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國時,南漢王的一位寵姬“素馨”,據說身上有一股異香,讓南漢王非常的喜歡。原因據說她是廣州河南(今海珠區)莊頭村種花女。因為自小種花,身上便有一股淡淡的花香,而她進宮後,依然喜歡種花。在王姬推動下,南漢皇宮貴族和百姓的好花種植,形成了嶺南地區的民俗,後人為紀念這位王姬,就把嶺南特有的一種茉莉花稱為素馨茉莉。
說到在廣州花卉自然便想起了廣州的“迎春花市”,西漢時,陸賈出使南越,便發現嶺南人愛種花、插花、戴花, 便贊譽嶺南嗯都是“彩縷穿花”的人。
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平南越,從廣州引進桂花、鳳仙花(即指甲花)、菖蒲等在長安的扶荔宮種植,這也是廣州花木進長安的最早記載,可見自古以來,花文化已經在廣州的曆史上占據相當重要的地位,
廣州花卉交易最早在宋代,在宋朝詩詞《茉莉田》提到:“憶昔打槳珠江邊,莊頭十裡香氤氲,南宋淳熙周去非的《嶺外代答》:“素馨花,番禺甚多......賣于市,一枝二文,人競買戴。"
當時廣州河南(今海珠區)和花康(今芳村區花地)都有賣素馨和茉莉花的花販。随着時代的發展花墟逐漸形成。明朝末年,芳村已經形成了固定的“天光墟”。
每天淩晨周邊的花農,将鮮花運到這裡進行交易,黎明前撤走,花商和花販再将鮮花運到廣州各地沿街售賣。
到了清朝乾隆時期,在《番禺縣記》記載:“粵中有四市,花市在廣州之南,有花地賣花者數十家,市花于城。與合浦之珠、羅浮之藥、東莞之香稱四市。”
可見其時鮮花種植銷售已具規模,并遂成著名的城門口花市。花市最早集中在“七門“”,即大南門、歸德門、小南門、大東門、正西門、大北門、小北門。
而鮮花運載都是利用花艇運載,每天大量鮮花在五仙門上岸,運到各個城門口,因為當時五仙門臨近商賈雲集的濠畔街,是以五仙門花市名聲最響亮。
清末,廣州城中心的雙門底(今北京路一帶)成為花市點,并且還出現了熱鬧的夜間花市,在《廣州城坊志》記載:“粵有藩省前,夜有花市,......,至徹旦雲”。說明逛夜間花市已成為當時人們日常消遣的一種生活方式,可見其時花市經營已不局限于白天,晚上亦熱鬧非凡。
廣府人素來愛賞花、當時的花市本質上是一個常年交易的集市,直到了近代,廣州才開始有除夕迎春花市,當時稱為除夕花市或年宵花市。
上世紀五十年代,廣州的槳欄路花市被搬遷到太平路(現在的人民南路),當時已經出現牌樓,花市的牌樓是用竹竿搭成的,可說是花市最重要的一個标志,從這年開始徐夕夜花市,正式定名為“迎春花市”。
并且當時永漢路花市也搬遷到了現在的教育路。 經過了幾年發展,廣州花市進入了鼎盛時期。
據統計,上世紀六十年代,廣州迎春花市,攤位便有1753個,擺放銷售的盆花有10萬盆、桃花約有76萬枝、鮮花約有300萬朵。
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随着廣州的經濟發展、曾經中斷的迎春花市重新舉行,并且在廣州老城區,越秀、東山、海珠、荔灣各設一個花市,并稱迎春四大花市,
後又在這基礎上,增加黃埔、芳村、天河、白雲、番禺、花都等花市,随着增城和從化并入廣州,廣州基本各區都擁有了自己的迎春花市。
廣州花市與時俱進,和當初的花市相比有三大變化
一,經營規模和範圍不斷的擴大,除了攤位不斷地增多,銷售的範圍還增加了各種的工藝品、根雕、玩具、茶壺、字畫和賀年手信等等。
二,花木品種不斷的增加,除了常見的桃花、水仙、金桔等傳統品種外,許多國外的品種不斷的增加。
三,人們對花卉消費能力增強,廣州有句迎春有句吉利話,花開富貴,特别是到了春節期間,家家戶戶都會布置些花卉,是以消費花卉消費能力很強。
特别是除夕和元宵又适逢“情人節”,代表愛情的玫瑰花會出現供不應求的情況。 而在花市中,除了看花,還可以看人,因為在花市除了花和植物,還有書畫家即興為群衆揮毫潑墨。
也有插花高手表演插花,還會有穿着和戴着各種各樣的迎春服飾,或者新年工藝品的靓女靓仔在街上吆喝,更有許多COSPLAY的愛好者,夜間還有帶着發光裝飾的小孩子,拿着風車,拿着氣球,拿着各種的吹氣工藝品的人在逛花街,
在各區的花市會有專用街道上搭起以鮮花、生肖為基調并賦于時代元素的彩樓和花架,四鄉花農、在讀園藝大學生紛紛湧來,擺開陣勢,售花賣橘。放眼花市,繁花似錦,萬紫千紅,人海如潮,歡聲笑語,一直鬧到初一淩晨1、2點鐘,方才散去,這便是廣州特有的“迎春花市”。
“迎春花市”具有豐富的内涵和獨特的審美情趣。廣州人性格開朗、寬容、樂觀,有着獨特的文化習慣。他們用鮮花“講意頭”,“年吉”意味着大吉大利;“桃花”的意思是桃花運;“五代同堂”意味着長壽與家庭和諧。
逛過花街先當時過新年,逛花市已成為人們的一項長期習俗,也是廣州最富特色、曆史悠久、影響深遠的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