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個在武漢,靠武漢發财的台灣省人餘明進,他從台灣來,帶着日月潭的風,帶着夢想,帶着資金,在揚子江畔的大都市武漢落腳,生根

作者:愛國者的深度觀察

一個在武漢,靠武漢發财的台灣省人

餘明進,他從台灣來,帶着日月潭的風,帶着夢想,帶着資金,在揚子江畔的大都市武漢落腳,生根。餘明進是台灣桃園人士,他的童年、少年、青年時代是在那裡度過的。在武漢生活的十餘年中,他從未割舍對桃園的魂牽夢繞。

  桃園在台灣島的西北部,是個有趣的地方。曆史上那地方曾叫虎茅莊,就因為當地人喜歡栽桃樹,曾經是個桃林滿鋪的地方,在桃花盛開的季節,紅豔豔的桃花讓人陶醉。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政府将那地方改名“桃園”,1941年桃園設縣。從此“桃園”之名因風光旖旎、經濟發展而名聲遠播,成為寶島西北部的一個亮點。

  桃園地勢,平原、丘陵、山地兼備,是台灣山胞聚集的地方,曆史上的經濟以農業為主,餘明進的祖輩與父輩都是農民。少年時代的他也曾跟随父母躬耕田疇,在日曬與風雨中成長。

  時代畢竟向前發展,曾經以農業支撐經濟的桃園也迎來了工業發展的機遇,桃園國際機場的建設更促進了工業經濟的發展。于是,以農業支撐工業的時代一去不返,取而代之的是工業對農業的返哺。餘明進的三個哥哥先後步入商界,他們的榜樣也影響了餘明進的人生選擇。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祖國大陸改革開放的春風蕩漾,改革開放帶來的觀念與經濟上的變化讓世人矚目。一些有眼光的台灣商人看到了大陸的商機,紛紛到大陸搶占先機,于是一個新名詞在大陸耳熟能詳,那就是“台商”。台商在大陸受到的歡迎和得到的優惠政策讓餘明進也動心了。他想到大陸去看一看。他的想法得到父親與哥哥的了解與支援。于是,就有了餘明進在大陸武漢創業的故事。

  餘明進的故事當從1989年寫起。

  1989年,中國改革開放方興未艾,中國經濟振興的沖擊波抵達海峽彼岸。由于大陸向台胞敞開了大門,一時間尋親的、祭祖的、觀光的、旅遊的……潮湧般地從寶島輾轉來到大陸。

  餘明進在大陸無親無故,他是和一位朋友結伴通過旅遊團經香港抵達大陸的。桂林山水是他們的首選之地。至于到大陸投資辦企業隻是看看再說。

  那年他36歲,是在傳統的中國文化的熏陶中長大的。他對曆史很感興趣,尤其對辛亥革命史很感興趣,這種興趣也波及對首義之城的向往。為了尋辛亥革命之根,他從桂林來到武漢,先後造訪了紅樓、起義門,拜谒了孫中山的銅像……他覺得大陸對孫中山先生的敬仰與台灣并無二緻。當然,他也登上了黃鶴樓,在黃鶴樓上極目楚天,他詩情湧動。啊!兩江交彙,一橋飛架,九省通衢,交通發達,人潮如湧,這不正昭示着無限商機麼?他還想起一件在武漢發生的事:他的一部價值6000港币的相機在武漢失而複得,這不足以證明武漢人的道德品位麼?曆史早已賦予首義之都英雄的名份,若在這裡落腳,在這裡創業,不也是對孫中山先生在天之靈的慰籍麼?

  回到台灣後,他把自己的考察與想法合盤托出,得到三位兄長的支援。

  這是他第二次到武漢。當時的武漢正掀起招商引資的熱潮,他受到有關方面熱情歡迎與接待。他年輕、英俊、帥氣的外在形象與謙和儒雅的處事風格讓他迅速有了新朋友,有了合作夥伴。放眼國際時尚之大潮,研究武漢最具誘惑力的商機,他發現高檔娛樂在武漢前景可觀,于是下定決心從娛樂業開始。九十年代初期的武漢,高檔娛樂場為何物,對武漢人來說還相當陌生,有一件曾讓他哭笑不得的事至今記憶猶新:當年他向有關部門呈上經營KTV的合資企業申請表時,從業人員竟然不知KTV為何物。

  經過密鑼緊鼓的籌措與打理,一座堪稱全國第一流的娛樂城應運而生,這就是當年在江城傳為美談的拉斯維加俱樂部。

  豪華的裝修,溫馨的環境,上乘的服務,讓很多人感受到了現代生活的美妙。拉斯維加不僅引來顧客如雲,也成了市、區政府以及企事業機關招待重要客人的理想環境,僅市政府的國慶招待會就是在這裡舉辦過3次。

  1993年,餘明進快言快語,提出了改善台商生活條件的意見和建設台商生活區的建議。他甚至毛遂自薦,自己投資建設。餘明進選中了江漢經濟開發區的一塊土地(當時還是菜地)。為了取得開發建房的資格,餘明進成立了台銀房地産公司。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