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于一個文博愛好者來說,新年最幸福的事情是什麼?
答案或許五花八門,但對小編來說,有一個選擇一直沒有變過:
走最少的路,看最多的鎮之寶!
遍布天南海北的鎮館之寶們
不過,鎮館之寶之是以是鎮館之寶,正是因為它們的貴重、稀少。往往跑一兩個地方,也隻能看到其中幾件,甚至還有一些總是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不在崗”。
想要一次性看到其中的大部分,真的可能嗎?
答案當然是——可以!
2022年,故宮開年大展《何以中國》,絕對讓你一飽眼福,不虛此行!
01
從《國家寶藏》到故宮大展
如果你是《國家寶藏》的終極粉絲,你一定還記得《國家寶藏》第三季最後的震撼。
來自全國近三十所參展博物館的館長們齊聚一堂,帶着自己博物館的鎮館之寶,為大家揭開《國家寶藏》文物特展的面紗。
如今,這個吊足了我們胃口的年度大戰終于亮相故宮。
由故宮博物院、中央廣播電視總台聯合舉辦的“何以中國”展,聚集了來自全國各地近30家博物館,每個博物館都亮出了自己的看家寶物。
來自三星堆的青銅太陽輪、來自湖北雲夢的睡虎地秦簡、來自良渚文化的玉琮……還有長信宮燈、金瓯永固杯、藏文《四部醫典》等等。總之,原本分散在中國各地的130餘件/套珍貴文物,暫時安家故宮文華殿。
展覽現場 圖源:微故宮
這些文物上起石器時代,下至清代,包括石器、陶瓷、玉器、青銅器、金銀器、書畫、古籍善本、印章等類别(受展廳環境限制,大部分紙質和絲織類文物為複制品)。
尤其值得說的是,展廳中的絕對“C位”,分别是寶雞青銅器博物院的何尊、浙江省博的玉琮和故宮的館藏玉龍。
圖源:故宮博物院
除了這些在《國家寶藏》三季中亮相的文物,還有一些博物館,即使還沒來得及上節目,也參加了本次特展。
來自安徽博物院的鄂君啟金節和來自福建博物院的波斯孔雀藍瓶
另外,視訊最後出現的,由全國30個重要考古遺址的土壤彙成的“何以中國”厚土立方,也會參加此次展覽,在故宮文華殿驚喜亮相!
文明如水 彙聚成“何以中國”的答案
圖源:中國文物報
即使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河南、陝西部分博物館的文物未能在開幕時展出,也會在将來,視情況在展期内補充參展。
02
展覽劇透
這次的故宮大展,将中華文明比作源遠流長的河流,以“源”“流”“彙”三個單元為主線。又在三個單元下各設三節,合為“九章”。
第一單元“源”,分為“天地之間”“生作在茲”“啟蒙奠基”三節。展望中華文明興起時的點點星火。
第二單元“流”,分為“血脈相依”“合舟共濟”“休戚與共”三節。着眼于中華民族與其他民族、文明的交流融合。
第三單元“彙”,分為“民本邦甯”“格物維新”“彙流澄鑒”三節。聚焦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與中國智慧。
看了名單,你是不是已經心動了呢?
03
精彩文物搶先看
什麼是中國?
這是《國家寶藏》用三季的時間一直在試圖解答的問題。而這次的《何以中國》大展,算得上是三季以來,《國家寶藏》交上的一幅答卷。
《國家寶藏》前兩季海報
所有這些彙聚到展覽中的文物,都是悠遠的中華曆史的代表,是屬于中國的曆史。
在此,我們也選擇一些其中的精品文物,進行簡要的介紹。
皿方罍
湖南省博物館藏 商代
皿方罍是中國商代晚期鑄造的青銅方罍,屬酒器中的盛酒器一類,因器口銘文為“皿天全作父己尊彜”而得名。
皿方罍形體高大、富麗堂皇,是迄今為止出土的方罍中最大、最精美的一件,被稱為“方罍之王”。
七璜組玉佩
河南博物院藏 西周
七璜聯珠組玉佩由七件大小遞增的玉璜由上到下,由小到大依次遞增,各璜之間以左右對稱的雙排兩行瑪瑙與琉璃串珠連綴而成。
據考證,這組玉佩是西周虢國國君所用,是西周用玉禮制的真實展現。
圖源:樂玩日志
杜虎符
陝西曆史博物館藏 戰國
杜虎符為戰國時期至秦朝的文物,是大陸最早的兵符。
一符剖為左右兩半,右邊留存于朝廷,左半交地方官吏或統兵将帥保管,使用時兩半相合,即為“符合”,表示指令驗證可信。
孔子見老子畫像石
山東博物館藏 漢代
山東博物館收藏的孔子見老子畫像石,長方形,由多幅圖組成,采用減地線刻技法,圖像構圖注重平面化表達,輪廓清晰,造型簡潔,線條生動有力。
