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9種父母教育方式隻會毀了孩子,長大了越來越怨恨父母!

9種父母教育方式隻會毀了孩子,長大了越來越怨恨父母!

物質無限滿足,語言暴力,過于依賴,父母失信、撒謊,在客人面前指責孩子,父母吵架,偏心、對孩子不能給予同樣的愛,不耐心解答孩子提的問題等行為都是毀孩子的教育方式。

什麼樣的父母會毀了孩子?有以下9種做法的父母要注意。

物質無限滿足

很多家長對自己過于“吝啬”,對孩子過于“大方”的事情在我們身邊并不少見。

這些學生中,有一半的家庭個人所得沒有達到當地人的平均水準。

而一些經濟情況不錯的家庭,則更是“财大氣粗”,對孩子更是“有求必應”。

事實上,在物質享受上為所欲為的孩子很可能就是寒門逆子、纨绔子弟,他們少有責任心,愛講排場,比闊氣,而且等他們長大後,不知節儉為何物,更不會理财。

語言暴力

很多父母在氣頭上的時候,容易說出一些很難聽的話。

雖然事後也會後悔,但說出來的話就像潑出去的水,已經沒辦法收回了。

而孩子聽到這些話後,自信心完全被擊碎,甚至會在潛意識裡覺得,自己就應該是個笨孩子,久而久之,就真的成了一個不愛動腦子的笨孩子。

而且,父母不要指望用粗暴的語言就能讓孩子改正錯誤,相反,這反而會讓孩子意識不到自己到底錯在哪裡了。

長期被父母語言暴力的孩子,會變得越來越内向,越來越沉默,和父母的關系越來越疏遠,有什麼事都不會再與家人分享。

控制孩子

父母将自己未完成的夢想強加在孩子身上。

孩子的人生隻屬于他自己,父母能做的,隻是在一旁協助,但不可以強迫孩子活成你自己心中的樣子。

父母經常對孩子說這種話,會給孩子的心理造成很大負擔,覺得将來有出息養父母是自己一生的使命,進而忘記了自己真正的喜好和任務。

這樣成長的孩子,該有多累。

父母當孩子面吵架

曾有一家兒童心理研究機構對3000餘名學齡兒童進行了一次心理狀況調查,其中有一條是“你最怕爸爸媽媽的是什麼”,回答得最多的是:“我最怕爸爸媽媽生氣,怕他們吵架”。有一個答卷寫得很生動:“我最怕爸爸生氣,他生氣的樣子可兇啦!把媽媽都氣哭了,我吓得像一隻小老鼠,心裡直撲騰,飯也吃不下去。”

父母以為孩子還小,夫妻間說些什麼,做些什麼,對小孩子是無所謂的。

其實,孩子們那一雙雙亮晶晶的大眼睛,早已把父母在他們面前的一切言行都記錄下來了。

有些家庭,夫妻間争吵不休,滿嘴粗話,甚至動手動腳,家庭氣氛經常處于緊張狀态,這在孩子的心理上形成巨大的壓力。

有些父母,長期感情不合,在家裡寡言少語,在這種氣氛中生活的孩子很壓抑,時間久了勢必損害他們的心理健康,會使孩子變得冷漠、孤獨、執拗、粗野,成為心理方面的畸形兒。

是以,為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家庭氣氛,是每一位有愛心的年輕父母應該謹記的。

9種父母教育方式隻會毀了孩子,長大了越來越怨恨父母!

偏心

當年熱播的電影《唐山大地震》的劇情大家應該都還記憶猶新,在唐山大地震中,一對兒女被壓在了同一塊水泥闆下,面對隻能救一個的艱難抉擇,母親忍痛選擇了兒子方達,很幸運女兒方燈後來也在這次災難中活了下來,被一對解放軍夫婦收為養女。

但女兒卻因為怨恨母親偏心,怨恨說出的那句“救弟弟”,在外面經曆了很多事,吃了很多苦頭都不願回家認親,和家人足足分離了32年。

父母偏心,讓某些孩子從小就成長在父母的餘光裡,同是一對父母的孩子,零用錢、衣服、出遊,待遇卻不一樣,這會給孩子的成長帶來陰影。

大量研究發現,父母偏心會對孩子們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響,引發兒童、青少年乃至成年期出現行為問題,即使他們長大後離家生活多年,建立了自己的家庭,影響依然存在。

