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朝自從努爾哈赤建國以來,到愛新覺羅·玄烨手中已經經曆了四代。遙看大明朝第四位繼位者宣宗朱瞻基,在位期間,禦駕親征漠北,開創了“仁宣之治”,正所謂“時間在流逝,曆史再重演。”今天我們要說的這位主人公康熙皇帝,同樣是第四位繼承者,也開創了“康乾盛世”。對清朝作出的貢獻那是可圈可點,更牛的是,康熙在位一共六十一年,重新整理了中國曆代帝王在位時間的記錄,榮獲了“千古一帝”的名号。

巧得帝位,幼年登基
玄烨出生于順治十一年三月紫禁城景仁宮,是順治皇帝的第三子,母親是孝康章皇後佟佳氏。據說佟佳氏在看望太後離開之時,太後見佟佳氏身邊有龍氣,後來太醫把脈才知道原來佟佳氏懷孕了,這一征兆預示着此子必不普通。康熙帝出生時,景仁宮内“滿屋飄香”,宮外“霞光四溢”,有仙鶴盤旋鳴叫,令在場的人驚歎不已。
順治皇帝對庶妃佟佳氏不是很來電,是以對這個意料之外的三阿哥不是很重視。玄烨出生時,按照規定與生母分開,由乳娘進行照看,在他兩歲的時候宮中鬧天花,于是順治皇帝就将玄烨托付給可靠的奶媽在紫禁城外撫養。是以玄烨從小就遠離父母,“父母膝下,未得一日承歡”,沒體會到父愛和母愛的玄烨在晚年的時候抱憾不已。雖出宮逃避天花,可玄烨依舊沒有躲過一劫,在四歲的時候感染了天花,幸運的是并無大礙,隻是臉上長了點麻子。更幸運的是玄烨憑借得天花獲得了帝位,這是怎麼一回事呢?順治十八年,順治皇帝因愛妃董鄂氏離世,政治上不如意等一系列原因染上了天花,自知時日不多的他考慮起了繼承皇位的人選。最愛的兒子皇四子已經離世,沒辦法隻能在餘下的四個還活着的阿哥中挑選,皇五子和皇七子由于年齡太小被排除在外,隻剩下皇二子福全和皇三子玄烨。這兩個皇子都是佟佳氏皇後的兒子,是以不管誰上位,佟佳氏都是妥妥的赢家。按照先後順序,順治帝想立福全來着,可遭到了大臣和孝莊太後的反對,原因竟是福全沒得過天花,怕登基後得年紀輕輕遭遇不測,不利于政權的穩定。而當時玄烨已經出過天花,有免疫力,于是就這樣,在命運神奇的安排下,年僅八歲的玄烨得到了皇位。父親順治帝因天花喪命,兒子玄烨因天花上位,這因果循環真是妙不可言。
鏟除鳌拜,掌握實權
玄烨登基時,年齡尚小,順治帝安排索尼、蘇克薩哈、鳌拜、遏必隆四大臣輔政。四大臣在聯合輔政時,他們之間的沖突和鬥争就從來沒停過,每個人都代表自己的一方勢力,明争暗鬥隻為争取到最大利益。其中尤為突出的是鳌拜,像極了他的名字,這個人傲極了,很有野心,專擅實權,居功自傲,根本不把小皇帝玄烨放在眼裡。玄烨那時未得實權,就是一個傀儡皇帝,但鳌拜的所作所為他都記在了心裡。康熙五年,為了争取首輔大臣的支援,在奶奶孝莊太後的授意下,玄烨娶了大臣索尼的孫女赫舍裡氏,進而拉攏索尼來制壓鳌拜的勢力。可惜,天有不測風雲,第二年,索尼就撒手人寰了。也就在這一年,十四歲的玄烨開始親政。索尼去世後,朝中無人可以對抗鳌拜,于是鳌拜這家夥便更加膨脹,傲的不行,野心日益顯露出來,鳌拜設計殺害了蘇克薩哈,這加劇了他與玄烨的沖突,硬是将自己打造成了“第二個多爾衮”,掌握着大清朝的時局。可他太小看玄烨了,玄烨不是漢獻帝,任人宰割,玄烨一直在找時機除掉鳌拜。康熙八年,玄烨召集年少侍衛在宮中玩摔跤遊戲,于是邀請鳌拜獨自入宮觀看。傲嬌的鳌拜隻當是皇帝不懂事,愛耍,也沒防備,大搖大擺就進宮了,剛一入宮,就被一群少年打倒在地,單槍匹馬的鳌拜在毫無防備的情況下被壓進了監獄。鳌拜一進監獄,玄烨便召集大臣向他們尋求意見,大臣們你一言我一語的将鳌拜所有的惡行公布于衆。玄烨一看,妥了,大臣們歸順自己了,于是從輕發落鳌拜,将其的官職革除并流放。這就是玄烨,能抓能放,剛的不行,帝王之氣盡顯。除掉鳌拜後,玄烨将皇權牢牢地掌握在了自己手裡,十六歲的年紀,就有如此膽識和魄力,不禁令人刮目相看。
平定三藩,收複台灣
