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張掖,銀武威,金銀不換是天水”。
這是一座将中華文明推到8000年前的古老城邑
這是一座被譽為“羲皇故裡”的曆史文化名城
這是一座四季分明,宜人宜居的魅力之城
這就是中國優秀旅遊城市—— 天水。

天水這座城,和人們印象中的甘肅有些不大一樣。
總以為是“金戈鐵馬,長河落日”,實際卻是“蒹葭蒼蒼,白露為霜”。
總以為是“風沙漫天,大漠駝鈴”,實際卻是“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詩經》秦風的《蒹葭》,說的正是天水這一帶的“隴上江南”。
天水是華夏文明和中華民族的重要發源地,是中國版圖的幾何中心,8000年前的大地灣就誕生了文明之光,這裡的先民已經掌握了旱地糧食稷的種植,他們還是中國最早燒制彩陶、刻劃符号、修建宮殿式建築的人。
伏羲氏、女娲氏、軒轅氏先後在這裡誕生。
“天水多巷,南北橫陳,交織牽扯,多市井煙火味,夾雜雞毛蒜皮,便成了人間生活。”
進入天水老城,古樸的氛圍鋪面而來,伏羲廟、文廟、南北宅子散落分布于城中,随着現代化的建設,同很多城市一樣,不少老建築慢慢地消失在了人們的視野中,但是在天水城中,仍舊留下了老天水人生活的印記。
天水作家王選在《南城根》中這樣描述道。
南宅子,這是甘肅省惟一的也是全國罕見的典型明代古民居建築宅院群,現已辟為天水民俗博物館。
之是以叫“南宅子”,是因為其對面還有一座“北宅子”,這兩座宅子都是一家父子兩人分别建造的。
南宅子為父親胡來缙始建于明萬曆十七年(公元1589年),北宅子為兒子胡忻建于萬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父子二人都是明朝名臣,鄉人譽為“父子鄉賢”。
伏羲廟——創世神第一廟
中華民族人文始祖,伏羲氏是目前中國最早的有文獻記載的創世神。
相傳生于成紀,也就是今天的天水。一畫開天,創立八卦。
明朝成化十九年(公元1483年)始建的伏羲廟,被明武宗欽此為天下伏羲第一廟,進而确立了官方權威性。
伏羲廟的正殿是先天殿,供奉有伏羲氏的塑像。
一棵倒下的古柏正好壓在大殿的瓦檐上,不過所幸被支撐住。進入殿内,擡頭可以看到藻井天花所繪的“先天八卦”和“六十四卦”方位圖。
天水沒有什麼能比麥積山更能吸引人的了,這是秦嶺山脈小隴山的一座孤峰,“望之團團,如民間積麥之狀”,故此得名。
從十六國時期的後秦(384-417年)開始,人們在這裡開龛造窟,這些石窟多淩空鑿于幾十米高的懸崖峭壁之上,曆經千餘年的開鑿與修繕,成就了今天我們所看到的絕壁佛國。
麥積山石窟應當是中國四大石窟中最為低調的了,即便是在省内,甘肅本身就擁有衆多的石窟,盡管也是世界文化遺産,但風頭完全被敦煌莫高窟所壓制。
如果說敦煌莫高窟的看點在于壁畫,那麼麥積山石窟的雕塑則是最大的看點。在現存的221座洞窟中尚有10632尊泥塑石雕,形态各異,栩栩如生。
大大小小的佛窟之間有棧道相連,棧道的狹窄僅能容納一人通過。現在對棧道進行的加強處理,安全性大大增強,但是登上棧道,仍會有一種恐高的感覺。
唐代的地震将整個石窟震成了如今的東西兩崖,從東崖上山,在山下就可以看到麥積山石窟标志性的東崖大佛(13窟),這是始鑿于隋朝的“華嚴三聖”——釋迦牟尼佛與普賢、文殊菩薩。
天水武山縣油菜花
不同于其他地方純粹的金黃直逼眼眸,武山大地的油菜花以綠油油的麥田為經線,金燦燦的油菜花海為緯線,在山梁溝壑間绮麗怒放。
不論在灘歌漆莊、城關南峪,還是在四門西梁、鴛鴦廣武,随便登上一處高地,極目遠眺,一大片一大片的金色花海,如海洋一般遼闊,不停地蔓延流動。
天水美食
涼粉:柔軟爽滑、晶瑩剔透
呱呱:被譽為“秦州第一美食”,以香、辣、綿、軟著稱。
甘谷酥圈圈:香氣撲鼻,誘人可口。
酸辣肚絲湯:酸辣可口,風味獨特
漿水面:生津止渴,清熱祛暑
這裡盡管不及北方的河西走廊與南部的甘南那樣名聲在外,卻也因為以麥積山石窟為首的諸多人文曆史打卡地而大放異彩。
有機會就來天水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