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瘋狂諾貝爾》一書是比利時法語小說家阿梅麗·諾冬1992年出版的處女作,并獲得勒内·法萊獎,這個獎項是對年齡45歲以下作者,在頒獎前一年于法國首次出版的幽默、批判或詩意的小說的肯定與嘉獎。時年阿梅麗·諾冬才25歲就已獲此殊榮。
阿梅麗·諾冬迄今已出版二十八本書,一年一本的出版速度實在令人驚歎,更讓人上瘾的卻是小說的書寫方式:對話。鑒于我的狹窄眼界,之前未曾讀到過這類方式寫作的小說:一整本書幾乎都是由對話組成,但卻完成了小說要交代的所有要素。隻少量陳述性語言鋪陳一下對話發生場景。仿佛是一個劇本,卻又沒有劇本場景布控的細節内容。這種全對話小說讀來甚是暢快。
譯者胡小躍在譯後記裡提到,她的小說“輕松而不膚淺,輕快而不乏犀利”。确如所言,看到諾冬有學習哲學的背景,本書中也随處可見她犀利而不乏哲思的對話。
比如“隐喻是虛僞”。比如“我喜歡年輕人,是因為他們擁有我沒有的東西。是以他們值得愛與贊美。”比如“那些作品是在卑鄙與孤獨中寫出來的,寫的時候心裡非常清楚,書出版之後,自己會更加孤獨,更加卑鄙。”比如“就像那些青蛙人,他們穿過我的書,身上卻連一滴水也沒有。”
最厲害的是整個故事設定:一個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普雷泰克斯塔·塔施出版過二十二部小說,卻很少有人讀他的作品。而他寫的小說裡留下了他殺死自己表妹的許多線索。在一個女記者揭露這個故事之後,他的書卻大受歡迎,許多人争先恐後去閱讀,讓他在死後成為一個經典作家。
普雷泰克斯塔·塔施已經八十多歲了,因患軟骨病還有不到兩個月的生命。他享有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的盛名,許多記者都想采訪他。他一邊讓秘書選擇性地拒絕了很多記者,一邊又極其渴望有記者與他對話。而他對來采訪的記者又極盡侮辱之能事,大談特談“隐喻”“年輕人”“寫作”“戰争”“讀書”之類的詭辯,讓前面幾位記者都落荒而逃。直到一個女記者的出現。
他們進行了一場持久的辯論,女記者因為看過他所有書籍,并自己去塔施曾生活過的地方走訪調查,确認了塔施有一部未完成的作品《殺手保健》裡講述了一個可怕的事實:塔施殺死了自己的妹妹萊奧波蒂娜。理由竟然是因為他愛她,愛她的聖潔。
恰在萊奧波蒂娜十二歲生日這天,他們本一起在水邊玩,卻逢表妹初潮來臨,他看見流出來的紅色液體深感震驚,認為這是邪惡的,亵渎神聖永恒的,他不允許。他想要表妹永遠聖潔,永遠年輕,是以他把表妹按在水裡淹死了。他覺得這是愛,是把聖潔永恒還給她,用付出生命的代價。
女記者揭穿了這一事實,并在和塔施的言辭激辯中殺死了他。她獲得了最後勝利。殊不知這或許正是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普雷泰克斯塔·塔施最後的願望,因為從此之後所有人都開始讀他,他享到了真正的盛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