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回望和見證曆史 中以民間唱響“幸存者之歌”

回望和見證曆史 中以民間唱響“幸存者之歌”

《幸存者之歌》大型銅鑄雕塑 樊中華 攝

中新網上海1月27日電 題:回望和見證曆史 中以民間唱響“幸存者之歌”

作者 樊中華

一襲紅綢緩緩落下,一段80多年前2萬餘名猶太難民在上海得以庇護安居的曆史再次浮現。

1月27日是“緬懷納粹大屠殺受難者國際紀念日”,清晨,位于上海虹口區的猶太難民紀念館内,名為《幸存者之歌》的原創大型銅鑄雕塑揭幕。來自以色列等多國駐滬領事機構代表、猶太人後裔以及中外民間友好人士近百人伫立于蒙蒙冬雨之中,一起回望和見證曆史。

這座長2.8米、寬1米、高2.6米的大型雕塑以現實主義題材,浪漫主義表現手法,刻畫了1948年邁克·麥德沃同父母站在甲闆上依依不舍揮别上海的永恒瞬間。

雕塑的作者、雕塑家呂旗彰介紹說,其創作靈感來自于加拿大籍華人作家貝拉的同名小說《幸存者之歌》,小說以好萊塢傳奇制片人邁克·麥德沃一家二戰時期在上海的真實生活為原型,講述其父親大衛與母親朵拉在上海戀愛結婚,并努力奮鬥實作上海夢的故事。

回望和見證曆史 中以民間唱響“幸存者之歌”

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上海猶太難民名單牆 樊中華 攝

二戰期間,上海接納了23000餘名猶太難民,大多聚居在今日猶太難民紀念館所在的虹口區提籃橋一帶。上海也被稱為猶太難民的“諾亞方舟”和“第二故鄉”。

雕塑為什麼要展現邁克一家登上艦船、揮别上海的情景,而不是他們初來上海的一幕?

“揮别上海是小說中的最後一幕,也最為動人。猶太難民在被上海接納,度過了安甯、奮鬥的歲月後,成長為一個家庭,也使他們有能力再次起航去迎接另一段新生活。揮别既展現了他們與上海的深情不舍,也意味着,告别是暫時的,曾在戰争中共患難的兩國人民還會相聚。”呂旗彰說。

離開上海時,邁克七歲,妹妹兩歲,對邁克一家而言,上海構成了其難以忘懷的“家族記憶”。

“上海是我的根,”邁克以語音進行現場緻意,“一切都始于那裡,當我是個孩子的時候,每周日的晚上都會去(上海的電影院)看電影。”

“十幾年前,我在洛杉矶認識了邁克90多歲的母親朵拉,每一次見面,她都拉着我的手,反反複複用上海話對我說‘帶我回上海去啊’。她臨終前在半清醒的狀态下,依然在說‘帶我回上海’。我沒有辦法帶她回來,是以我想要通過這樣一個雕塑,将他們一家人都帶回來,讓他們永遠留在上海。”小說《幸存者之歌》的作者貝拉透露,如今邁克·麥德沃正在創作一部關于上海的回憶錄。

回望和見證曆史 中以民間唱響“幸存者之歌”

《幸存者之歌》大型銅鑄雕塑揭幕 樊中華 攝

“對猶太人來說,我們始終記着上海對我們的重要角色和特殊意義,我們不會忘記那段曆史中中國和上海對我們的庇護,”正值中以建交30周年,以色列駐滬總領館副總領事茉馨(Mor Ben Moshe)表示,上海今天仍在對全球作出着重要貢獻,“我們不僅要銘記曆史,也要帶着記憶攜手前行。”

73歲的猶太人後裔莎拉·伊馬斯(Sara Imas)說一口流利的上海話:“我從小住在虹口,周圍一起生活的猶太人都特别感謝中國這塊和平的土地,給了他們生存的機會。我在以色列生活過13年,又回到了中國,現在是一個兒童書作家,我想通過這種方式幫助中以文化進行交流,繼續呼籲世界和平,借此來回報感恩這個曾經幫助過我們的民族。”

“中國當時對猶太難民的同情和了解不僅是官方的,更是來自于民間的,這種深厚的友情、那段難忘的歲月客觀上會成為中以兩國人民加強交流與合作的基礎。”華中師範大學教授朱志榮說。

據悉,《幸存者之歌》雕塑計劃在虹口區白馬咖啡館門前永久展示。白馬咖啡館原是一位名為魯道夫·莫斯伯格的猶太人在1939年所開,為當時猶太難民日常聚集的場所之一,2015年初由虹口區政府進行了一比一複建。(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