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上海明墓:18.廣昌縣知縣嶽山家族墓

18.廣昌縣知縣嶽山家族墓

位于松江區新城園中路國稅局内,2004年5月發現,考古清理了2座墓,均為一墓雙穴夫婦合葬。編号04SYGM1、M2。

上海明墓:18.廣昌縣知縣嶽山家族墓

M1為糯米漿三合土澆築石闆石室墓,右邊墓穴上的大石闆已經被推土機推到一邊。石闆上面有厚40厘米左右的糯米漿三合土,從斷面看3層,每層厚13厘米左右。大石闆長2.5米,寬1米,厚0.3米。左穴室上大石闆尺寸同右穴室石闆尺寸基本相同。墓圹方形,邊長2.5米,青石條砌築,石條長短不一。墓圹中部砌一道磚牆将墓室分成左右兩穴。穴室上部平鋪一層橫木條闆,條闆長同穴室内寬,寬15厘米,厚6厘米(彩版二一∶1)。揭掉條闆,露出木棺椁,條闆為木椁的蓋闆。木棺儲存完好,外髯黑漆,内霖朱漆(彩版二一︰2)。左穴室棺内一具女屍,身蓋綢緞棉被,已腐爛在水中。女屍看上去較完好,烏黑的長發束至頭頂,上插2枚木蘑菇首簪,身着服裝多套,外套褐色,已腐爛。外套内是一件華麗的圓領褐底黃花翟鳥紋緞裙,色澤絢麗奪目,惜朽腐無法揭取(彩版二∶ 3)。腰束綢帶,帶寬3厘米。緞翟鳥紋裙内仍為一件綢緞花紋裙(彩版二一∶4),裙内胸部放1面六出葵花鏡。頭一側放1隻圓形木底竹梳妝盒,盒已朽毀,僅存圓木底,底徑18厘米,内裝2把木梳。兩肩旁各有1包衣服,已腐爛。右棺内屍體腐爛,無法辨識,根據常見的夫婦合葬墓,應該為男主人,頭旁放置1隻梳妝盒,盒内裝木梳3把,木發簪1件。腰部1條銅扣木闆腰帶。棺前擋挂1面有柄雙鳳銅鏡,長柄朝下。

上海明墓:18.廣昌縣知縣嶽山家族墓
上海明墓:18.廣昌縣知縣嶽山家族墓
上海明墓:18.廣昌縣知縣嶽山家族墓
上海明墓:18.廣昌縣知縣嶽山家族墓

女棺内随葬品:

銅六出葵花鏡 1面。鈕右側有兩行銘文戳記,已漫德不清。直徑17.6厘米,厚0.3厘米(彩版二O∶3)。

木蘑菇首對簪 1對。簪首表面貼金,圓錐簪腳細長。長12.5厘米。

木梳 2把。一大一小。大木梳疏齒,長14.2厘米,寬6厘米。小木梳一頭大一頭小呈半桃形。長11.2厘米,大頭寬3.6厘米。此把木梳同楊四山家族墓中出土的半桃形木梳形狀相同。

上海明墓:18.廣昌縣知縣嶽山家族墓
上海明墓:18.廣昌縣知縣嶽山家族墓
上海明墓:18.廣昌縣知縣嶽山家族墓
上海明墓:18.廣昌縣知縣嶽山家族墓

男棺内随葬品:

銅有柄雙鳳鏡 1面。長柄。通高23.3厘米,鏡面直徑12厘米,厚(0.4厘米。柄寬2.2~1.8厘米(彩版二〇∶4)。

木闆腰帶 1條。綢緞襯已朽爛,銅帶扣殘。剩18塊木闆,其中桃形六塊,條形小木闆二塊,長方形木闆十塊。

梳妝盒 1件。木架構,竹篾編制。盒分上下兩層。内漆黑漆。盒正面有銅鎖口,後部有合頁。長22.5厘米,寬11.5厘米,高9.7厘米。

木簪 1件。殘長4厘米。出土時裝梳妝盒中。

木梳 3把。出土時盛梳妝盒内,分大中小。一把長15厘米,寬7厘米;一把長8.5厘米,寬4厘米;一把梳背與齒間一凹槽,長8厘米,寬3.5厘米。

M2位于M1西部偏北,亦為糯米漿三合土澆築一墓雙穴石闆磚室墓,已經被破壞。穴室内木棺椁、屍骨全朽。右穴内出土漆盤1件,圓漆器底1件,木梳2把,銅鏡1面。在墓圹南部出土“明故嶽母張孺人墓志”1合。出土遺物如下。

銅錠形鈕鏡 1面。直徑9.8厘米,厚0.5厘米(彩版二〇∶5)。

漆花瓣口盤 1件。高2厘米,口徑11.5厘米,壁厚0.2厘米(彩版二〇∶6)。

木梳2把。一大一小,大的斷為兩段,疏齒。長14厘米,寬7厘米;小木梳殘,密齒,齒尖整齊。殘長8厘米。

上海明墓:18.廣昌縣知縣嶽山家族墓
上海明墓:18.廣昌縣知縣嶽山家族墓
上海明墓:18.廣昌縣知縣嶽山家族墓

弘治十六年嶽山母張孺人墓志 1合。正方形,邊長51厘米。蓋篆書“明故嶽母張孺人墓志”(圖二一)。底28行,滿行28字。正書,文字剝蝕不清,抄錄如下。

上海明墓:18.廣昌縣知縣嶽山家族墓

《上海明墓》

文物出版社2009年出版

紀年墓

摘錄自《上海明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