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香港新冠感染暴發,數量幾何式增長

香港特區或是研究奧密克戎的最佳地點。

撰文 | 燕小六

來源 | “醫學界”公衆号

中國香港近日暴發第五波疫情。

1月27日,香港特區新增确診164例,是此輪疫情單日最高。

抗疫督導委員會專家顧問、香港中文大學呼吸系統學講座教授許樹昌認為,疫情嚴峻。香港特區目前至少有90條傳播鍊,大部分未被發現。

而對于本輪疫情,香港《文彙報》此前報道重災區集中在新界葵湧邨。“全邨共16座樓宇,12座已成為疫廈。”

根據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發言,已确認葵湧邨傳播鍊的病毒株是奧密克戎亞型BA.2。“疫情發生得非常快,隻是兩三日,感染數增長就出現幾何式暴發。”

全球已有40個國家和地區報告發現BA.2。英國衛生安全局(UKHSA)将之列為“監測中的變異株”,稱有研究支援,它比奧密克戎原始株BA.1更具傳染性。

同時,變異株德爾塔、奧密克戎原始株BA.1也在香港特區流行。

去年12月底,BA.1進入社群并迅速傳播。這使得香港特區政府自2022年1月7日起,收縮防疫措施,包括禁止堂食、關閉酒吧等。

此外,讓特區政府宣布“撲殺2000隻倉鼠”的銅鑼灣寵物店感染群,則源于德爾塔傳播。涉疫寵物店一名女職員疑似為全球首例被倉鼠傳染的新冠确診者。

“科學界已經收集到驚人的、關于變異株的資訊。但關鍵問題仍然存在,即BA.1和BA.2的傳播力到底多強?BA.2是不是比BA.1、德爾塔等更易傳播?”美國醫學新聞網站STAT稱。

STAT撰文指出,解答這一問題的最佳地點,或許就在香港特區。“在全球許多地方,要麼較大比例群眾已接種過疫苗或以前感染過,或兩者兼而有之。很難在當地弄清楚,病毒變異和人體免疫,哪個因素對病毒傳播影響更大。但中國香港是個例外。”

香港新冠感染暴發,數量幾何式增長

圖檔說明:防疫人員正在涉疫寵物店進行環境消殺。/EPA

高危人群接種率明顯不夠

香港特區堅持“清零”政策:對來自中國大陸以外的入境者,實行指定地點21天隔離;積極進行新冠病毒篩查;在出現确診病例時快速追蹤、隔離密接者。

這些舉措在很大程度上,有效阻止了新冠病毒傳播,導緻全社會的感染率非常低。截至1月28日零時,香港特區累計報告确診病例13905例,約占其總人口0.19%。

但香港特區的疫苗接種情況不甚理想。

特區政府資料表明,截至1月29日12時,高齡者接種率仍然很低。70-79歲者完成兩劑疫苗接種的,達48.71%。在80歲及以上人群中,兩劑接種率為20.65%,且僅8458名80歲以上者打過加強針,占比為2.1%。

在高齡者中,入住療養院的老人們是“高危中的高危”。

各國療養院在過往疫情中,屢屢爆出聚集性感染,受損嚴重。《紐約時報》2020年5月報道,彼時美國新冠死亡病例的1/3來自老年護理機構。行業機構“英格蘭護理協會”(Care England)推算,截至2020年4月,英國養老院因疫死亡數可能近千。

目前,香港特區療養院的疫苗接種率持續走低。香港大學醫學院院長梁卓偉告訴STAT:“從我們目前研究看,僅16%。”

部分原因在于疫苗推廣初期就出現的“接種猶豫”。

2021年2月,香港特區正式開打新冠疫苗。此後,媒體接連報道一些接種後不良事件,包括出現貝爾氏麻痹症(面癱)等。這引起群眾廣泛關注。

“在新冠病毒傳播率高的國家和地區,疫苗接種的獲益明顯高于風險,群眾傾向于接種疫苗。但在香港地區,感染風險一直很低。一些臨床醫生會建議其老年患者,不要接種疫苗。”梁卓偉認為,這定下了錯誤的基調。随着時間推移,這種“接種猶豫”被固化。

