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冬奧設計中的中國自信:更科技 更綠色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梁信 綜合報道在2022年北京冬奧會官方網站的首頁上,有一條長長的時間軸,上面記錄着北京冬奧會從申辦到即将開幕這七年中每一個重要的時間節點。現在,我們離冬奧會正式開幕隻有6天時間,各項工作正加快進入收尾階段。

北京即将成為全球首個夏季、冬季奧運會都舉辦過的“雙奧之城”。作為“過來人”,其自然更明白奧運會本身并不止是一場體育界的盛會——它還是一場吸引全球目光、迎接四海賓客的國際文化盛事。

與14年前的2008年夏季奧運會相比,2022年北京冬奧會在會徽、吉祥物、服裝等設計上都注入了更豐富的中華文化意涵,顯示了強大的民族文化自信。下面就讓我們一起盤點一下,本屆冬奧會中那些亮眼的中國設計。

會徽:投稿倍增,專業者甚衆

2015年7月31日,北京成功申辦冬奧會。一年之後的同一天,北京冬奧組委向全球征集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會徽設計方案。最終,在2017年12月15日,北京冬奧會會徽“冬夢”和冬殘奧會會徽“飛躍”在水立方正式釋出。

冬奧設計中的中國自信:更科技 更綠色

(左:冬夢 右:飛躍,圖檔均源自北京冬奧組委官網)

事實上,長達一年半的會徽征集和評審過程十分緊湊而嚴謹。據官方資料統計,會徽設計征集工作前後曆時4個月,共收到設計方案4506件,數量上是2008年北京奧運會會徽征集時投稿量的2.2倍。而前來投稿的創作者中,年齡上至85歲下至7歲,跨度較大;身份上有業餘的創作者(如:國小生、國企員工),也有來自專業美術院校的師生,還有多位殘障人士設計者,參與度較廣。值得注意的是,來自專業設計機構和高等院校的設計方案達到3198件,占總數的71%。

原北京奧組委執行副主席、北京奧運城市發展促進會副會長蔣效愚是本次會徽征集的評委會主席,他指出,“數量多、來源廣、專業性強”是本屆會徽設計方案征集的三大特點。蔣效愚表示,在2008年奧運會會徽征集時,由于市民對祖國第一次舉辦奧運會十分熱情,是以應征的有很多是業餘創作者的作品;但到了本屆冬奧會,則專業人士投稿量更大。出現這樣的變化,除了得益于北京冬奧組委的精心宣傳和籌備之外,更反映出中國有越來越多的優秀設計師出現,“特别是經過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洗禮,設計師普遍對奧林匹克精神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會徽“冬夢”以漢字“冬”為靈感的來源,運用了中國書法的藝術形态。簡單的幾筆揮毫之間,既像動作流暢而活力的滑雪運動員,又像是起伏的山巒、賽場、冰雪滑道和節日飄舞的絲帶,融彙了東方的文化底蘊與國際化的現代風格。而殘奧會會徽“飛躍”同樣巧妙地化用了漢字“飛”字的筆畫,形象地表達了輪椅等冬殘奧會特殊運動器械形态,再現了一個奮勇争先的運動員形象。兩個會徽的主圖案下方都有着“BEIJING 2022”的印鑒,字型上吸收了中國書法與剪紙的特色,再經過細緻的筆畫調整,以鐵畫銀鈎呼應上方的漢字書法,讓整體看起來簡潔明快、和諧統一。

吉祥物:草圖上萬,記憶體超百G

吉祥物作為最能展示當屆奧運會主辦城市文化風貌的載體,其設計一直備受市民關注。而吉祥物後續往往會被開發為各種奧運周邊,作為當中出現最頻繁的元素,其形象是否可愛讨喜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未來奧運紀念品是否暢銷。

在會徽征集告一段落之後,2018年8月8日,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吉祥物全球征集也正式啟動。據統計,整個吉祥物征集活動曆時84天,共收到境内外國家和地區投稿的設計方案5816件。與會徽設計征集類似,吉祥物設計者的年齡跨度也很大。其中,全國有超過4.5萬所中國小校近1500萬名中國小生參與了這次的吉祥物設計征集活動。蔣效愚認為,參與吉祥物征集投稿的過程也是一個推廣和普及冬奧知識的過程,總體而言,本屆冬奧會的吉祥物投稿作品數量與2008年北京奧運會相比也出現了很大的提升。

冬奧設計中的中國自信:更科技 更綠色

(左:冰墩墩 右:雪容融)

有趣的是,現在我們看到的冬奧會吉祥物形象“冰墩墩”其實并非一下子就能敲定下來的。在吉祥物的評審過程中,來自廣州美術學院設計團隊的創意作品“冰糖葫蘆”入圍了前十,但随後被要求深化修改。由此,廣美設計團隊迎來了長達7個月的漫長琢磨和修改,草圖畫了上萬張,檔案累計超過100G。經過漫長的摸索,最終,一隻被富有超能量冰晶外殼包裹的熊貓形象“橫空出世”:冰晶元素呼應着冬奧會的特點,而作為中國國寶的熊貓有着圓滾滾的腦袋,頭上還戴着一頂冰雪運動頭盔,左手掌心還有一個心形圖案,釋放出了主辦國的友好善意以及對來自世界各國友人的熱烈歡迎。

