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草地貪夜蛾的識别與防控

作者:娛樂

草地貪夜蛾又稱為“幺蛾子”是目前為止公認的最危險的害蟲,據報道,隻是在大陸就有十八個省市自治區發現。目前還在蔓延,危害十分嚴重。對大陸的糧食生産構成了嚴重的威脅。為此,山西農科110專家、山西省植保植檢中心研究員方果就針對草地貪夜蛾的發生與防治做了詳細介紹,請農民朋友及時關注。

草地貪夜蛾的識别與防控

方果

山西農科110專家、山西省植保植檢中心研究員

一、傳播途徑

  草地貪夜蛾起源于西半球(南美洲、北美洲和中美洲)的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從加拿大南部到阿根廷均有分布。在美國南部佛羅裡達和德克薩斯州越冬,每年從南部向北部遷飛,遷飛到美國的中部和東部以及加拿大。草地貪夜蛾入侵後迅速擴散蔓延,2017年迅速入侵蔓延到印度洋諸島和亞洲多個國家;2018年1月蔓延到撒哈拉以南44個國家。同年8月世界各國發出草地貪夜蛾全球預警,2019年初被發現侵入中國後迅速擴散到大部分省區。截至2020年6月,草地貪夜蛾已經在北美洲32個國家、南美洲13個國家、非洲47個國家、亞洲18個國家、歐洲4個國家和澳洲被發現。草地貪夜蛾的蔓延速度之快,令人瞠舌。

二、形态特征

草地貪夜蛾是一種食性雜,繁殖能力強,遷飛擴散快的昆蟲。草地貪夜蛾雌蛾平均壽命10天,最長21天。産卵期前期3~4天,卵粒2-3天即可孵化,蛹期7~13天。草地貪夜蛾适宜的生長發育溫度為28℃~30℃,在此條件下完成一個世代僅需24~30天,如溫度較低則可能延長至60~90天。

草地貪夜蛾在不同的生長時期都有明顯的特征:

(1)卵塊特征:直徑0.4 毫米,高為0.3毫米,呈圓頂型,底部扁平,頂部中央有明顯的圓形點。通常100~200粒卵堆積成塊狀,卵上有鱗毛覆寫,初産時為淺綠或白色,孵化前漸變為棕色。在玉米上卵多産于上部幾個葉片的正面(國外主要是産于心葉下部葉片的背面或葉鞘上),初孵幼蟲孵化後就開始取食葉片,并向四周植株擴散為害。

(2)幼蟲特征:一般有 6 個齡期,受溫度的影響,體長 1~36毫米,體色有淺黃、淺綠、褐色等多種。草地貪夜蛾幼蟲最明顯的第一特征是4齡以上的幼蟲,頭部呈黑、棕或者橙色,具白色或黃色倒 “Y”型斑。幼蟲體表有許多縱行條紋,背中線黃色,背中線兩側各有一條黃色縱條紋,條紋外側依次是黑色、黃色縱條紋。明顯的第二特征是其腹部末節有明顯的4個黑斑呈正方形排列。“頭頂八萬,背馱四餅”。

草地貪夜蛾的幼蟲(低齡):低齡齡幼蟲頭部沒有Y型紋,腹末節有排列成正方形的4個黑色毛瘤。

(3)蛹:老熟幼蟲落到地上借用淺層(通常深度為 2~8厘米)的土壤做一個蛹室,土沙粒包裹的蛹繭在其中化蛹。也有在果穗或葉腋處化蛹。蛹呈橢圓形,紅棕色,長14~18 毫米,寬4.5 毫米。

(4)成蟲:羽化後,成蟲會從土壤中爬出,飛蛾粗壯,灰棕色,翅展 32~40毫米,前翅深棕色,翅中部各一黃色不規則環狀紋,其後為腎狀紋;後翅灰白色,邊緣有窄褐色帶。雄蛾前翅灰棕色,翅頂角向内有一三角形白斑,環狀紋後側各一淺色帶自翅外緣至中室,腎狀紋内側各一白色楔形紋。雌蛾前翅環狀紋、腎狀紋隐約可見,呈灰褐色,或灰色、棕色等雜色。成蟲是在夜間活動,在溫暖潮濕的夜晚活動。成蟲壽命7~21天,平均約為10天,一般在前4~5天産下大部分的卵,但羽化的當晚一般不會産卵。