香港新冠感染暴發,數量幾何式增長

圖檔說明:防疫人員在涉疫居民樓映葵樓下指導群眾完成檢測。/newswav

多變異株同時傳播

“療養院或許是找到病毒未解之謎的‘完美實驗室’。”梁卓偉表示,84%的入住老年人沒有接種過疫苗,也沒有自然感染史。如果病毒突破防疫實體屏障,他們将極易被感染。又因免疫力為零,不存在“免疫逃避”等幹擾問題。

這樣一來,科學界或能解答幾個問題。

比如,此前科學界提出,BA.2的傳播力可能比BA.1高出30%-35%。那麼,這是因為病毒感染人的途徑發生改變?還是因為BA.2獲得更多的“逃避技巧”,能繞過人類免疫?

香港特區的另一特别之處,在于其是全球為數不多的,同時流行德爾塔、BA.1和BA.2的地區。

這些毒株的傳播力都較高,極易在無免疫保護的人群中造成感染、傳播。“我們可以在真實世界看到一系列資料,回答一個毒株是否比另一個更具傳播力、緻死力等問題。”美國埃默裡大學羅林斯公共衛生學院生物統計學家娜塔莉·迪恩(Natalie Dean)表示。

娜塔莉·迪恩補充道,香港特區的優勢還在于擁有出色的資料收集、分析能力。

但梁卓偉強調,自己不希望(廣泛感染)這種情況發生。“甯願不要這個第一。”

香港新冠感染暴發,數量幾何式增長

圖檔說明:防疫人員對葵湧邨涉疫居民樓進行封鎖,将有風險的感染者送至隔離點。/Getty Images

時機未到

目前,全球不少國家和地區已選擇“與病毒共存”。

曾多次嘗試和香港特區建立“旅行泡泡”的新加坡,于2021年10月宣布,防疫政策從清零轉為“與病毒共存”。

新加坡總理李顯龍稱,該國新冠疫苗接種率不斷提高,新冠肺炎對大多數人來說已不是危險疾病。截至1月25日,新加坡總人口中已有88%完成兩劑疫苗接種。

在香港特區,也有群眾主張“與病毒共存”。

香港大學醫學院微生物學系臨床助理教授薛達(Siddharth Sridhar)在社交媒體“臉書”發帖稱,老年人疫苗接種嚴重不足,這意味着人口中一個重要的弱勢群體對新冠病毒完全沒有防護。

一旦放開管控,奧密克戎快速傳播帶來的死亡快速上升,會導緻醫療資源被擠占。其他疾病死亡也可能上升。“如果出現一次疫情大暴發,毫無疑問醫療系統将崩潰。”薛達表示。

“奧密克戎在未接種人群中的住院、重症及死亡風險仍較高,遠高于流感。”耶魯大學全球健康政策與經濟學副教授陳希告訴BBC。

他認為,與病毒共存的條件是全人群達到很高的免疫水準,無論是通過接種疫苗或自然感染。“群體免疫水準的基本門檻受到病毒傳播能力的影響。當奧密克戎成為主要流行株,群體免疫可能需要至少90%的人群擁有抗體。”

梁卓偉認為,應該堅持推動疫苗接種。

參考文獻:

[1]Why Hong Kong may become a living laboratory in search for Covid-19 answers.STAT

[2]香港新冠疫苗接種資料概覽.香港特别行政區政府

>>>>

“百年正青春,一起向未來。”

北京協和醫院2022新春聯歡晚會

倒計時1天!

“醫學界”視訊号邀您觀看!

1月30日晚20:00準時上線~

為全國辛苦忙碌的醫務人員

送上真摯祝福,虎年吉祥!

來源:醫學界

責編:韋曉甯

校對:臧恒佳

制版:薛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