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日本足球的“明治維新”,中國足球需要學習什麼

這是我在中國隊世預賽12強賽期間寫的第四篇文章,如果說前面三章我們分析的是中國足球的内部環境的話,那麼今天我們來談一個無法回避的問題,那就是近鄰日本的成長。2012年日本女足拿到了奧運會的銀牌,日本男足拿到了奧運會的第四,這是日本男女足同屆奧運會上取得的最佳戰績。而在這一年的7月,《體壇周報》多年采訪日本足球的記者應虹霞女士撰寫了一本書,名為《日本足球的明治維新》,該書主張以“從日本足球的曆史,看懂中國足球的現實,看到中國足球的可能”。書中用了大量的文獻史實,介紹了日本足球經曆的幾個時期,包括他們也有痛定思痛改革的時期,猶如當年日本從封建制轉向資本主義制度的重大曆史運動“明治維新”一樣,日本足球也在經曆着明治維新。但我這裡,不會像應老師寫太多曆史,隻想從一個層面去揭示問題,那就是“留洋”。衆所周知,“明治維新”其實是日本一次被迫向西方打開大門後,恍然大悟走向世界接軌的運動。那麼發展到今天,其實就是日本足球的“留洋計劃”,其實翻看當年的曆史,再看今天日本足球的發展,異曲同工之妙,對于中國足球來說,也許真要學習日本,也要明白他們究竟是怎麼做的。盲目鼓吹日本,盲目貶低日本,都是不可取的,要有科學、嚴謹的态度去看待問題。首先,我們就從當年那場改變日本近代史程序的“明治維新”講起。

日本足球的“明治維新”,中國足球需要學習什麼

一、什麼是“明治維新”

“明治維新”在詞條裡的意思是日本在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轉變時期發生的資産階級改革運動。明治維新的前提其實不僅僅在于日本被美國人用大炮“逼開了”口岸,更在于日本幕府時期的崩塌。在幕府統治的封建時期,政局不穩,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而以美、英為首的帝國主義依靠船艦利炮,逼迫日本人打開了貿易的大門,盡管在此期間,日本接連出現了“佐久間象山引入《海國圖志》到日本”、“安政大獄”以及“櫻田門質變”、“生麥事件”、“薩英之戰”等多種左右互搏的事件,但最終随着德川家茂的病死以及孝明天皇的駕崩,明治天皇繼任,日本一個前所未有的新時代正式來臨。而在同時期,中國的晚清政府和北韓王朝還在閉關鎖國,客觀上給了日本安全獨立發展的空間。支援學習西方的明治天皇在藩主們和武士們的幫助下,通過一場“戊辰戰争”消滅了幕府将軍德川慶喜的勢力,最終為明治維新掃清了障礙。

了解了以上這些曆史,我們不難看出,其實日本在明治維新之前,國内也是有兩種勢力對抗的,一種是“進步派”,另一種是“保守派”。明治維新基本上是由朝廷裡的岩倉具視、三條實美與長州、薩摩、土佐等藩國的藩士共同上司、規劃。政府與民間共同發起所謂“禦——新”運動,決心破除舊有的習慣,廣求世界的知識,廣招全國的人才,以天皇為中心進行改革。而改革的核心要義就是一個——“全盤西化”!這也就意味着日本“明治維新”的根本宗旨就是完全照搬西方的先進經驗,否定掉國内封建的殘餘思想。在此期間,日本派遣大量的使節和學生前往歐洲學習經驗,派遣大量的士官去德國、英國軍校學習,各種制度全面改良。在周邊傳統封建鄰國還在固步自封的情況下,日本迅速完成了明治維新的步伐,其行為之大膽、範圍之廣泛、動作之迅速、規劃之細膩,舉世罕見,很快日本就走上了軍國主義和帝國主義的道路,完成了“大國崛起”。而崛起之後,就開始了四方的侵略戰争。

對于日本人來說,“明治維新”是他們走上強大的标志,但對于亞洲周邊國家來說,這是一個災難的開始。

二、日本足球的“明治維新”

