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屆奧運會的主辦國,都将本國文化融入奧運會的各種元素中。
本屆冬奧會,與火炬、火種燈的設計一脈相承的火種台,其設計靈感就來源于中國古老的青銅器——尊。這種用于古代慶典場合的禮器,承載着中國人對節慶的重視,更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象征。

北京冬奧會火種台設計師李劍葉接受看看新聞knews采訪說:“大家看到這個線條肯定會聯想到中國的傳統的青銅禮器——尊,是以它這種承天載物的這種理念能夠映射到我們現在的火種盆上面,因為它下面很敦實,就是連接配接着大地,然後上面又是很開放的,同時是一個雙層的結構,雙層結構是為了能夠讓火保證它不被熄滅。包括它本身的材質處理,你也可以看得到,從底下紅色慢慢漸變到銀色,它其實跟冬奧的冰雪激情跟奧運的聖火在一塊那種交融的感覺是一緻的。”
尊是中國傳統青銅器,主要用于盛酒,用于各種慶典等場合,是一種重要的禮器。上海博物館副研究館員葛亮對看看新聞knews記者說:“商周文字的“尊”就是兩隻手捧一個大酒壺把它舉起來,這裡邊的尊敬、尊貴、尊崇等等的意思跟這個就都有關系,可見是很重要的,被推崇的這些器物才會被稱作尊。我想我們雖然現在對上古時代的節慶的風俗很少有記載,但是在當時他們一定也是拿他們心目中最好的東西,各種最好的器物在節慶的場合有序列的擺出來,把當時人們心目中最美好的東西做出來,展現在器物上,來過他們這個節日。”
西周前期仍然延續了商文化,而且出現了刻有長篇銘文的青銅尊,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現存于陝西寶雞青銅器博物館的“何尊”,在其銘文中,第一次出現了“中國”二字。盡管當時的“中國”更多是地理概念,但也奠定了後世“中國”國家概念的基礎。到了春秋時期,青銅尊基本消失。而作為一種文化遺存,以尊為代表的青銅器成為後世研究的重要載體。1958年,上博設立了文物修複工場,其中,“青銅器的修複與複制技藝”在2020年被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幾十年來,上博的文物修複師們修複與複制了上萬件青銅文物,讓承載了中國數千年曆史的文物延續了生命,煥發了生機。
(看看新聞knews記者:張豔豔 梁晖 馬越 實習編輯:秦雨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