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戈鐵馬,霸業紛争。在分疆裂土稱雄割據的亂世時期,烽煙四起英雄輩出,勝者王侯敗者寇。一個憑着"匹夫之勇"在群雄并起中奪得一席之地的枭雄,在神州大地的東南角建立起了自己的王國,勵精圖治偏安一隅,孕育了燦爛的吳越文化,成為曆史長河中滔滔激流中一朵飛濺不逝的浪花。"陌上花開,可緩緩歸矣。"一句後來被清代學者王士祯譽為"豔稱千古"的詩語意味深長,把我們的思緒帶回到一千多年前遙遠的歲月,帶回那個群雄逐鹿争霸疆土動蕩的年代......讓我們聯想到春暖花開的阡陌大地,令人産生出無窮的遐思......千百年來,人們都認為柔情纏綿、憐香惜玉似乎全是文人雅士才會有豐富的情感,武士軍人都是冷酷蠻橫不懂情愫的鐵石心腸。可令人驚詫的是那句"豔稱千古"的詩語卻出自于一介武夫一代枭雄之手,正因為如此,并非是特别有文采特别有韻味的"豔稱千古"詩語才會"豔稱千古"......浴血疆場、萬箭射潮神......他自幼與詩書無緣,偏好習武,販過私鹽當過義兵,憑着不怕死的一身楞勁,參軍鏖戰出生入死,從一個普通士卒爬上吳越王位。難能可貴的是貴為王侯時的錢镠依然鐘情于結發妻子,為了王妃往返娘家的安全,他不惜耗費巨資鑿山開路立護欄,陡峭彎曲的"欄杆嶺"見證着錢王對妻子的一往情深,千百年來為人們傳為佳話,而那句"豔稱千古"的詩語也展現着錢王另一番缱绻情愫。一個喋血疆場的鐵骨硬漢用詩語和行動展示出了人性的另一面,展示出了鐵骨硬漢的款款柔情......吳人被他們國君真摯的愛情深深地打動,用信中語編成歌曲,四處傳唱,其韻凄恻,含思宛轉,聽者恻然。北宋熙甯年間,蘇東坡任杭州通判,聽到裡人之歌後,頗有感觸,即興寫下了三首《陌上花》詩,其引曰:遊九仙山,聞裡中兒歌《陌上花》。父老雲,吳越王妃每歲春必歸臨安,王以書遺妃曰:'陌上花開,可緩緩歸矣。'吳人用其語為歌,含思宛轉,聽之凄然,而其詞鄙野,為之雲。三首詩雲:(一)陌上花開蝴蝶飛,江山猶似昔人非。遺民幾度垂垂老,遊女長歌緩緩歸。(二)陌上山花無數開,路人争看翠辇來。若為留得堂堂在,且更從教緩緩歸。(三)生前富貴草頭露,身後風流陌上花。已作遲遲君去魯,猶教緩緩妾還家。蘇東坡在詩裡表達了對吳越興亡的憑吊,後來,他的學生晁補之又和了三首《陌上花》:其一荊王夢罷已春歸,陌上花随暮雨飛。卻喚江船人不識,杜秋紅淚滿羅衣。其二歸安城廓半樓台,曾是香塵撲面來。不見當時翠辇女,今朝陌上又花開。其三雲母蠻箋作信來,佳人陌上看花回。妾行不似東風急,為報花須緩緩開。清代學者王士祯在《香祖筆記》中寫道:"武肅王(吳越王)不知書,而寄夫人詩雲'陌上花開,可緩緩歸矣'不過數言,而資緻無限!"人的情感是極其豐富的,每個人都會有雙重甚至于多重的情愫。被毛澤東譽為"沒有絲毫奴顔媚骨"和"中國文化革命主将"的魯迅十分疼愛自己的兒子,這位以筆作"投槍匕首"" 骨頭最硬"的鬥士的憐子情愫被一些人很不了解,認為作為"鬥士"隻能是冷面鐵心"馬革裹屍",根本就不應該兒女情長。為此魯迅先生特意賦詩一首:無情未必真豪傑,憐子如何不丈夫?試觀興風狂嘯者,回眸時觀小菸菟。他在詩中以"百獸之王"老虎呵護幼虎為例,說明即使是最兇猛的野獸也有其柔情的一面,這是所有具有情感的動物之共性,如果一昧地冷酷無情隻知殺戮,那就喪失了起碼的人性。古語雲:人非草木,孰能無情。唐代詩人白居易也在《庭槐》詩中雲:"人生有情感,遇物牽所思。"鐵骨柔情是人類情感中的一枝奇葩......有了情感,世界才更加豐富;有了情感,人類才多了一份溫馨;有了情感,社會才更加璀璨多采......
釋出于 2分鐘前
送花
打賞
投訴
閱讀 1
精彩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