曆史是驚人的相似。其實日本足球也沿襲了“明治維新”的道路,如果說前期日本足球也開始萌生學習南美,并且發展職業聯賽走上亞洲前列的話。那麼其實在足球層面,日本并沒有建立太大的優勢,包括一些國人“熱捧”的校園足球。日本的校園足球發展史由來已久,但是日本的青年隊卻一直被中國壓制。是以,我個人認為,日本足球之是以現在和中國足球拉開較大的差距,原因其實不是所謂的校園足球,更不是所謂的職業聯賽,而是日本在2010年南非世界杯後蹚出的新路——大批留洋。這一點,像極了日本明治維新時期“派遣大量的士官去德國、英國軍校學習”的事實,因為這批人最終都成為了侵略戰争的主力,制造“偷襲珍珠港”事件的罪魁禍首山本五十六就曾在1919~1921年在美國哈佛大學學習。而後來,他用在美國學習的東西消滅美國的海軍,一個具有黑色幽默的曆史就這樣無形中誕生了。

而日本足球同樣如此,據應老師的《日本足球的明治維新》一書中寫道:“在日本足球留洋史上,有過旅歐先驅三浦知良,有過以中田英壽為首的‘黃金一代’在2002年前後掀起的第一次留洋潮,但在雅典奧運會和2006年德國世界杯周期,留洋潮流被打斷了。”而2007~2009年,日本足球經曆了怎樣的低谷,那幾年日本的浦和紅鑽、大阪鋼巴在亞洲賽場大殺四方,但國家隊成績一落千丈。雖然在南非世界杯前熱身賽全敗,但靠着“防反”的政策,日本足球功利化地拿到了十六強。這樣的成績,讓很多日本人迷茫,究竟是應該堅持防反的功利足球,還是美麗足球,而西班牙的成功和巴塞羅那在西甲的崛起,讓日本人選擇了後者。而不再盲目追求聯賽的日本人,戰略性地利用南非世界杯16強這個“媒介”将更多的日本球員趁機送出去。這裡面,沒有人的配合是無法完成的。曾經在日本效力過和執教過的德國人布赫瓦爾德和利特巴爾斯基就成為了日本留洋的“推手”,他一手打造了大阪鋼巴的希望之星宇佐美貴史前往拜仁的留洋,盡管最終證明這是一次失敗的嘗試,但不妨礙日本球員大面積跑入歐洲主流聯賽的大門。除了兩位德國國腳,一位名叫克洛特的經紀人也是日本足球留洋的教父級人物,他是利特巴爾斯基的經紀人,經過利特巴爾斯基介紹,把成本效益極高的日本球員送到歐洲,賺取傭金。而日本人謙遜的态度和明治維新之後骨子裡那種完全“崇尚強者和全盤西化”的思維定式,讓日本球員很受海外俱樂部的喜愛。2002年韓日世界杯之後,克洛特運作大量日本球員留洋,比如高原直泰、小野伸二等。而随着2010年日本拿到世界杯十六強,他的生意再次火爆起來,一口氣送出多達8名球員,比如香川真司、長谷部誠、岡崎慎司等,也給日本球員打開了市場。在克洛特的帶領下,不少歐洲經紀公司看到了日本市場的廣闊,無論是經濟利益,還是商業利益,都決定引進日本球員,而且一個事實是,日本俱樂部從不計較個人得失,無論價格多低,隻要球員願意,都會無條件放人,這也是歐洲俱樂部青睐日本俱樂部的一點。

除了靠經紀人,日本還有另一條道路,那就是“買斷企業”模式。日本的企業實力在世界舉世聞名,在高原直泰前往漢堡的道路上,曾經就出現了多家日本企業贊助商合資掏轉會費送球員出去的模式,被稱為“高原直泰”模式,這是日本早期花錢送人的開端。但這并不是終點,德國大衆公司希望打開日本市場,在克洛特的運作下,通過日本人的銀子,大衆公司贊助的德甲俱樂部沃爾夫斯堡幾乎是“免費”得到了一名日本球員長谷部誠。而該隊其實并不想用他,隻是為了日本市場,比如阿森納引進宮士亮,但在這種商業因素下,長谷部誠靠自己的韌勁和謙虛務實态度,最終赢得了主力位置,并且成為日本足球的一代傳奇。當然這還不是終點,因為日本人後期直接買了歐洲的俱樂部。這才是震驚世界的舉措,正如當年明治維新日本的大膽反正常行為一樣,這打開了日本的新思路。

