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有一位名叫張安琪的女孩火遍了全網。她是别人家的孩子,也是複旦大學大學+哈佛大學碩博+斯坦福大學博士後的全能學霸。
在張安琪身上,似乎能看到一個“完美女神”的所有樣子:
身高178、酷似世界小姐張梓琳、剛滿21歲就成為5篇SCI論文的第一作者、新東方最年輕的托福老師、門薩俱樂部會員且數次擔任門薩入會測試主考官、國家認證翻譯、中國譯協會員……

而就在前幾天,網上報道了複旦女神張安琪的現狀,克瑞思特别想把她的故事和經曆跟大家分享一下。
1992年,張安琪出生于山東青島的一個高知家庭,父母都是老師。
受到父母的熏陶,她從國小習就很好,中學時代曾獲得全國中學生英語能力競賽全國一等獎,是山東省十佳選手。
2010年,她以優異成績考入複旦大學材料科學系。
上了大學後,張安琪徹底爆發了。
大一時,她參加GRE、TOEFL、六級考試,均拿到接近滿分的成績。
之後,她又參加BEC Higher證書考試,獲得華東賽區前15名,并作為唯一非英語專業選手代表上海參加亞洲劍橋商務英語(BEC)演講大賽中國賽區決賽,獲得三等獎。
當時年僅19歲的她,還成新東方最年輕的托福老師,從大二起,她就成為了國家認證翻譯、中國翻譯協會學生會員。
有統計,當時張安琪靠英語兼職一個月就能收入5萬。
不但英語好,張安琪的科研能力也是爆棚的。
大一時就先後獲得全國大學生創新計劃、上海市大學生創新計劃等研究資助。在大學期間,成績幾乎全優。
她還以第一作者身份共發表SCI論文5篇,其中一篇影響因子達7.79。她還作為唯一學術報告演講人代表複旦大學參加U21大學生科研交流報告會。
畢業階段,張安琪又以全額獎學金被哈佛大學研究院錄取,成為門薩俱樂部成員,師從華人女科學家鮑哲南。
鮑哲南教授是國際生物化學界名副其實的“大佬”,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47歲起擔任斯坦福大學化學工程學院院長,是第一個在斯坦福做院長的華人女性,曾獲過聯合國頒發的傑出女性科學家獎。去年年初,鮑哲南還當選了美國文理科學院院士。
能在鮑教授的實驗室工作,足以證明張安琪的能力。
留學後,張安琪共發表了30多篇論文,其中兩篇還發表在了頂級期刊Nano上。
這樣全能的張安琪,大家自然想知道張安琪的父母是如何将她培養成材的。
張安琪的父母都是高中英語老師。
相比同齡人,張安琪的知識啟蒙很早。她10個月大,就開始認字,5歲獨立閱讀,并學習20以内的加減法。
和那種為了搶跑犧牲童年的孩子不同,張媽媽有趣的引導方式,使張安琪的學習一直是輕松愉快的。
比如認識“波”這個字,張媽媽會告訴女兒“波”是“水”的“皮”。
有了這種聯想記憶的方式,孩子不會有太大的壓力,反而記得又快又好。
再比如學習20以内的加減法,張媽媽會拿出一把撲克和女兒玩遊戲。每人摸3張牌,自己從中挑出兩張最大的,然後一邊亮出來,一邊報出和。誰得到的數字大,算誰赢。這種寓教于樂的模式,讓孩子不知不覺就學到了知識。
與成績相比,張媽媽更重視培養孩子端正的态度、良好的習慣和旺盛的求知欲。因為有了這些品質,無須強求,高分數自然水到渠成。
這個觀念很有道理,我們的孩子要學十幾年,如果早早消磨掉興趣,很難有動力堅持下來。要知道,教育中最大的失敗,就是讓學生變得厭學。真正好的教育,應該是創造快樂的條件,激發孩子學習的内驅力。
而張媽媽在張安琪身上的用心,也非常有啟發性。
張安琪5歲那年,家裡搬到了全新的環境,左鄰右舍的孩子又比自己大,導緻安琪遲遲交不到朋友。
為了幫孩子,張媽媽專門開設了英語班,給全院的孩子做免費輔導,這才使得張安琪交到了新的小夥伴。
之後,張父母又帶她去其他場合,見識更多的人。像學校開運動會、聯歡會,張媽媽都會帶張安琪去班上,或是認識大朋友,或是上台表演。
自此,張安琪的性格變得越來越外向、開朗。
無論是演講,還是在新東方教課,她都表現得遊刃有餘,妙語連珠。
著名心理學家卡耐基說過:現代社會,一個人的成功 30%靠才能,70%靠人際交往。
像張父母這樣,帶張安琪熟悉社交規矩,培養良好的社交能力,做好一道橋梁,自然張安琪會走得更輕松,更長遠。
此外,培養獨立性也是張安琪父母最下功夫的一件事。
在張安琪很小的時候,就被父母有意識地培養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
比如4歲的張安琪想吃雪糕,媽媽就拿出1塊錢讓她自己去買,并告訴她:
勇敢的孩子會自己買,你隻要對阿姨說一聲“我要一隻雪糕”,把錢給她就行了。
張安琪自然是很膽怯的,但在媽媽的堅持下,她還是妥協了。不一會兒就興奮地舉着自己買的雪糕,跑過來了。
邁出了第一步,張安琪膽子自然也大了起來,自此經常幫父母跑腿,買生活用品。
除了鍛煉膽量,張安琪父母還特别培養她的自理能力,經常對張安琪說:你是這個家庭的三分之一,就應該幹三分之一的活。
擇菜、做飯、洗衣、清潔這些事情,張安琪從小就得心應手。
在同學眼中,張安琪是個心裡特别有數的人,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是以沒有被世俗影響,選擇赴美讀書,做科研人員。
其實,孩子的生活能力和他們未來的人格、學習都是息息相關的。
一個會照顧自己的孩子,動手能力強,肯吃苦,也因為這樣才會更自信;一個會承擔家務的孩子,責任意識強,更容易培養起同理心,也更會感恩父母。
就像教育學家約翰·杜威說的:教育不是為生活做準備,教育就是生活本身。
很多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人格健全,獨立自主,那麼生活技能這堂課就必不可少。
張安琪赴哈佛讀研讀博後,就很少更新社交軟體,偶爾更新也是與科研相關的内容。
如今的她已經在實作自己夢想的路上,用自己的實力證明了一切。祝願如此美好、優秀的張安琪能夠越走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