而且,無論是受到偏愛的孩子,還是被冷落的孩子,還是旁觀的孩子,隻要覺察到媽媽的偏心,都會受到損害。

被冷落的孩子會對媽媽或者受寵的孩子怨恨,受寵的孩子則招緻兄弟姐妹的憎惡。

父母失信、撒謊

家長說話不算數,多是因為學習而起,一些父母圍繞學習口頭承諾某些條件,但當孩子完成了父母的要求,父母卻在兌現時推三阻四。

比如有的父母說:趕緊寫作業,寫完作業看電視,可是孩子寫完作業,家長又會留一些學習任務,讓孩子繼續學習。

有的家長答應孩子隻要考試成績達到前幾名,就有什麼獎勵,孩子真的考好了,卻得不到應有的獎勵。

孩子最讨厭父母輕易承諾又不能兌現,言而無信,“捉弄”自己。

失信同時失威信,家長說話不算數,不僅失去了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同樣不利于孩子的成長,甚至還影響孩子的自身形象。

它會讓未形成守信觀念的孩子覺得,一個人說話可以不負責任,答應别人的事情也可以不辦,這樣,孩子就很容易養成“輕率”、“無信用”的壞習慣,成人後,這種"失信"的習慣會讓自己損失很多朋友和機會。

不耐心解答孩子提的問題

好奇是人類的天性,特别是在童年時期,好奇心特别重。

但是不少爸媽對孩子的問題不加重視,沒當好孩子人生中的第一個老師。

有的父母嫌孩子煩,三言兩語打發孩子,孩子也許還很小,但他也能感覺到爸媽的态度,父母的冷淡會讓孩子以為自己不應該問問題,或者不應該問這一類問題,讓他對自己能力失去了信心。

如果爸媽在當時沒有時間回答孩子,也應該首先肯定孩子的提問,然後向孩子說明自己現在确實沒有空,并向孩子承諾在某個專門的時間來回答孩子的提問。

不歡迎孩子的朋友

孩子長大了,也希望擁有幾個真心的朋友,和自己分享自己的喜怒哀樂,相信媽媽們應該也都希望自己孩子的人際關系好。

但是有些父母可能會因為孩子的小夥伴不太懂禮貌,或太精于算計等缺點而不喜歡。

然而對孩子來說,随着身心的逐漸發展,希望家長以“大人”身份對待他們,尊重孩子在選擇朋友時所擁有的眼光。

如果父母們老是管教與間斷或不間斷表達對孩子的好朋友不喜歡,勢必會引起孩子們的反感,進而使雙方的隔閡逐漸增大。

尊重孩子對好朋友的選擇

父母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孩子的好朋友,善于進行角色換位思考,尊重維護孩子的選擇。

父母要承認自己與孩子選擇朋友時的差異,并尊重這種差異。

有時候給孩子足夠的面子,孩子也将會給父母足夠的面子。

在客人面前指責孩子

人來客往,親朋好友相聚,談論各自的孩子,常常成為重要話題之一。

很多父母喜歡在衆人面前揭自己孩子的短,似乎是在向别人訴苦,說自己教育這樣一個孩子多不容易。

但孰不知,自己隻顧着吹毛求疵地指責他的短處,博取别人的贊歎,而把孩子說成了“豆腐渣”。

這無形中,讓孩子覺得自己什麼都不行,沒人賞識他,例如學習不行,長相不行,交際不行,幹家務不行,讓家人為他受累,也覺得父母對自己不滿意,和父母逐漸疏遠。

*本微信公衆号對所有原創、轉載、分享的内容、陳述、觀點判斷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僅供讀者參考,釋出的文章、圖檔等版權歸作者享有。部分轉載作品、圖檔如有作者來源标記有誤或涉及侵權,請原創作者友情提醒并聯系小編删除。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