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聯想晶片公司成軍 投機還是水到渠成?

王如晨/文

聯想晶片公司成軍 投機還是水到渠成?

特定言論氛圍下,聯想集團(上海)投3億于上海自貿區設晶片公司,很容易被視為短暫的投合與投機。

一些人上來就罵。還無腦地将3億注冊資本等于未來投資,誰誰誰都投幾百億美元。你當聯想上馬半導體生産線啊。

另一些不明就裡地斷言,聯想以後将不會被英特爾、高通們卡脖了。尤其是疫情以來,晶片缺貨雲雲。你當它要進軍PC、伺服器、手機等CPU嗎?願景可以有,但此刻,它有什麼能力直接颠覆兩大架構呢。

當然,手機可借力ARM架構。不過,倘若出貨規模有限,自用根本不會有多大經濟效益。老實說,基于ARM搞AP,門檻已大幅降低,但5G時代所涉遠不止AP,且內建度越來越高,若終端(也包括平闆等)沒有一個規模化支撐,此刻涉入,仍很難攤薄整體研發成本,最終産品體驗也不會好。

以聯想眼下手機與平闆規模看,應有心無力。它不是沒動過心思。2013年一度打算擴張IC設計團隊。2012年,其手機業務中國市占第二,僅次于三星。那時它與聯發科、三星、英特爾移動處理器都有合作。若保持這規模地位,聯想今天肯定早就有移動晶片系列了吧。當然,那時,這動作裡實在也有為收購摩托造勢的用意。次年初,目标确實也達成了。

2013年,當聯想聘請 ARM 創始人之一 Tudor Brown 任獨董後,更是加深了這一印象。

随後三年,聯想手機出貨穩健,但巨虧導緻不斷調整經營政策,從進攻型轉為獲利基礎上的擴張,出貨縮減,近乎放棄本地市場。當然毛利得以優化,可惜市場與品牌影響力受抑明顯。

當華為、小米、OPPO等本地品牌繼蘋果、三星後公布自家手機處理器及相關業務時,聯想移動給人反差更大。

你會說,聯想PC世界第一,為何不涉入PC用CPU呢。

不談技術壁壘。截至目前,即便牛逼如台積電,也并不能直接颠覆英特爾的地位。

純看市占,聯想地位确實壯觀。但PC總出貨量、生态體系跟手機業比,差距甚大。

這裡貼一下此前朋友圈輸出的幾段。

“全球手機、PC出貨比96-97年逆轉。

98年2倍,99年2.5倍;2000-2008,3-3.5倍;2012,4倍;2016,5倍強。頂峰了。2020年,4倍強。

聯想2005年PC出貨才1600萬台不到。。雖然公司曆史不短,但你讓它大規模涉入PC業晶片體系?還有作業系統?能支撐起來嗎?

……手機出貨量以及内部晶片多樣性、規模、疊代速度、生态應用、相對開放的架構,決定了涉入晶片業的商業成效。PC業處理器的架構,幾乎沒有可選。開放架構目前在PC裡,比例也不那麼理想……英特爾最近幾年技術創新遲滞,是它人有問題嗎?有包袱。本質上,它跟聯想處于一個大的趨勢背景,屬于同類挑戰的不同反應。英特爾再強,Pc形态的晶片産品就那麼多,隻押這個怎麼可能。但一分流,收購很多之後,一個組織的能力也會被透支。畢竟你不是萬能王。這不是純技術問題。

再結合兩大品類各自IT架構與生态的特點,就藏着聯想當初為什麼不可能大力發展晶片以及手機無法進入全球前列的原因。

一些人隻會舉華為,但你要結合核心主業的品類全球市場規模、場景、應用生态、外部架構。華為就是卡在一段紅利期,尤其基礎設施。差異很大。華為的路徑拉長周期,是有很大的适用性,但在前一個周期,未必适合聯想的領域。

哪個PC公司的手機強,哪個手機巨頭的PC又真正厲害。三星是好些,跟它上遊兩大部件優勢有關,但它也突破不了生态麻煩。這幾年終端明顯弱化。

PC過去被認為沒有強的應用生态。現在有了一定效應,尤其5G融入之後,正持續釋放。如果聯想這時不強化,倒是可怕了。”

