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慈禧西逃留在臨猗民間的傳說

作者:春風不語紀實影像

衛立業

公元1900年(光緒二十六年),義和團運動引發庚子之變,八國聯軍打進北京。慈禧太後攜光緒皇帝和王公大臣倉皇逃往西安,途徑山西臨猗。由于這次出逃是件奇恥大辱的事,清史中記載很少。但在臨猗民間卻流傳着很多與此行有關的傳說。

慈禧西逃留在臨猗民間的傳說

李氏镖局受敕封

據傳慈禧逃往西安時,不是由清禦林軍護送,而是找了一家民間镖局,這家镖局即北京當時最有勢力的李氏镖局。

慈禧西逃留在臨猗民間的傳說

為什麼會如此安排呢?慈禧的考慮是:一來禦林軍護送太過顯眼;二來當時的清軍很腐敗,許多士兵抽大麻,戰鬥力很差。

李氏镖局的前身是山西平遙镖局,在滄州和山西一帶的威名很大,而慈禧的出逃路線,就是這條路線。由他們護送,一路熟門熟路,知道如何逃過外國追兵,也不用擔心會有綠林好漢沿路打劫。因為镖局平時常與綠林人物打交道,懂得江湖上的行話,黑白兩道都熟悉,地緣關系也好。是以,相對比較安全。

镖局一路上将慈禧照顧得妥妥貼貼,非常周到。為了顯示慈禧的尊貴身份,他們把慈禧的轎子用黃布裝飾,并在轎子裡點了一種特殊的熏香,使得慈禧在轎子裡如廁後也不覺得臭。還一路上四處招募侍女,經過嚴格訓練後安排伺候慈禧。這原本是逃難的,卻搞得像旅行一樣,不得不說李氏镖局太“專業”了!

在李氏镖局貼心的護送下,慈禧一行人平安到達太原。但沒住幾天,慈禧就覺得這地方窮鄉僻壤住不慣,又讓李氏镖局繼續護送自己到西安。

沿途路上還算平安,好在并未出事。慈禧認為,這完全是李氏镖局的功勞。因而,大加贊賞,特封其為“天下第一镖局”。

祁任暖被獲題贈

驿道,是中國古代陸地交通的主要通道,亦稱官道。清代,今山西臨猗是京蜀往來大官道的必經之地。京蜀大官道從北京保定、正定西折,由井陸進入山西,經平定、壽陽、榆次折西,再經太谷、祁縣、平遙、介休、靈石、霍州、洪洞、臨汾、聞喜、安邑、臨晉、永濟至潼關,繼而通往陝西、甘肅、青海、新疆、四川等地。 山西境内沿路設有驿站125個,居全國第五位,其中原臨晉樊橋站,便是當時北京至西安官道上古河東的重要驿站之一。

慈禧太後西逃西安時,由安邑進入猗氏,曾在牛杜商務會館小憩,四方臣民,紛至朝拜。牛杜這個明清以來早已繁榮的古鎮,是以而更負盛名。

慈禧原本要在樊橋站過夜,但由香落走到嵋陽祁任時,已近黃昏,天色驟變,風雨交加,不得已隻好下榻于該村一戶姓王的富商人家。戶主年輕時,開辦私塾,晚年和兒子經營被褥縫制作坊。聽說京城貴人前來投宿,自是十分高興,忙吩咐下人熱情款待,并将作坊内最高檔次的被褥拿來讓客人住。老佛爺由于一路颠簸加之不忘批閱奏章,好久也未睡過一夜好覺。當晚來到王家, 她下鋪麒麟褥,上蓋龍鳳被,竟一覺睡到大天亮。王府被褥的質感不僅使她非常欣賞,而且被褥的神奇功效還治好了老佛爺的失眠症,這使她深感好奇,乘興為老主人的作坊題寫了“廣盛源”三個大字。“廣”,即備受歡迎,前景廣闊;“盛”,即傳承發揚,興盛發達;“源”,即田園沃土,滋潤萬物。其意是說:廣盛源的棉被,采天地精華,享人間溫暖,蓋棉被還是純生态的好。

辛亥革命前後,廣盛源的被褥制作坊曾一度繁榮昌盛,暢銷市場。改革開放後,王氏後人邸小梅将該老字号重新注冊挂牌,“廣盛源”棉被制作有限公司在繼承傳統、創新開拓、融入現代元素的基礎上,按現代企業制度要求,營運生産,取得很大發展。其生産的被褥因綠色環保,純生态、透氣性強、殺菌抑菌等特點,深受消費者青睐,已遠銷太原、西安、青海、北京、上海和美國等地。

