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星新聞網(記者但唐文)1月28日報道随着春節的腳步越來越近,成都的文化活動豐富多彩。今日,“大美亞細亞——亞洲六國文物特展”在四川博物院開幕。本次展覽集中展示的文物來自中國、高棉、黎巴嫩、巴基斯坦等六個國家,共有270件/套,包含了雕塑、陶瓷器、青銅器等衆多類别。這些文物凸顯文明對話、交流、互鑒軌迹,反映地緣相近、文化相親、和而不同、和平相處的亞洲文化,讓更多觀衆能近距離感悟亞洲古老文明的魅力。展覽将持續到2022年3月31日。
據介紹,此次展覽由四川省文化和旅遊廳、四川省文物局聯合主辦,四川博物院承辦,國内外多達16個文博機構對本展給予了支援。
底格裡斯河—幼發拉底河流域的兩河文明、印度河—恒河流域的印度文明、黃河—長江流域的中華文明都誕生在亞洲。目前,亞洲文明在開放中交流、在互鑒中發展,亞洲文明之花正在世界文明百花園中絢爛綻放。為讓更多觀衆領略絢爛多彩的亞洲文明,推動亞洲各國文化交流互鑒和“一帶一路”建設,四川博物院特舉辦“大美亞細亞——亞洲六國文物特展”。
胡旋舞石刻墓門
唐(618年—907年)
1985年甯夏鹽池縣蘇步井鄉唐墓出土
甯夏回族自治區博物館藏

石門正中各淺雕一舞伎,均單足立于小圓氈上,一腿騰起。揚臂揮帛,翩翩起舞。四周襯以卷雲服飾,舞者似騰躍于雲氣之上,與《新唐書》、《樂府雜錄》中所載的胡旋舞演出情形不謀而合。
褐釉剔刻牡丹花紋經瓶
西夏(1038年—1227年)
說明:西夏瓷器以剔刻釉最具特色。造型設計與黨項人的遊牧生活密切相關。
蛇王納迦護佛石雕像
公元700年
石雕像
高棉國家博物館藏
說明:相傳佛陀禅定時突降暴雨,蛇王納迦用身體遮擋佛祖免受雨淋。在印度教神廟中,常見蛇王張開數蛇頭護佛的造像。
人物紋釉陶碗
公元1200年—1300年
叙利亞大馬士革國家博物館藏
說明:陶碗底繪有一個波斯人面貌的騎馬男子,具有濃郁的異域風情。
婦女墓碑雕像
約公元200年
叙利亞巴爾米拉城出土
說明:雕像刻畫的是一位穿戴華麗首飾的女子正面半身像,身着褶皺服飾,雍容豐腴。
黑石殘件
公元前9200-前8800年
說明:此石殘件上部飾有等距同心圓圈,下部刻有直線,中間切割出一道凹痕。
楔形文字泥版
公元前2400年
叙利亞代爾祖爾博物館藏
說明:泥版上刻滿了楔形文字,其中提到了農業配置設定中奶牛和禽鳥的數字。
鑲嵌人物畫
約公元前 2500 年
說明:畫面中描繪了一位蘇美爾國王(左一)和留着長發的蘇美爾祭司(右二)共同主持宰殺公羊的祭祀場景,出席的還有一位留着胡子的馬裡人(最右),他們均雙手緊握表示禱告。
彩繪馬車紋陶罐
公元前1600—前1200年
叙利亞烏加裡特出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