PC周期的聯想,有借ARM深入産業鍊重心的用意。2013年那次本來就着眼手機與平闆形态的終端。

而ARM這一野心一直也很強烈。10年前,多次采訪Tudor Brown及ARM董事長,他們都強調過未來涉入全球伺服器處理器市場的目标,甚至一度列出發展節奏。

ARM今日依然具有較大的想象空間。但必須得說,截至目前,在伺服器、PC終端上,它仍沒有真正的地位。技術如此,生态壁壘更深。

2020年12月,聯想亦曾釋出基于Arm平台的5G核心網FutureCore産品,搭載基于飛騰FT-2000+/64、騰雲S2500等微處理器的伺服器。但今日遠沒有形成支撐。

我們不信鼎道智芯會涉入手機、平闆、PC、伺服器類處理器。它應該側重物聯網終端、AI用晶片。後者可以依托多種架構,尤其是近來趨熱的開源RISC-V架構。

去年9月釋出的 LA2 智能嵌入式控制器,于它算是啼聲初試。

過去人們覺得這像是邊緣與外圍。尤其是硬體終端決定的服務周期。但今日,這是建構數字化與智能化服務的核心。

你知道聯想3S戰略,即智能物聯網、智能基礎架構、行業智能。2020年進一步分解定義為“端、邊、雲、網、智”,2021年确立為新IT架構。

而無論是“雲、網”、“雲、端”、“邊、網”之間,還是整個新架構體系,每個環節之間都需要新的數智化的解決方案,過往基于x86、ARM的晶片平台玩家,并不能真正建構完整的服務,且缺乏更多行業場景的沉澱。

行業已經演進到新的階段,聯想集團必須親自涉入其中,才能建立起協同一體的完整的體驗。

聯想集團到了必須親自涉入其中、解決問題的周期了。

在這個次元上,我想說,鼎道智芯的誕生,于聯想實在屬于水到渠成的事。跟BAT涉入其中沒有什麼本質差別。它們都是一個平台步入數字化、智能化周期的産物。

鼎道智芯的誕生,傳遞了聯想新IT架構、數智化服務的核心能力訴求。

聯想晶片公司成軍 投機還是水到渠成?

除了平台型企業,最近幾年,全球半導體也經曆了多起重大整合案,英特爾、英偉達、AMD、高通無一例外。其中英特爾借助收購建構的XPU與IDM2.0、AMD收購賽靈思、英偉達整合ARM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它們反映了多種計算的融合。

隻是,鼎道智芯此刻正式注冊,卡在一個相對敏感的言論周期,很容易為人扭曲成投機,多少顯得有些被動。

聯想從不漠視技術。外界老說它不搞晶片。其實,近20年來,它内部一直有小規模的IC設計團隊,隻是更多服務于成熟業務,而非面向未來重大挑戰進行定義、沒有獨立成軍而已。

而聯想系投資更是投了大量晶片類創新公司。許多早已成為獨角獸。

今天的晶片,雖然依舊非常關鍵,但必須得說,在一個大的數字化、智能化風潮中,它仍屬于要素部分。

聯想固然需要持續深入到底層,持續補足短闆,但更需要建立起面向未來的融合型的智能架構。聯想新IT架構的整個鍊條,都隐藏着巨大的晶片創新與應用空間,但期望通過一種架構打通端到端、一統江湖是不現實的。我甚至認為,相比硬體,它的軟體與服務、基于技術與資料的行業智能更為關鍵。因為這是戰略落地的指引。沒有它們,純粹的技術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這也意味着,鼎道智芯誕生,并不值得誇飾。确實我們也未見聯想集團官方多少渲染。它展示了某種理性。不要指望聯想基本面會是以發生根本性改變。

當然,話說回來,這個新的組織體系的誕生,自然會有商業效應。畢竟,多年來,聯想技術立身的形象持續被矮化。鼎道智芯不僅有利于提升資本市場影響力,強化科技屬性,更是有望帶動後續組織更新,對聯想集團的整體創新形成牽引。雖然,目前它并非聯想集團直控的一級組織單元。

最後補一點,鼎道智芯注冊在上海自貿區,有不少政策優惠,且覆寫整個商業化鍊條。你可以看看細則。當然,實際設計分布重心,除了上海,應該還是在北京、深圳等地。考慮到外商獨資企業屬性,未來應該有不少整合空間。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