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5-01 08:57 |浙江新聞 客戶|記者李鵬甯海報道陳雲松

梁偉峰在工作。
直徑隻有5毫米,打孔機的頭部由Ted力組工具工廠中的房間負責人梁偉峰管理,團隊成功将生産精度控制在0.01毫米以内,約為頭發的七分之一。
梁偉峰的日常工作,大部分就是把這些精緻的東西的生産過程改造出來。
從35年前從普通鉗工技工技術學校畢業,到現在的省級技能大師工作室負責人,第一位"浙江工匠",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梁偉峰在流水線上诠釋了新時代的奮鬥。
記者首先看到梁偉峰,是甯海縣電力工業園的裝配工廠中的房間。臨近黃昏時分,智能流水線,機器人以一秒鐘的速度整齊地忙碌着,它們突然轉過身來,細微的"扭曲"聲将一起流淌,在工廠中的房間裡奏響着勞動的交響樂。這些機器人的動作凝聚了梁偉峰上司的智能制造團隊的努力。
在流水線的盡頭,一米八,兩個略帶白發的工匠正在看産品的精準度,旁邊的年輕勞工恭敬地稱呼為"梁師傅"。在稱号的背後,梁偉峰近年來通過組建技術團隊,引領技術改造項目,自主創新生産技術,為企業創造了2000多萬元的經濟效益,推動了企業成功進入工業4.0時代的工作業績。
"不要看它小,它很大!"梁偉峰指着一位筆切機刀芯表示,近20年來,其生産工藝不斷創新,至今生産效率提高了25%,生産裝置采購減少了40餘台,單項項目上節約了4億多元。
"在師傅眼裡,産品的現狀總是有待提升的,因為更新總是有完善的可能。作為梁偉峰的衆多徒弟之一,周平松現在是一名進階技師。他說,大師在創新方面有一種"瘋狂"的精力,一次為一次技術創新,整個團隊連續兩個多月,反複測試資料,産品壽命最終延長了多達五倍。
這幾天,梁偉峰正忙着切割一把筆機刀芯生産工藝的重大改進。"盡管我已經在這個小工具上工作了20年,但技術創新看不到盡頭。就像我的孩子一樣,我要讓它更好地為每個人工作,變得越來越好!"說到刀芯,他的'瘋狂'能量又出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