首先來了解一下三藩,清朝入關之是以那麼順利,與三位明朝将領吳三桂、尚可喜、耿精忠的倒戈有很大關系。順治皇帝記上他們的功勞,封為“異姓王”,但這三王久居外地,不受朝廷的限制,并且手握重兵,對中央的政權存在巨大威脅。不僅如此,朝廷每年還得花巨資去恩養三藩,俨然成了大清朝的三顆毒瘤。康熙十二年,平南王尚可喜上書康熙皇帝,請求卸甲歸田,回歸東北老家,但要求兒子尚之信繼續繼承爵位鎮守廣東,此舉引發了是否撤藩的激烈争議。康熙下定決心撤藩,但是撤藩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情,稍有不慎就會引火上身。群臣和孝莊太後都極力反對,勸康熙不要輕舉妄動。但康熙毫不退縮,大手一揮,決定削藩。這一舉措惹怒了吳三桂等人,吳三桂誅殺在雲南的巡撫朱治國,在雲南提出了“反清複明”的口号,毅然造反。在吳三桂的蠱惑下,四川、廣西等地也加入了造反的行列,造反之勢形同水火,席卷大清。紫禁城内亂成一團,大臣們記得像熱鍋上的螞蟻,而康熙卻一點也不害怕,在朝堂上排兵布陣,直擊造反的頭頭吳三桂,對其他的反叛者實行招撫政策。這一招簡直殺人誅心,分化敵軍,削弱了吳三桂的羽翼,其他反叛者見好就收,紛紛投降。康熙十五年,造反運動就隻剩吳三桂在雲南的一支叛軍,吳三桂處于孤立無援的被動局面。康熙十七年,吳三桂在衡州稱帝,國号大周,可沒過多久,康熙皇帝便派整國精銳橫掃雲南,吳三桂在憂憤中去世。康熙二十年冬,清軍攻破昆明,吳三桂的兒子吳世璠自殺,自此三藩平定。
三藩平定後,台灣問題也随之被提上日程。鄭成功從葡萄牙手中奪回台灣後一直未歸順大清,其子鄭經去世後,年僅十二歲的鄭克爽繼任延平王之位,但實際由馮錫範等人操控。敏銳的玄烨認識到這是個收複台灣的大好時機,于是下令,讓福建總督姚啟聖進攻台灣。康熙二十三年,清軍攻占台灣,鄭克爽自殺,從此台灣收複,成了大清朝的版圖。玄烨在台灣設定台灣府管轄三縣,隸屬福建省,進而加強了中央對台灣的管治。
奠定中國版圖
康熙二十二年,沙俄遠征軍多次侵入大陸領土,玄烨下令八旗軍在沙俄雅克薩城進行決戰,史稱雅克薩之戰。沙俄戰敗,派使者求和,重新議定邊界,《尼布楚條約》的簽訂,确定了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和烏蘇裡江以東地區劃分為中國的領土。這一仗的勝利不僅展現了康熙皇帝的魄力也打出了清廷的國威。
邊境的穩定一直都是曆朝曆代比較頭疼的問題,作為少數民族的清朝也免不了其他少數民族的挑釁。準格爾部在首領葛爾丹的統治下,實力強大開始蠢蠢欲動,派兵侵略清朝的國土,邊境的平民苦不堪言。玄烨先派八旗軍平叛,勢力均衡。葛爾丹氣焰嚣張,揚言要攻破紫金城,活捉康熙帝,這一下可把康熙氣得不輕,不走尋常路的康熙,決定禦駕親征。先後在烏蘭布統和昭莫大戰,葛爾丹戰敗被殺,準葛爾被平定。全國的版圖得以統一。
晚年倦政,經曆九子奪嫡風波
康熙前期雷厲風行,實行一系列舉措,大展宏圖造福百姓,為了防止被臣下蒙蔽欺騙,康熙多次微服私訪,考察民情,争取版圖之内都走一遍。是個做實事的好皇帝。但康熙晚年的時候倦政,導緻官吏A錢,吏治敗壞。
康熙晚年的時候,上演了“九子奪嫡”兄弟反目的奇葩事情,令康熙頭疼不已。康熙十四年,玄烨立皇後赫舍裡之子二阿哥為太子,可二阿哥因為不忠不孝,有弑父的嫌疑被廢。太子之位空虛,其他皇子便乘虛而入,開啟了殘酷的奪嫡鬥争,兄弟反目,給國家造成了動蕩,這令康熙頭疼不已,為了穩定時局,康熙複立二阿哥,可這個二阿哥也不是省油的燈,膨脹的不行,竟然逼父退位,這可犯了康熙的大忌,于是太子再次被廢,永不啟用。太子之位再次空虛,九子奪嫡開始進入白熱化,看着為了皇位,自相殘殺的兒子們,康熙心痛不已,但也無可奈何。康熙皇帝苦苦尋找繼承人時,一病不起,康熙六十一年于紫禁城暢春園駕崩,遺憾離世。
康熙帝在位六十一年,确立了中國的版圖,開創“康乾盛世”,為大清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雖在晚年的時候犯了點糊塗,但功遠遠大于過,“千古一帝”名副其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