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国时,南汉王的一位宠姬“素馨”,据说身上有一股异香,让南汉王非常的喜欢。原因据说她是广州河南(今海珠区)庄头村种花女。因为自小种花,身上便有一股淡淡的花香,而她进宫后,依然喜欢种花。在王姬推动下,南汉皇宫贵族和百姓的好花种植,形成了岭南地区的民俗,后人为纪念这位王姬,就把岭南特有的一种茉莉花称为素馨茉莉。
说到在广州花卉自然便想起了广州的“迎春花市”,西汉时,陆贾出使南越,便发现岭南人爱种花、插花、戴花, 便赞誉岭南嗯都是“彩缕穿花”的人。
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平南越,从广州引进桂花、凤仙花(即指甲花)、菖蒲等在长安的扶荔宫种植,这也是广州花木进长安的最早记载,可见自古以来,花文化已经在广州的历史上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
广州花卉交易最早在宋代,在宋朝诗词《茉莉田》提到:“忆昔打桨珠江边,庄头十里香氤氲,南宋淳熙周去非的《岭外代答》:“素馨花,番禺甚多......卖于市,一枝二文,人竞买戴。"
当时广州河南(今海珠区)和花康(今芳村区花地)都有卖素馨和茉莉花的花贩。随着时代的发展花墟逐渐形成。明朝末年,芳村已经形成了固定的“天光墟”。
每天凌晨周边的花农,将鲜花运到这里进行交易,黎明前撤走,花商和花贩再将鲜花运到广州各地沿街售卖。
到了清朝乾隆时期,在《番禺县记》记载:“粤中有四市,花市在广州之南,有花地卖花者数十家,市花于城。与合浦之珠、罗浮之药、东莞之香称四市。”
可见其时鲜花种植销售已具规模,并遂成著名的城门口花市。花市最早集中在“七门“”,即大南门、归德门、小南门、大东门、正西门、大北门、小北门。
而鲜花运载都是利用花艇运载,每天大量鲜花在五仙门上岸,运到各个城门口,因为当时五仙门临近商贾云集的濠畔街,因此五仙门花市名声最响亮。
清末,广州城中心的双门底(今北京路一带)成为花市点,并且还出现了热闹的夜间花市,在《广州城坊志》记载:“粤有藩省前,夜有花市,......,至彻旦云”。说明逛夜间花市已成为当时人们日常消遣的一种生活方式,可见其时花市经营已不局限于白天,晚上亦热闹非凡。
广府人素来爱赏花、当时的花市本质上是一个常年交易的集市,直到了近代,广州才开始有除夕迎春花市,当时称为除夕花市或年宵花市。
上世纪五十年代,广州的桨栏路花市被搬迁到太平路(现在的人民南路),当时已经出现牌楼,花市的牌楼是用竹竿搭成的,可说是花市最重要的一个标志,从这年开始徐夕夜花市,正式定名为“迎春花市”。
并且当时永汉路花市也搬迁到了现在的教育路。 经过了几年发展,广州花市进入了鼎盛时期。
据统计,上世纪六十年代,广州迎春花市,摊位便有1753个,摆放销售的盆花有10万盆、桃花约有76万枝、鲜花约有300万朵。
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广州的经济发展、曾经中断的迎春花市重新举行,并且在广州老城区,越秀、东山、海珠、荔湾各设一个花市,并称迎春四大花市,
后又在这基础上,增加黄埔、芳村、天河、白云、番禺、花都等花市,随着增城和从化并入广州,广州基本各区都拥有了自己的迎春花市。
广州花市与时俱进,和当初的花市相比有三大变化
一,经营规模和范围不断的扩大,除了摊位不断地增多,销售的范围还增加了各种的工艺品、根雕、玩具、茶壶、字画和贺年手信等等。
二,花木品种不断的增加,除了常见的桃花、水仙、金桔等传统品种外,许多国外的品种不断的增加。
三,人们对花卉消费能力增强,广州有句迎春有句吉利话,花开富贵,特别是到了春节期间,家家户户都会布置些花卉,因此消费花卉消费能力很强。
特别是除夕和元宵又适逢“情人节”,代表爱情的玫瑰花会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 而在花市中,除了看花,还可以看人,因为在花市除了花和植物,还有书画家即兴为群众挥毫泼墨。
也有插花高手表演插花,还会有穿着和戴着各种各样的迎春服饰,或者新年工艺品的靓女靓仔在街上吆喝,更有许多COSPLAY的爱好者,夜间还有带着发光装饰的小孩子,拿着风车,拿着气球,拿着各种的吹气工艺品的人在逛花街,
在各区的花市会有专用街道上搭起以鲜花、生肖为基调并赋于时代元素的彩楼和花架,四乡花农、在读园艺大学生纷纷涌来,摆开阵势,售花卖橘。放眼花市,繁花似锦,万紫千红,人海如潮,欢声笑语,一直闹到初一凌晨1、2点钟,方才散去,这便是广州特有的“迎春花市”。
“迎春花市”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审美情趣。广州人性格开朗、宽容、乐观,有着独特的文化习惯。他们用鲜花“讲意头”,“年吉”意味着大吉大利;“桃花”的意思是桃花运;“五代同堂”意味着长寿与家庭和谐。
逛过花街先当时过新年,逛花市已成为人们的一项长期习俗,也是广州最富特色、历史悠久、影响深远的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