更名“下任”賜“嵋陽”

第二天清早,雨過天晴。慈禧太後一行開始經嵋陽向臨晉縣衙前行。

嵋陽,位于猗氏縣城西南十公裡處。據傳古時由夏、仁兩姓建村,因地處交通要道,後逐漸繁榮,故名夏仁街。夏仁街原為古解城的屬地,秦之前由原猗氏管轄,漢之後為解縣,其縣治所在地在今廟上鄉的城西、城東村之間。北魏時,撤解縣分南、北解,北解縣治所移至桑泉(今臨晉鎮)。當地官員、名流和鄉民,一時感到失落、不平和怨恨,故将夏仁街戲稱為“下任街”。下任街之東的夏晁村(1980年從該村取沙出土的唐三彩上曾署有夏晁村的字樣)亦随之更名為“下朝”村。

據傳慈禧一行來到下任街時,曾駐足問道:“此何地也?”有鄉民答曰:“下任街”。老佛爺本想讨一句“古解縣”的吉利,聽到的卻偏偏是句不祥的咒語,頓感掃興和不悅。她環顧四周,凝望着北邊那巍巍的峨嵋嶺,東邊那旭日初升的太陽,随口道:“還是叫個嵋陽鎮吧!”(嶺之南為陽,水之南為陰)一個“陽”字,道出了千百年來黎民百姓對古解縣的溫暖記憶和依戀之情。大家當場高呼:“老佛爺高明”!稱贊她為該地起了個好名字。

後來,猗氏、臨晉兩縣為分享“老佛爺”的這份恩賜,特意在嵋陽鎮西關大佛寺門口官道旁立了“猗氏”、“臨晉”兩塊介碑,西關以西屬臨晉縣管轄,西門外城壕之東為猗氏縣管轄。自古以來,國與國之間有介石,鄰裡連畔種地阡陌之間有介石,還從未見過在一個村鎮的中間竟立有兩塊介石,一個完整的村莊被人為地分成了兩半。

駐跸臨晉兩“破例”

臨晉縣衙始建于元大德年間(公元1297年),至清光緒時已有六百餘年的曆史。臨晉自古為兵家戰略要地,隔秦稱塞,漢稱臨晉關,唐改蒲津關,宋為大慶關。又因地近蒲州,與陝西隔河相望,距潼關不到一百四十華裡,自古為秦晉交通之咽喉。《松窗攀語》一書曰:“在威尼斯商人馬可·波羅的筆下,臨晉‘富庶尤其甚,商賈争趨’,是個商業非常發達的城鎮。”

臨晉縣衙甬道東側原建有寅飯店,用以招待賓客。有記載,慈禧太後來到臨晉時曾下榻與此。宏偉的縣衙(時稱“小北京”“小故宮”),繁華的小鎮,吸引了皇家的目光。離京以來,慈禧在沿途州縣一般隻停留一天,而在這裡卻“破例”駐跸了整整兩天。

慈禧太後奢侈腐化的宮廷生活在曆史上是很有名的。據金易所寫的《宮女談往錄》記載,曾經在儲秀宮侍奉過慈禧八年之久的老宮女何榮兒說,慈禧吃飯(宮裡叫用膳),每次一百二十樣菜,外加幾樣時鮮。為慈禧做飯的廚房叫“壽膳房”,在壽膳房裡,“大約有三百多人,一百多個爐竈”為她做飯服務。菜擺全了以後,侍膳的老太監喊一聲“膳齊!”方請太後入坐。太後用眼睛看哪一個菜,侍膳老太監就把這個菜往太後身邊挪,用羹匙給太後舀進布碟裡。但不論愛吃哪個菜,都不能再舀第三匙,那是老規矩。誰要說太後愛吃什麼菜,就會被斬首,因為這不許任何人知道。

民間俗語雲:“帝王一席飯,百姓半年糧。”慈禧在臨晉縣衙小住期間,知縣每日精心供奉餐飯,自不待說。值得一提的是,老佛爺這次自己卻帶頭破例違規,對餐桌上的美食醬玉瓜和鮮果江石榴大加贊賞,這使臨晉的特産從此馳名山陝,公元1915年,醬玉瓜參加巴拿馬萬國博覽會,并一舉榮獲了金獎。

