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山月記》李征的悲劇,值得我們每一個人深思

如果要評選出人一生中必讀的書籍,《山月記》一定會榜上有名。

《山月記》這本書是日本作家中島敦的短篇小說集,獨家收錄十篇名作。每一篇文章都能讓人掩面深思。每一篇文章都能讓讀者覺得自己像書中的主人公一樣,有着共同的處境和心境。

《山月記》是這本書中的第一篇小說,講述了隴西人氏李征因不屑廁身與稗官野史之流,想要以詩,故辭官回鄉。數年之後,又因衣食之計,再次東下,做了一個地方小官,不得不屈膝受命昔年自己所不齒的人,為此,李征的自尊心遭受了重大創傷,最後發瘋在汝水河畔。

《山月記》于1941年創作,到如今已80餘年,仍經久不衰。并被入選為日本高中國語教科書中。

全書雖收錄了10篇小說,但每篇并不深奧難懂其中各色的人生經曆,能夠引起許多人的共鳴。

李征的一生,值得我們每一個人深思。

《山月記》李征的悲劇,值得我們每一個人深思

人的一生中,必須要學會和自己和解

少年李征,學問淵博且文才出衆,但又正直孤傲、潔身自好,不屑于稗官野史之流為伍。

李征一直想要以詩揚名于世,故辭官會鄉,閉門絕交,潛心作詩。

但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以詩成名,談何容易?

沒有經濟來源,甚至連妻兒的衣食生計都成問題。此時的李征,也已不再是當年那個鮮衣怒馬的少年郎。數年之後,為了生存,李征不得不放棄以詩成名,再次東下,做了個地方小官,屈膝受命于從前自己所不齒的一班蠢物。以詩成名的夢想也變得越來越遠,甚至快要消失不見。雙重壓力下,李征最終發瘋在汝水河畔。

人這一生中,必須要學會和自己和解。

如果李征和自己和解,那他也不會最後落得這般下場。

李征把自己捆邦住了,他把自己牢牢的和”以詩成名”捆邦在了一起。

“以詩成名”這4字就像一個籠子,他被困在了這個由他自己打造的籠子裡,走不出來了,造就了他悲劇般的一生。

生語中的我們有時候何嘗也不是這樣,站在由自己親手打造的籠子裡面,向外邊的人的伸手救求,可是鑰匙一直在自己手裡,你不能走出來,完全是因為你不想。

隻要下定決心想走出來,對籠子裡的人來說,輕而易舉。

一旦踏入“地獄”,過去都将絕迹。

李征變成老虎的首次,就把一隻兔子吃了。一見到兔子,體内的人性就蹤迹全無了。等到恢複人性後,才發現自己的嘴邊已沾滿兔血。

關于一些喪盡天良的事,一旦做了,便會萬劫不複。

随着光陰流逝,李征恢複人性的時間變得越來越短。過去,他還會為了自己變成而驚詫不已,現在,卻為了自己曾經是一個人而納悶。

現實生活中,很多壞人一開始并不是一個壞人。隻是,壞事做得多了、壞人當得久,便忘記了自己的過去、忘記了自己的本心。

善良的人性逐漸被醜陋、殘忍的獸性淹沒,如同舊宮基石,漸漸地被泥沙所淹沒一般。許多年過去後,有人來到這裡,隻看到一片荒沙根本想象不出來這裡曾經有過一座豪華又美麗的宮殿。

無論是野獸還是人類,原本都是别種物體,最初還記得自己是什麼,爾後便漸漸忘卻,認定自己從來就是如此模樣了。
《山月記》李征的悲劇,值得我們每一個人深思

怯弱的自尊心喝妄自尊大的羞恥心可以毀掉一個人

我深怕自己本非美玉,故而不敢加以刻苦琢磨,卻又半信自己是塊美玉,故又不肯庸庸碌碌,與瓦礫為伍。

李征遭此厄運,并非沒有原因。

由于心中妄自尊大的羞恥心作怪,使他盡量避免與人交往。想要以詩成名,卻又不進師訪友,與之互相切磋琢磨。而心中那怯弱的自尊心又讓他不屑于與凡夫俗子為伍。于是漸漸地脫離凡塵,遠離世人,使羞恨日益助長那怯弱的自尊心和妄自尊大的羞恥心,最終毀了自己,害苦了妻兒,傷害了友人。

在這個物欲橫流的社會,一出門,就可以看到珠光寶氣的貴婦、清爽幹練的白領,或者滿臉膠原蛋白的青春少女。再回過頭看看自己,沒有華麗的衣服、美麗的外表、豐富的知識,和他人一對比,一無是處。于是自尊心和羞恥心作祟,使人終日宅在家中,不運動、不護膚、不檢討。過去了好多時候,自己還是那一副模樣,于是不敢出門逛街,害怕自己在别人面前像醜小鴨一樣失色。

因為羞恥心不敢承認自己的不足且加以改正;因為怯弱的自尊心,不想虛心求教并刻苦用功。久而久之,終将變成了這個社會的最底層,到内心有非常不甘心。

沒有成功之前,你的面子一文不值

《山月記》李征的悲劇,值得我們每一個人深思

我決意什麼也不再想,想也無濟于事,無非把時間拉長罷了。
——村上春樹

一個人隻憑空想,沒有行動和體驗,永遠也不會知道自己是不是一塊兒美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