受限于世界範圍内的金融危機,一些歐洲俱樂部入不敷出,甚至破産,這給了眼光毒辣的日本人機會。2005年初,日本手機部件生産企業INDEX有限公司收購了法乙格勒諾布爾俱樂部94%的股份,與此同時日本老闆渡辺和敏也開始成為俱樂部主席。正式宣布後,老闆确定了俱樂部的十年規劃并初期投入将近400萬歐元資金。此後格勒諾布爾的日本色彩越發濃厚,日本巧克力生産商Ishiva-seika成為俱樂部的合作夥伴和球衣贊助商。而球員結構方面,2005年底日本前鋒大黑将志的轉會揭開了日本球員進駐球隊的序幕,此後日本國青隊成員伊滕翔和梅崎司都在球隊中。格勒諾布爾成為了“日資”球隊引進日本球員成長的先驅者,而11年後,日本又一位具有戰略眼光的企業家效仿了這樣的模式。2014年巴西世界杯的恥辱出局,讓日本人意識到了進一步留洋的重要性,此時世界杯的成績已經不能作為日本留洋的旗幟,那麼必須換一種思路。時任日本J1聯賽球會FC東京的總經理立石敬之想到了當年渡辺和敏收購法乙格勒諾布爾的模式,最終和一些人合夥商量出了購買歐洲俱樂部作為日本球員旅歐據點的新模式。于是,比甲的爛隊聖圖爾登就成為了他們的目标,拿下全資股權後,聖圖爾登就成為了日本人在歐洲控制的俱樂部,日本無論什麼水準的球員,隻要和這家俱樂部的管理層搞好關系,都可以去聖圖爾登效力,而同時這裡給日本人“最惠國待遇”,日本人擁有獨立的宿舍,日企源源不斷的投入,日本球員被許諾主力位置,這樣的情況下其他亞洲國家的球員無論多努力也得不到機會,曾經聖圖爾登引進了南韓的李升祐和越南的阮公鳳,但基本上沒有出場機會。至于聖圖爾登,已經成為了日本在歐洲留洋的一個重要據點。除此之外,比甲的其他球會、葡超、葡甲甚至是奧地利的聯賽和蘇超,也都有日資的身影湧現。日本雖然有451人在歐洲踢球,但背後折射的其實并不是很高的成材率,無論“阿貓阿狗”都送出去,踢出來的就成才,踢不出來的就混個臉熟,經紀人也能賺傭金,一舉雙得。

大批留洋,是日本足球走向強大的标志,才是他們真正的“明治維新”!像中超那種躺在被窩數錢,靠金錢砸冠軍的那種模式,像極了當年清政府的“閉關鎖國”。有中日之戰資料和比分全方位慘敗的結果,那是咎由自取!

三、中國足球應該向日本足球學習什麼

但我們不能否認的是,日本球員無論是怎樣去的歐洲,靠實力也好,靠中間人也好、靠關系也好,他們到了歐洲是格外努力的,也是格外珍惜的。對于日本足球的留洋,我覺得中國足球沒有必要羨慕,因為我們可以看到他們留洋的本質是外力的推動作用是前提,但前提過後,需要反思的是,為什麼日本人能夠立住腳。好比你托關系進入一家國企,結果你天天吊兒郎當,本來人家企業看得是你背後的錢面子,而不是你的能力,這樣一來,人家自然不會給你重任。與日本球員形成反差的是我們的中國球員,有的是贊助商的關系出去的,但自己卻不珍惜機會,最終把闆凳坐穿,悻悻回國。對比一個俱樂部的日本球員,有時候态度和差距真的是全方面的。

