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進注:各類“美國衰敗了”的文章很多,有些分析是事實的陳述、邏輯自洽;不過,有些判斷則可能失之偏頗(如最近因涉非法吸儲被捕的某“财經大V”的一系列文章)。恰好我和龐忠甲先生在10年前合著的《美國憑什麼》(2012年出版)介紹了美國的經濟、科技、軍事、教育、營商、民生等方方面面,現在看來并不過時。那就從4月2日開始,特選摘部分内容,和大家分享……)

強勢美國面面觀:“公司共和國”險象環生
5-2-4 評級機構為虎作伥
(接上)在美國經濟學家克魯格曼看來,評級腐敗由來已久,是華爾街評級文化中根深蒂固的一個毒瘤。
“評級機構和投資銀行可能更多地成為一種共謀,他們的共同目的就是把金融工具或者抵押資産更好地通過較高評級賣出去,而打包資産的真正構成已經不再重要。”
1975年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建立了“國家認可的統計評級組織”,标準普爾、穆迪和惠譽三家評級機構成為第一批會員。從此,就隻有這三家機構在受保護的市場中蓬勃發展,後來僥幸加入的評估機構被它們吸納吞并了,其他的信用評級機構則根本得不到證交會的準許。可以說,三大評級機構的特權是美國政府賦予的。一直以來,它們凝聚着美國資本市場的力量和美國的國家力量,是以其市場權力得到極度膨脹,甚至于幾乎充當了國際金融市場的調節大師;然而,國際社會卻缺乏一個機構來監督這些評級機構,它們錯誤地判斷被原封不動地轉嫁到投資者身上。德國《明鏡》周刊形容說,美國評級機構仿佛是一個手持“魔針”的巫師,投資者唯其馬首是瞻,這是冷戰後美國的另一個強權工具。美國各界近年來也曾不斷呼籲對三大評級機構進行改革、加強監管、引進新的競争者,但政府監管部門一直沒有對其采取應有的措施。顯然,三大評級機構嚴重的誤導性犯罪,應當追究和清算;但是據說至今沒有找到“故意欺詐犯罪的證據”。
圖5-2-6 2008年10月22日三大評級機構高管出席國會聽證會
證券交易委員會主席考克斯進而指出,金融系統中的電腦體系帶來的遠遠不隻這些糟糕的資料。他告訴國會委員會,華爾街的評級機構對那些抵押債券給予 AAA的最高評級,實際上那些債券根本就不值那個價。考克斯在一份書面證詞中表示:“這些評價不僅僅給了投資者錯誤的資訊,而且誤導了電腦風險管理系統,誤導了電腦對資本管理要求的計算過程。”
擔任過18年零5個月美聯儲主席的艾倫.格林斯潘(Alan Greenspan,1926)犯有不可原諒的錯誤,
應該作為最糟糕的中央銀行家之一,被載入曆史。
格林斯潘于1987年8月被裡根總統任命為聯邦儲備委員會主席,連任五屆,直至2006年1月退休。二十年來,美聯儲在他的上司下,在數任美國政府的支援和強勢金融業的積極推動下,放松了監管,依賴金融機構的自我管制,進而卸除了金融市場的關鍵防護措施;不僅長期依賴低利率促增長,甚至在抵押貸款固定利率接近50年最低時,還鼓勵人們選擇更低的可調整利率抵押貸款,無限助長房市泡沫的形成。
本輪金融危機爆發後,他一再為自己的責任辯護。他聲稱,如果當時采取措施放緩住房擁有率—泡沫的催化劑—的增速,必然會遭到國會的強烈反對。
2005年時,格林斯潘對電腦模型用于金融行業高度肯定,認為可以有效控制金融市場的風險;特别要求信貸提供商在向次貸抵押借貸者提供貸款時,必須運用電腦技術分析工具和風險評估模式。可是他在2008年10月24日的衆議院政府改革與監督委員會舉行的聽證會上居然聲稱,“現在的結果都是電腦惹的禍,金融系統所使用的電腦裡的資料都是些垃圾。”
格林斯潘說,金融服務機構的決定基于數學家和金融專家的缜密分析,并得到了電腦和通訊技術的支援。但是,整座金碧輝煌的金融大廈去年夏季坍塌了,原因是輸入風險管理系統的資料都是過去二十年的資料。衆所周知,過去二十年金融服務業務一直在高速發展,沒有遭遇大的危機,是一個隻有成功,沒有失敗體驗的瘋狂年代。格林斯潘還說,如果風險管理系統包含了過去金融危機期間的資料,信貸機構對借款人抵押财産的要求就會高得多,整個金融服務行業也不至于像目前這樣慘不忍睹。
與其讓格老說電腦惹的禍,不如說華人迷信偏愛的“發”(8)字惹的禍。據說,輸入電腦計算模型的一個關鍵性基本資料是房價年增8%。如果這是一個永不跌落的“常數”,那麼相關的許多金融衍生品也會永保3A桂冠,無風險地無限增值。反之,一旦這個年增率不保,甚至成為負數,就會跌落塵埃,徹底完蛋。今天看來,相信房價可以脫離實際,無限增長,實為違背起碼常識的荒唐陋見;奇詭的是,那時節多少業界專家權威,政界兖兖諸公,樂而忘憂,似癡如醉,似聾若啞,不知大難之将至也。
然而,2006年美國房價急轉直下前,早有人提出警告。耶魯大學經濟學家席勒(Robert Shiller)在2008年10月《紐約時報》上說:數年前在邁阿密,一位計程車司機就指着無所不至的建築工地告訴他,到處都在蓋房子,市場供應過剩,遲早會有大災難。
是以說,經濟大師和評級機構不如計程車司機。
2011年12月寫于紐約哈德遜河畔
(思進注:除注明作者之外,所有文章皆為思進原創。【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原作者個人的論述和觀點,敬請讀者自行判斷。内容或者資料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具體投資建議、不作任何商業用途、更不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