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潘曉楠:上海音樂廳往事

作者:文彙網
潘曉楠:上海音樂廳往事

上海音樂廳平移工程

2005年元旦前後,上海有一場許久未見的漫天大雪。雪花紛紛揚揚從天空中潇灑悠閑地飄落下來,仿佛是一群煽動着歡快輕盈翅膀的白色小精靈。撲向蘇州河,蘇州河便成了一條舞動的雪花綢帶;撲向黃浦江,雪花與浪花齊奏出或纏綿或大氣磅礴的樂曲交響。

平移後重新開張的上海音樂廳南北廣場,員工們正頭頂漫天雪花歡快地掃雪,其中就有我這位音樂廳“總監”的身影。正是新年音樂會演出月,我們祈禱蜂擁而至的愛樂人和演奏者,千萬别在雪地上滑倒跌傷,出什麼意外。隔着一道玻璃旋轉門,音樂廳“歐式”門廳裡溫暖如春——大理石柱、漢白玉石階、羅馬式吊燈、幾把小提琴的破裂與重組、世界著名雕塑大師阿曼的作品“弦樂的律動”……

涉及市政改造,2002年上海決定“平移”有着70多年曆史的建築文物——上海音樂廳,擔任這項轟動上海灘“平移”工程總指揮的樂總,抗戰勝利那年在上海出生。第二年,1946年,梅蘭芳先生率團來上海,在南京大戲院——就是後來的上海音樂廳,連演13天,盛況空前,一票難求。

潘曉楠:上海音樂廳往事

南京大戲院(上海音樂廳前身)

平移工程前夕,向藝術“聖地”——上海音樂廳告别音樂會不間斷地連演數月,衆多影迷、戲迷和音樂人、愛樂人,各路人馬,隻要與音樂沾邊的,無論是本埠的還是外地的,專業的還是業餘的,成人或少兒,紛紛登台到場。那時我還沒到音樂廳工作,忙裡偷閑去了幾次音樂會,有一回是中福會少年宮小夥伴藝術團合唱團的告别音樂會。

小夥伴藝術團是由國家名譽主席宋慶齡女士1955年親手創辦的,被譽為“上海的城市名片”和“中國的小大使”,我女兒小雨在合唱團唱中音。“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芬芳美麗滿枝桠,又香又白人人誇……”唱着唱着,穿白襯衣、黑絲絨短裙的小雨和幾個女孩子移步走出合唱隊列,到舞台前面如同采花的小姑娘邊唱邊舞,台上台下一片歡騰。

2002年8月31号晚上,音樂廳舉行最後一場告别音樂會,上海廣播交響樂團演奏了海頓的《告别交響曲》,然後一一熄滅劇場燈光,許多音樂人、愛樂人護送已過古稀之年的音樂廳踏上了充滿風險的“平移之旅”。

“平移”這麼宏大的古老建築,如果用一個字來形容,那就是“險”。

敲開牆面看,老音樂廳是磚木混合結構,這種結構,最怕的就是搖晃,搖一搖,就散架了。于是,整個建築“打包”,用大量鋼架從裡外把每一堵牆撐住,從建築底部進行切割,用58台千斤頂升起來,用鋼筋混凝土做一個新的底盤承托,并固定整個建築物,一步一步地往新址移動。每移動一米,就要進行一次檢測,每次檢測需兩三天。就這樣,一步又一步,一天又一天,曆時将近一年,向東南方向艱難地平移了66.46米。

上海音樂廳前身南京大戲院建于1930年,最初主要是放電影,放映上海灘最新最時髦的電影。換句話說,要将一座電影院改造成能承擔國際頂級交響樂團豪華陣容演奏的古典音樂廳,建築面積必須擴大。為此,建築上大膽創新,地下增一層,地上加一層,周邊擴一圈,重達5650噸的古稀音樂廳被升高了3.38米,音樂廳的面積則增加了4倍,外表保留西洋建築的舊觀,其實内部設施已經天翻地覆。

歐式門廳、鏡框式舞台、包廂外側的浮雕裝飾都“修舊如舊”,而圓形穹頂貼上了800多塊金箔,堪稱上海的“維也納金色大廳”。當然,這座金色大廳并不高高在上,上海音樂廳的“星期廣播音樂會”以“低票價、普及型、高品質”的定位,成了陪伴在阿拉上海人身邊的公益普及演出品牌。

潘曉楠:上海音樂廳往事

平移後的上海音樂廳

音樂廳百十來号職工,有的是“廳三代”,爺爺輩的見過許多造訪的外國著名音樂家,如1933年6月世界著名鋼琴家莫什維支、1937年6月著名鋼琴家米羅維支、大提琴家皮亞斯特羅、低音提琴家約瑟蘇斯特。

音樂廳的職工喜歡和我講上海話,甚至商量事情或開會時也如此,說講上海話感覺自如,這無妨,沒上過滬語班,也沒刻意地學,我聽上海話不僅無障礙,而且也感覺挺自在的。奇怪的是,他們堅持讓我講國語,說喜歡聽我講國語,而且,他們說了一個讓我無法動搖的理由,如果我這張臉不說字正腔圓的國語而說上海話,感覺不協調,甚至會影響音樂廳的對外形象。兼任音樂廳理事長的樂總,和音樂廳職工一樣,也喜歡聽我講國語。

第一次見樂總,是上世紀90年代在剛剛打地基的坑坑窪窪的上海大劇院工地,他是工程總指揮。樂總戴一頂黃色安全帽,也給我們來訪者每人發了一頂:“戴上!”“好,謝謝!”“不客氣,邊走邊聊。”大概是做過記者又做過幾個機關老總,樂總講話語速極快,帶上海口音的國語,走路速度也極快。到了飯點,樂總執意讓我們留下來吃“工作餐”,結果我們頭頂安全帽蹲在工地上,每人捧一大碗上海“陽春面”。

2004年秋,上海音樂廳“平移”後首場内部音樂會。樂總說我是被“涉外工作”耽誤了的主持人,是以,堅持不請專業人士來主持首場内部音樂會,讓我這位音樂廳自己人上。開場鈴響過,一束圓圓的追光,我和另一位主持人出現在舞台上,代表重組後的上海音樂廳和上海愛樂樂團向觀衆緻謝。

面對來自上海電視台、東方電視台、東方廣播電台等滬上媒體的名角大腕,那些電視上的熟面孔,我對自己說:淡定!千萬要淡定!當年在蘇州河西藏路橋邊的辦公樓裡,有一位西班牙人佩雷斯先生講過,1492年8月3日,哥倫布海上探險船隊,帶着主的庇佑和西班牙王室的任務起航,目标駛往東方印度群島。海上航行兩個月零九天後,曆盡劫難的哥倫布意外地一腳踩在巴哈馬群島水域陸地——美洲新大陸被發現了。

确實,人生有許多不可預知。

作者:潘曉楠

編輯:周怡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