傅家運煤獲重獎

慈禧太後和光緒皇帝自庚子年農曆七月二十日倉皇逃離京城,經過四十四天的長途跋涉于九月四日來到西安,先後駐跸在由陝甘總督府和陝西巡撫衙門改建的行宮裡。

慈禧西逃留在臨猗民間的傳說

傅作義的父親傅慶泰,常年在黃河上做運煤生意。太後和皇上的到來,使他看到了難得的商機,決心比往年冬天多運幾倍煤炭到西安城。資金一時周轉不開,他先是從和自己平時有過交往的祥和、永泰、惠民三個晉南人開的鹽号,借了四百兩銀子,接着又用他在西安炭市街開設的商号和草灘炭廠作抵押,從秦豐官銀号借貸了三百兩銀子。然後在春節前的三個多月裡,在禹門口和西安之間來回奔波。

這一年西安的冬天來得特别早。農曆十月初二是二十四節氣的“小雪”,古都西安便矗立在紛紛揚揚的雪花裡。兩天後雪停了,接着五天又刮起了西北風。“冬至”那天,又是一場暴風雪來襲,整個西安城變成了一個銀色的世界。

惡劣的天氣逼得太監們把太後和皇上行宮裡的爐火生得更旺,迫使西安各個衙門和商号加大了對煤炭的采購量。往年西安一個冬天需要煤炭三千萬斤,這年用煤量卻急劇增長,市場上許多煤炭商号到十一月便脫銷了。一時間西安煤炭價格飛漲,到臘月初炭價已經漲了兩倍多。

為了保證“兩宮”和護駕隊伍的取暖用煤,太監李蓮英嚴令陝西巡撫衙門立即派出官員到潼關至西安的渭河上收購煤炭。由于這次辦的是“皇差”,這些官員們便格外狐假虎威,他們常常強行沒收商人們的煤炭,中飽私囊,煤商們對這些貪官污吏畏之如虎,紛紛将運炭的船舶停靠在潼關以北山西水域一側,不敢進入陝西境内。

傅慶泰看到這種情況,便将城北渭河草灘炭廠和西安炭市街商号的存煤全部賣給皇家,獲得了皇家和陝西巡撫衙門官員的贊賞,并由此和官府建立了良好的關系。接着,傅慶泰又日夜兼程,到禹門口和潼關之間河道的山西一側,收購了三百多船煤運抵西安賣出,獲得一筆不菲的收入。

傅慶泰因販運煤炭,最終解決了古都西安的取暖危機,事後受到西太後重獎,特賜償銀三十萬兩。傅家是以而成為原榮河縣之“首富”。

傅慶泰的一生,勤勞精明。他回想自己從十七歲起的三年中在黃河岸邊每背一位客人上下船掙兩個制錢的心酸經曆,回想給别人下船當纖夫和艄公十五年的風風雨雨,回想一年四季不避寒暑,在黃河裡擺渡的日日夜夜,回想最近四年從河津禹門口一帶拉運煤炭到西安的趟趟艱辛,特别是回想起在潼關翻船後幾乎傾家蕩産的可怕後果,四十一歲的傅慶泰感慨萬千:他慶幸自己在喝了二三十年的苦水後,終于在“庚子年”把“媳婦熬成了婆”,慶幸自己用河津、韓城一帶的“黑石頭”,從西安換來了大把大把的“白銀子”。

申村“相棗”名天下

慈禧太後西逃後,途中派奕劻和李鴻章為全權大臣,向外國侵略者乞和。公元1901年農曆七月十五日《辛醜條約》簽訂後,八國聯軍除留一部常駐京津、津榆鐵路線外,其餘全部撤兵回國。慈禧太後和光緒皇帝一行,亦于農曆八月二十四日開始從西安傳回北京。

相傳,慈禧太後返程途經北相時,原猗氏當地一批士紳曾從申村、喬陽一帶選了些好棗送其品嘗。此地的紅棗已有數百年栽培的曆史,個大、肉厚、核小、味甜、耐儲藏,是食用及入藥之佳品。慈禧太後品嘗後,大為贊許。申村、喬陽因與今鹽湖區北相鎮接近,故以“相棗”聞名天下。群衆中至今仍流傳着這樣的歌謠:“高頭南嶽,胡蘿蔔蔥多;要吃好棗,得到喬嶽(方言中的“嶽”指“陽”,即喬陽。)

新的時代,申村“相棗”已成為當地農民緻富的一大産業。群衆中又唱起這樣的歌謠:“上打棗,下種田,馬道裡(水渠)還可種藕蓮。”每年金秋時節,棗鄉樹樹挂紅,燦若明珠,香飄田野,遊人如織,已成為涑水河畔的一大勝景。

(作者系臨猗縣政協原副主席、臨猗縣三晉文化研究會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