三、生活習性

草地貪夜蛾成蟲壽命,平均約為 10 天,多為 2~3 周。喜歡晝伏夜出,更喜愛在夜間取食為害。常在夜間進行遷飛、交配和産卵等活動,在溫暖、潮濕的夜晚最為活躍,白天藏身在地面的植物殘枝葉片或葉片基部的葉窩處以及其他隐蔽處。有較強的轉移擴散性:1個卵塊孵化的幼蟲在1小時可擴散至5米半徑範圍内,低齡幼蟲吐絲借助風擴散轉移到周邊植株上為害。鑽蛀為害性主要是在3齡以上幼蟲鑽蛀莖基部、心葉、莖稈、雌雄穗内或土表層(躲避低溫或高溫)。5~6 齡幼蟲占總取食量占93.5%,具有高齡暴食性。經常會自相殘殺,大約在4~5 齡幼蟲,5齡最高,殘殺低齡和其他種類幼蟲。還有遷飛性:成蟲在 600米的高空中借助風力遠距離定向遷飛,每晚可飛行 100千米,産卵前遷飛可達 500千米。

此外草地貪夜蛾還有趨光性。像棉鈴蟲等其他夜蛾類害蟲,高空測報燈誘測比較效果好,黑光燈誘蟲量低。

四、危害特性

草地貪夜蛾具有六大危害特性。寄主範圍廣!為害時期長!遷飛距離遠!生活周期短!繁殖能力強!抗藥性很高!

寄主範圍廣:草地貪夜蛾為多食性害蟲,其寄主植物廣泛,據報道,在美洲的寄主植物包括玉米、高粱、甘蔗、谷子、大麥、小麥、水稻、荞麥、棉花、燕麥、花生、大豆、豌豆、黑麥草、甜菜、蘇丹草、煙草、番茄、洋蔥等76科353種植物。最重要的寄主植物是玉米和高粱。其他糧食作物包括谷子、甘蔗、水稻和小麥。

為害時期長:草地貪夜蛾以危害玉米最為嚴重。在玉米上的為害狀取食部位及為害程度與作物的種類、生育期以及幼蟲齡期密切相關,6齡為害最為嚴重;在玉米上,1~3齡幼蟲通常隐藏在葉片背面和心葉叢取食,取食後形成半透明薄膜“窗孔”;低齡幼蟲還會吐絲,借助風擴散轉移到周邊的植株上繼續為害;4~6齡幼蟲對玉米的為害更為嚴重,取食葉片後形成不規則的長形孔洞,可将整株玉米的葉片取食光,嚴重時可造成玉米生長點死亡,影響葉片和果穗的正常發育;高齡幼蟲還會為害雄穗和果穗。

生活周期短,繁殖能力強!繁殖力:産卵前期約 3~4 天,第 4~5 天産卵量最大,有的可持續至第 3 周;雌蛾一生可多次交配産卵,在溫暖的條件下,可産 6~10塊卵,每塊數十至 300 多粒卵,單頭一般産卵 900~1000 粒,最多達1500~2000 粒。沒有滞育現象。在适宜的區域,可周年繁殖,一年可發生多代。

适宜發育溫度廣,為11~30℃,在28℃條件下,24-30天左右即可完成一個世代,而在低溫條件下,需要60~90天才能完成一個世代。

遷飛距離遠!在美國隻能在氣候溫和的佛羅裡達州和德克薩斯州南部越冬存活,每年春季越冬代成蟲可向北飛行大約480公裡産卵為害,下一代羽化出的成蟲繼續北遷。

成蟲可在幾百米的高空中借助風力進行遠距離定向遷飛,每晚可飛行100 千米;成蟲通常在産卵前可遷飛500 千米;如果風向風速适宜,遷飛距離會更長,成蟲在30 小時内可從美國密西西比州遷飛到加拿大南部,長達1600 千米距離。

五、防控措施

針對草地貪夜蛾在大陸的3個區域之間的協調防控。要在時間上和空間上開展協調防控行動,開發以區域防控為主線的全程技術模式。冬春季重點關注南方周年繁殖區,實施群防群治與統防統治相結合,壓低春季向北擴散蔓延的蟲源基數。春末夏初對過渡區實施統防統治,提高防控效率效果,壓低一代蟲源基數以及蟲源遷出數量。夏季以後,要重點關注黃淮海夏玉米和北方春玉米産區,加強蟲情監測,根據蟲情監測結果,對集中降落區和重發區實施統防統治和應急防治,防止大面積成災現象發生。

在此基礎上化學防治,可根據田間種群監測及經濟為害水準來決定是否需要防治,避免頻繁、過量用藥;避免使用高毒農藥;避免傷害自然天敵;并且注意輪換和交替使用不同作用方式的殺蟲劑,以延緩草地貪夜蛾抗藥性的産生。在草地貪夜蛾幼蟲的生物學特性選擇合适時期進行防治,如低齡幼蟲時防治效果好。

編輯:柳曉林 王大偉 稽核:申紅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