孔子見老子的畫像石,镌刻了兩位偉大先賢的友好會面,孔子面見老子,儒家遇見道家。也記錄了那時候百花齊放的思想碰撞。
甲骨
殷墟博物館藏 商代
甲骨,是中國古代占蔔時用的龜甲和獸骨。其上篆刻的文字是大陸所能見到的最早的成熟漢字,直接揭示着商代的存在。
圖源:新華網
青銅太陽輪
三星堆博物館藏 商代
青銅太陽輪,出土于三星堆,距今已有3000多年曆史。被認為是古蜀先民太陽崇拜的見證。
青銅長劍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藏 秦代
相比于前代,秦俑坑出土的青銅劍硬度較高,劍身狹窄而長,穿刺能力較強。是大陸第一個大一統帝國軍事實力的代表之一。
圖源:行走的博物館
鄂君啟金節
安徽博物院藏 戰國
戰國時期青銅器,是研究當時楚國的交通、商業、地理、符節制度、楚國王權的集中和強化,以及楚王與封君的關系等方面的重要實物。
“金節”用銅鑄成,文字錯金。因形似劈開的竹節,故名“節”。這種“車節”和“舟節”,迄今為止僅此一見,因而極為珍貴。
圖源:合拍君
商鞅方升
上海博物館藏 戰國
又稱商鞅量,是戰國時代秦國銅制量器,代表着秦國的一升容積,是國家一級文物。
商鞅方升是中國度量衡史不可不提的标志性器物,是秦國統一度量衡的證據,也是戰國至秦漢容量、長度機關量值賴以比較的标準。
雲夢睡虎地秦簡
湖北省博物館藏 戰國-秦
雲夢秦簡,1975年12月在湖北省雲夢縣睡虎地秦墓中出土。
内文為墨書秦隸,寫于戰國晚期及秦始皇時期,其内容主要是秦朝時的法律制度、行政文書、醫學著作以及關于吉兇時日的占書,為研究中國書法、秦帝國的政治、法律、經濟、文化、醫學等方面的發展曆史提供了詳實的資料。
玉琮
浙江省博物館藏 新石器時代
1986年出土于浙江餘杭良渚遺址。玉器是良渚文化的重要特色。
玉被用來制作禮器,在祭祀的時候使用,以祈福避禍。這件玉琮重達6.5千克,是已發現的良渚玉琮中最大、最重、做工最精美的一件,被譽為“琮王”。
何尊
寶雞青銅器博物館 西周
1963年出土于陝西省寶雞市寶雞縣賈村鎮(今寶雞市陳倉區)。尊内底鑄有銘文12行、122字銘文,其中“宅茲中國”為“中國”一詞最早的文字記載。
其中提到周武王在世時決定建東都于洛邑,即“宅茲中國”,與《尚書》中的《洛诰》《召诰》等文獻記載可互相證,起到了證明補史的作用,為西周曆史的研究和青銅器的斷代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唐三彩陶雙魚瓶
南京博物院藏 唐
雙魚瓶由黃、綠、白等多種色釉混合而成,宛若天邊的晚霞絢麗多彩。
一般來講,如果一個瓷器或者一個器物上出現了多種顔色,就會稱為“多彩”或者“三彩”。“三彩”隻是個虛數,唐三彩打破了唐代單色釉裝飾瓷器的技法,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彩瓷。
雙魚相連寓意“連年有餘”,與新年的氣氛再合适不過。
花樹狀金步搖
遼甯省博物館藏 晉代
步搖,曆史久遠,早在戰國時期,就曾有“步搖”文字記錄。
遼甯省内出土的“三燕”步搖飾品國内最多,依稀可見昔日女子搖曳多姿的風韻。
唐僧取經圖瓷枕
廣東省博物館藏 元
“唐僧取經瓷枕”是磁州窯的代表作品。出現于元代,即《西遊記》成書之前。
枕上畫的唐僧取經故事,是留存到現在的有關唐僧取經題材的早期圖像之一,與《西遊記》中的形象尚有不同之處,是研究大陸著名的神話小說《西遊記》的成書過程的珍貴資料。
牛虎銅案
雲南省博物館藏 戰國
案又稱“俎”,是中國古代一種放置肉祭品的禮器。牛虎案就是用來放獻祭牛牲的,是古代祭祀中最重要的獻祭。
牛虎銅案是雲南的國寶級文物,也是神秘古滇國在世間的又一次亮相。
驿使圖畫像磚
甘肅省博物館 魏晉
這幅《驿使圖》生動再現了當時西北邊疆驿使馳送文書的情景,對後世中國繪畫藝術産生了深遠的影響。
驿使圖畫像磚生動再現了距今1600多年前中國郵驿的情形,被認為是中國發現最早的古代郵驿的形象資料。如今,它也是中國郵政的形象大使。
波斯孔雀藍釉陶瓶
福建博物院藏 五代十國
“波斯孔雀藍釉陶瓶”是大陸最早發現的孔雀藍釉類器物,與古代西亞波斯地區的伊斯蘭式陶瓶相似度極高。
學界認為,劉華墓出土的孔雀藍釉陶瓶很可能是通過海外貿易來到福州,印證了福建在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地位。