還有一點就是思維模式。足球運動員是賺錢優先,還是踢球優先,那就看你想的是什麼。一個職業球員吃青春飯的時間有幾年,最多不過15年,這15年時間裡,其實是有機會去海外見見世面,學習學習的。而年紀輕輕就天天想着賺大錢、花天酒地、完全不顧身體狀态去夜夜笙歌,這樣的球員是不會有好的發展的。而中國足球現在的大環境,聯賽充斥着浮誇之風、輿論場充斥着西方自由主義的對抗思想,都對于年輕球員的成長沒有絲毫好的作用。日本也搞過“金元足球”,但人家刹車了,我們則是經曆了“十年”,這十年,2005年荷蘭世青賽的黃金一代被榨幹了最後一滴血,而我們的後來者卻沒有機會再去締造輝煌。搞過西班牙和葡萄牙的留洋計劃,最終都被國内利益熏心的俱樂部以“U22”新政之名買回來,甚至惡炒身價,大搞軍備競賽。對比日本俱樂部動不動就把人免費送出去,或者基本上收取部分費用送出去,我們的俱樂部呢?如果這樣的情操沒有,别談“為國養士”。日本足球的模式,才是“為國養士”。無論是球員,還是俱樂部,都需要反思這十年我們中國足球都幹了些什麼?唯一的貢獻,可能就是把南韓足球和意大利足球曾經一度拉下水,僅此而已。

在中日之戰的當天,我看到了南韓的一則新聞,德乙帕德博恩俱樂部簽下兩名南韓球員,而這兩名南韓球員是孫興慜父親孫雄政的青訓營培養出的,也就是沒有經過俱樂部的體系培養。在中國,我們有着那麼多的民間機構,但這些民間機構,隻想着未來把球員賣到中超俱樂部賺傭金,沒有人想着把球員送到歐洲去培養,讓他在歐洲生根發芽。别說日本,南韓人的情操我們都比不上。國内拿無數冠軍有什麼用?這句話雖然刺耳,但是震聾回報,我們的青訓者,應該有國際視野和戰略思維,多“送出去”,别“帶回來”。就像日本一樣,451個留洋的,總有20個能夠踢出來,剩下幾百多個踢不出來也就算了,走精英模式,是中國足球的另一個出路。

至于聯賽,我不否認日本足球也在發展聯賽,甚至一些大企業和歐洲俱樂部挂鈎,甭管真實目的是洗錢也好,還是真心愛足球也好,但至少日本聯賽還是可以無限輸出人才的。校園足球是日本的基礎,中國沒有傳統意義上的校園足球,但在政策的引導下,未來會有大批的孩子踢球,以一些城市作為“先行點”,是一個很好的嘗試。中國足球,在迎來一場“改革開放”式的嘗試,而改革開放的實質是要開放,要出去學習,允許一部分精英人才通過外出學習先提高起來,再回頭帶動産業的發展。是以,現階段中國聯賽的任務不是恢複,而是需要徹底砸碎“十年”不合理的薪資結構、不合理的輿論平台、不合理的市場導向,而不是陷入又一種循環。日本職業聯賽,沒有一家俱樂部是獨大的,鹿島鹿角、磐田喜悅、橫濱水手、大阪鋼巴、浦和紅鑽、廣島三箭、川崎前鋒,每一家俱樂部都在對外釋放人才,哪怕付出球隊成績一落千丈的代價。俱樂部需要有“犧牲精神”,要有真正“為國養士”的情操,這一點其實和發展聯賽并不沖突。一家獨大的聯賽,注定要走向滅亡,像南韓K聯賽,基本上已經在亞洲屬于半消亡狀态了,于是南韓的改革者才會不斷出新招,抑制惡性循環的發展。

中日之戰後,所有人都是一個想法,中國足球到了“不破不立”的階段了,非死即生!學習日本什麼,相信這篇文章給了您答案。還是那句話,盲目鼓吹日本,盲目貶低日本,都是不可取的,要有科學、嚴謹的态度去看待問題。

四、給中國足球的一點建議

中國足球如果需要改革,需要自上而下的改革。說空話沒有用,要幹實事兒。從中國足協的管理者的角度來看,我認為有如下建議以供參考:

1、将“強制留洋”寫入新一年的中超發展計劃中

中國是一個自上而下通過行政指令來改革的國家,是以作為中國足球的直接管理者,中國足協需要在制度上進行适當地改革。在不傷害聯賽的基礎上,提出“強制留洋”計劃,以中超為例,各隊需要滿足至少2個U22的留洋計劃,作為資格準入的一部分。這樣的舉措雖然有些反正常,甚至不符合客觀規律,但從日本明治維新的曆史角度以及日本足球的發展來看,凡是有可能出效果的怪招,都必須,甚至值得要嘗試一下,哪怕它不符合常理。具體操作為,1、中超聯賽廢除原有的U22強制上場政策,改為各隊每年需派遣至少2名U22球員以“連續租借”方式前往歐洲頂級或次級踢球,并且長期觀察;2、每支俱樂部派遣出去的球員,回國隻允許選擇母俱樂部,不得選擇其他俱樂部;3、每家俱樂部可根據球員的自身成長情況,考慮是否在适當的情況下,是否在球員本身意願下召回國内踢球,回國後第二年轉會将不再受限制;4、每名年輕球員在海外呆的時間最短不能少于5年,最長不限。以上的這些做法,其實也是參考日本的全面留洋撒網模式,至少22個人,會有1個受益出來。而量的積累,就會改變質。

2、參考中國CBA選秀模式,中超聯賽各職業隊與高中、大學梯隊挂鈎形成人才選秀鍊

中國CBA的聯賽,現在采取的選秀模式是從大學校園裡将CUBA甚至是海外大學聯賽表現出色的球員通過倒摘牌的方式完成人員的增補,其實這樣的模式也适用于中國足協。随着中國足球改革方案的逐漸深入以及“十四五”足球試點城市的鋪開,中國足協應該推動各俱樂部與當地高中、高校建立“合作關系”(嚴禁跨省)。聚攏當地的資源,進行梯隊人才建設和培養。并且恢複昔日甲A的摘牌大會形式,隻不過方式為選擇年輕高中生或大學生。從當年中超排名較低的俱樂部開始,進行青年球員的選拔,每隊當年限選擇5人。高中生可以選擇送到大學進行先培養,後回收的政策;大學生則直接給予職業合同,或在第二年選擇将球員通過“留洋持續租借”方式送到歐洲進行培養觀察。這樣一來,確定中超頂級聯賽的球隊每年都有源源不斷的青年人才進入,至于中甲、中乙,并不強制與青年人才挂鈎,以“一國聯賽兩種制度”的方式解決青年人才短缺的問題。

3、鼓勵企業繼續利用資本輸出,送球員留洋;鼓勵各俱樂部利用昔日洋帥、外援資源,運作球員留洋

其實在歐洲也有很多的中資球隊,甚至很多有中國企業支援出去的球員,比如武磊、李磊,早年的張稀哲、張呈棟,這樣的資源我認為不應該嘲笑,應該是鼓勵并提倡。在沒有世界大賽的洗禮和海外經紀人的長期幫扶下,選擇用中資輸出的方式,不失為一種手段。雖然在政策上不能給予支援,但至少足協應該鼓勵這樣的态度,讓更多的球員出去見見世面。但前提是,該俱樂部也需要和投資方進行“回國隻能回母隊”的合約選項簽訂,保證不出現“出口轉内銷”的情況。此外,應利用各隊昔日外援的資源,不再利用外援的資源去為母隊選擇外援,而是利用外援的資源去為母隊送出人才。比如,天津津門虎可以利用托馬西、馬拉的資源,輸出球員去意大利、羅馬尼亞,大連人可以利用揚科維奇等人的資源,将球員輸出到東歐等。此外通過昔日洋帥運作出去也是一個好辦法,比如國安可以利用曼薩諾、帕切科、施密特、比利奇等人将球員推薦到歐洲等。這樣的資源,我們在“金元時代”積累了不少,也到了反哺中國足球的時候了。

如果這些中國足協都不考慮,甚至不願意做,那麼還有更損的一招,各隊花大價錢買日本、南韓、澳洲國腳,然後把他們放在闆凳上,廢掉他們。中國足球也能上去!哈哈。當然這句話是開玩笑,當真你就輸了。總而言之,日本足球的“明治維新”給了中國足球很多啟示,學一些空的,不如學些實際的。這種方式不是“急功近利”,反而是“水到渠成”。現在,中國足球人需要有辯證思維去看待得失,不能因小失大。日本人能做到的,我們中國人照樣可以做到,隻是我們需要非凡勇氣和務實謙虛的态度!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