相較之下,吉林藝術學院設計團隊設計的冬殘奧會的吉祥物“雪容融”則順利得多。吉祥物從一開始就确定好了基本的創意方向,随後經曆了多次反複的修改,終于“磨”出了我們現在看到的充滿了溫情和包容的“雪容融”——設計靈感來源于燈籠,臉上的一抹白色代表了“瑞雪兆豐年”的美好祈願,表達了共同參與、共同努力、共同享有的辦奧理念。

對于一南一北兩個創意團隊最終做出的吉祥物設計,蔣效愚表示:“冬奧會吉祥物冰墩墩和冬殘奧會的吉祥物雪容融,是一個非常完美的搭配群組合,是中國文化和奧林匹克精神又一次完美的結合,也是冬奧組委和中國人民給奧林匹克運動和世界贈送的一個珍貴的禮物,凝聚着集體智慧的結晶。”

制服、火炬:融彙古今,走出國門

除了上述獨創性較高的中國設計之外,其實在本屆冬奧會的設計中,還出現了許多借鑒中國傳統文化并從中生出創新巧思的作品,同樣令人驚歎不已,過目難忘。

冬奧設計中的中國自信:更科技 更綠色

(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制服裝備)

例如,2022年北京冬奧會的從業人員制服設計就讓許多市民大贊“高品質”,還被稱為“運動賽場上一道流動的風景線”。本屆制服設計的視覺元素整體靈感來自中國傳統山水畫《千裡江山圖》的青綠山水以及冬奧會核心圖形中的“賽區山形”。人們可以通過不同的山水位置和顔色變化來區分不同身份的從業人員:普通從業人員的制服主色調為“霞光紅”,技術官員的制服為“長城灰”,而志願者的制服則為“天霁藍”。除了豐富的色彩和圖案之外,這些制服還同時具備了硬核的科技元素:防風拒水、透濕透氣,而且還十分柔韌親膚,友善應對冬奧會舉辦期間特殊的氣候條件需求,可謂是“既能看又能打”。

廣東省機械技師學院設計教師、時裝設計師卿宴留意到,相比于2008年夏季奧運會時的制服設計,特别是在能展現傳統文化的圖形運用上,冬奧會制服顯得“更加簡潔抽象有力”。她對記者表示:“傳統文化需要繼承,但不是完全的照搬照用,在2022年冬奧相關的服裝設計中這一點展現得特别明顯。”設計師不僅采納了傳統文化的元素,在此基礎上還依據目前的審美趨勢做了“再設計”,是以從視覺上看起來會更當代,更能貼近市民和網友們的心。

北京冬奧會的制服外觀主創設計師、北京服裝學院奧運服飾文化研究中心負責人賀陽教授近日接受了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的采訪。作為2008年夏季奧運會和2022年冬季奧運會“雙奧”的設計師,賀陽表示:“2008年時候的設計傾向于把中國傳統的符号表達出來,本屆則更加講求展現科技、可持續、綠色環保等概念。”在設計中,相對于使用盤扣、雲紋、如意等表面、具象的“中國元素”,本屆冬奧會制服做了更多虛實結合和簡化處理。她強調,“節用”和“慎術”是中國的傳統智慧,在設計制服時,注重穿上制服的人是否美觀大方,審慎地決定是否采用特殊工藝,也盡可能減少制作工序上的耗時和人工,以“最少”呈現“最豐富”,這樣能更深刻地傳達出中國傳統人文美學精神。

冬奧設計中的中國自信:更科技 更綠色

(火種燈靈感來源于長信宮燈)

冬奧設計中的中國自信:更科技 更綠色

(火種台靈感來源于青銅禮器“尊”)

除此之外,從雅典到北京一路的聖火傳遞中,承載着奧運火種的火種燈最初的創意是來源于“中華第一燈”長信宮燈,借“長信”之意,表達了人們對光明和希望的追求和向往。設計團隊結合了長信宮燈的特點,為火種燈增設了象征着天圓地方的方圓嵌套,兼顧優雅外觀的同時也保證了防風的重要功能;而至于冬奧會的火種台,則采用了中國傳統青銅禮器“尊”的曲線造型,再配上了沉穩的基座,象征“地載萬物”的意涵。火種燈與火種台的造型風格之間互相呼應又和諧一緻,展現了中國設計反映在現代設計上既堅持曆史傳承,又保持着銳意創新。

“設計”是2022年北京冬奧會中的一大課題,無論大至運動場館、比賽賽道,還是小到一枚紀念章、一張海報,每一處細節都展現着奧林匹克精神,也展示出中國的大國風範與日益進步的審美和設計水準。不忘文化傳統,緊抓科技創新,讓我們一起期待,中國的設計将乘着冬奧會的東風大步跨出國門,讓世界共同見證中國在體育、文化、藝術和科技領域的卓越成績!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