想吃飯要吃冰淇淋,一哭,就給;不肯睡覺,對媽媽又踢又打,一哭,就抱;不想上幼稚園,一哭,差點抱回去。

當孩子用哭鬧要挾你,這樣做比你吼他100句都管用

聰明的孩子,從此知道自己擁有了一招制勝的“法寶”,隻要不停地哭,總能得到自己想要的。

馬雅舒的一再妥協,讓女兒米娅缺乏獨立自主能力,出現各種任性行為,甚至面臨被幼稚園退學的風險。

當孩子用哭鬧要挾你,這樣做比你吼他100句都管用

妥協、溺愛,造就的很可能就是一個個任性的“熊孩子”,甚至“巨嬰”。

不想被孩子的哭鬧要挾,卻又不能妥協,不能打罵,于是很多媽媽們采用了一個看似有效的辦法:不理會,直接走掉。

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冷處理,但是冷處理不是冷暴力。

最近看到一個視訊。

在視訊中,一個小孩子躺在路邊的草地上,一邊大聲哭鬧,一邊用腳蹬地。

在離他兩三米的位置,他的媽媽靜靜地站在那裡,盯着孩子,不言不語,不喜不悲。

就這樣,小孩子哭鬧了1個多小時,他的媽媽也一動不動地看了1個多小時。

當孩子用哭鬧要挾你,這樣做比你吼他100句都管用

這種冷暴力的處理方法,和前幾年大熱的“哭聲免疫法”一樣,簡單、直接。

可是近年來“哭聲免疫法”給孩子心理帶來的損傷,已經被越來越多的心理學家所驗證。

最直接有力的證據,便是“哭聲免疫法”的教育理論依據的提出者——美國行為主義專家華生,他的孩子在這種冷漠的養育方式下,大兒子自殺身亡,二女兒多次自殺,小兒子一直流浪,靠他的施舍勉強度日......

鄭淵潔曾經說過:“一個好的教育者應該用50種教育方式去教育一個孩子 。”

同樣,一個好媽媽不應該因為孩子不接受自己的教育方法,就冷眼旁觀,消極以對。

世上的方法千萬種,積極嘗試,總能找到一款适合“熊孩子”的。

在《知識就是力量》2018-9-21期中,羅振宇講到在公衆場合,當我們的孩子非要買玩具,大聲哭鬧時,我們要溫和的照顧到孩子的情緒,小聲的說:

“寶寶,你現在是不是不舒服呀?是不是很想要這個玩具?”,這時候,我們的爸爸媽媽就會發現,孩子的情緒很容易就被安撫下來了。

當孩子用哭鬧要挾你,這樣做比你吼他100句都管用

當孩子難過、大哭的時候,爸爸媽媽首先要接納孩子的情緒,先别上來講道理,這才有可能跟孩子一起去把這個問題給處理好。

我們也可以更細膩的對寶寶說:“寶寶你現在肯定特别想要玩具,如果今天拿不到玩具的話,你肯定會特别難過的,對不對?”

首先要做的,就是要重複我們孩子說的話,讓孩子明白:我們是懂他的。

是以在孩子發脾氣的時候,父母最重要的絕對不是滿足孩子的欲望需求,讓孩子停止發脾氣,而是必須處理好孩子的情緒。

02

簡·尼爾森在《正面管教》一書中反複強調這樣一個觀點:“行為不當的孩子是喪失信心的孩子,他們的不良行為是在讓你知道,他們沒有感受到歸屬感和價值感,而且他們對于如何找到歸屬感和價值感抱有錯誤的信念。”

當孩子用哭鬧要挾你,這樣做比你吼他100句都管用

是以,簡·尼爾森把孩子的不當行為,特别是哭鬧比喻成一個密碼,而父母的責任就是破解這個密碼,找到孩子哭鬧背後的原因。

為了能夠更輕松容易的解讀孩子哭鬧的密碼,有幾種方法家長可以嘗試一下:

告訴孩子你很了解他

比如:“你現在很生氣對不對?媽媽知道你很生氣,因為沒有給你買玩具對不對?但媽媽還是很愛你啊~”

切記,這個時候,别着急解釋你的理由,孩子的情緒沒有平息,你越解釋隻會越刺激孩子,讓他越激動。

簡單回應

如果我們在真心實意地表達自己内心所想,結果對面的人一直在傾聽,沒有半點反應。

那我們是知道他聽到了還是沒聽到呢?

當孩子用哭鬧要挾你,這樣做比你吼他100句都管用

是以面對孩子,我們需要用一些語氣助詞來引導孩子繼續表達自己的想法,給孩子簡單的回應,我們有在認真聽,但是絕對不喧賓奪主。

适當的關愛

面對孩子的哭鬧,現在很多家長都喜歡采用冷處理的方式。

隻是,在具體的操作中,很容易把冷處理變成冷暴力。

就像之前所提到的那個盯着兒子哭鬧了1個小時的媽媽。

她的出發點,應該是希望用冷處理的方式,讓孩子平靜心情。

但是,她卻犯了一個很大的錯誤。

冷處理是指在孩子的情緒平靜下來之前,不與孩子進行任何溝通。

隻是,很多父母在與孩子暫停溝通的同時,把對孩子的關心也順手中止了。

行為可以冷,但是心卻不能冷。

不與孩子進行溝通,可不意味着不給孩子關愛。

是以,媽媽在進行冷處理的時候,不要離孩子太遠,最好能夠坐在孩子的旁邊。

有機會的話,可以在孩子哭累的時候,喂他喝口水。

當孩子用哭鬧要挾你,這樣做比你吼他100句都管用

總的來說,就是給孩子傳遞這樣一種想法:我不同意你的要求,但是我依然愛你。

教孩子用語言表達需求和感受

告訴孩子發脾氣哭鬧并不能産生任何作用和效果,而好好說話、合理談判、講出自己的想法和理由卻能得到更多的回應與幫助。

是以你要教會孩子正确的表達方式,如:“媽媽,我很喜歡這個玩具,你不給我買,我真的很生氣!”

同一種哭鬧,千萬種理由。

隻有花心思,細心觀察孩子,耐心解讀孩子,體貼的了解孩子,才能夠準确的破譯出孩子哭鬧的密碼。

在育兒道路上,願意積極嘗試的父母,才能夠養出樂觀向上的孩子。

願天下的孩子都少一些哭鬧,多一些歡笑。

▍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