鹿王本生圖(複制)
敦煌研究院 北魏
《鹿王本生圖》是敦煌莫高窟第257窟的北魏時期的壁畫,是大陸古代佛教藝術的傑出代表,也是童年回憶“九色鹿”的由來。
臨摹版本
遼鹿銜草紋鎏金銀馬飾
内蒙古博物院藏 遼
鹿銜草紋鎏金銀馬飾具由多個部件組成,雖然是少數民族的馬飾,卻與唐代馬具如出一轍。
是契丹民族鞍馬文化、手工藝制作的代表,也是文化交流的實證。
長信宮燈
河北博物院藏 漢代
1968年出土于河北省滿城縣中山靖王劉勝妻窦绾墓。長信宮燈分為頭、身、右臂、燈座、燈盤、燈罩等部分,可以任意拆卸。
燈上刻有“長信尚浴”“陽信家”等銘文9處共65字。宮女一手執燈,另一手袖似在擋風,實為虹管,用以吸收油煙,既防止了空氣污染,又有審美價值。此燈設計之精巧,制作工藝水準之高,在漢代燈中首屈一指。
顔氏家廟碑拓片
西安碑林博物館藏 唐
《顔氏家廟碑》全稱《唐故通議大夫行薛王友柱國贈秘書少監國子祭酒太子少保顔君碑銘》 ,作者是顔真卿,被稱作“中國楷書之豐碑”。
顔氏家廟碑,本次展出的是拓片
藏文《四部醫典》
布達拉宮藏 唐
《四部醫典》是一部集藏醫藥醫療實踐和理論精華于一體的藏醫藥學術權威工具書,被譽為藏醫藥百科全書,為藏醫藥學中最系統、最完整、最根本的一套理論體系。
2018年6月,《四部醫典》入選《世界記憶亞太地區名錄》。
商周十供
孔子博物館藏 商/周
商周十供,亦稱“商周十器”,計有:木工鼎、冊卣、犧尊、亞尊、伯彜、蟠夔敦、寶簠、饕餮甗、夔鳳豆、四足鬲。
原為宮廷所藏商周時期的青銅禮器,是乾隆皇帝禦賜孔廟的傳世瑰寶,也是傳統禮制的代表之一。
金瓯永固杯
故宮博物院 清
制作金瓯永固杯,是大清曆史上最為重要的一次造寶計劃。其制作時間之長,工序之繁、藝技之精,動用人工之廣,帝王重視程度之高,在中國造寶曆史上,都是空前絕後。
也正是是以,它堪稱清代鎮國之寶,是大陸傳統金銀器制作工藝的巅峰。
南宋天文圖碑拓片
蘇州碑刻博物館藏 南宋
南宋時期的石刻,碑分星圖與圖說兩部分,星圖根據元豐年間的星象觀測結果繪制,幾乎囊括了宋以前中國所有天文知識。
圖源:蘇州碑刻博物館
微縮明式家具
蘇州博物館藏 明
1966年,明代内閣首輔王錫爵的夫妻合葬墓重制人世,墓内發現五件微縮明式家具,其中包括了拔步床、小木桌、小木椅、衣架以及臉盆架。
微縮明式家具以線條為主,并以一定的比例縮小,比例十分準确,将明式家具簡約大方的風格展現得淋漓盡緻,是明代文人理想和審美的承載,也是我們研究明代家具的重要實物史料。
“五星出東方利中國”錦護膊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藏 漢代
1995年出土于民豐縣尼雅遺址。以紅、黃、藍、白、綠五色絲線繡制而成,上面繡有孔雀、仙鶴、辟邪、虎等這些祥禽瑞獸,上方和下方分别用漢隸書寫着“五星出東方利中國”的字樣。
彩錦的形式和内容展現了五行學說,是漢代五行哲學思想興盛在藝術創作中的典型展現。
後蜀殘石經
四川博物院藏 五代十國
蜀石經通稱“廣政石經”。五代十國時後蜀始刻,前後曆時近200年。又名孟蜀石經、廣政石經、石室十三經。
中國五千年曆史上隻刊刻了七部儒家石經,後蜀石經是這些石經中字數最多、刊時最長、規模最大的一種,也是以被學者譽為“冠天下而垂無窮”。
- 觀展小貼士 -
展覽名稱:何以中國
展覽時間:2022年1月26日—2022年5月6日
展覽地點:故宮博物院-文華殿
展覽簡介:将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視作一條大河,将文明的起源、傳承、發展比拟于河水的源、流、彙。以“源”“流”“彙”三個單元,展現中華文明多元一體、連綿不絕、相容并蓄的文化特質,闡發中華文明起源和發展的曆史脈絡、中華文明取得的燦爛成就、中華文明對人類文明的重大貢獻,概括而鮮明地呈示華夏大地何以中國。
開放時間:
旺季(4.1-10.31)8:30-17:00(16:10停止入館)
淡季(11.1-次年3.31)8:30-16:30(15:40停止入館)
除法定節假日外,全年實行周一全天閉館的措施
(春節假期,故宮于正月初一到初三開館3天,除夕當天、正月初四到初六閉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