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外婆給的壓歲錢為什麼比奶奶的少呢?孩子,要感恩,不要比較

虎年的腳步越來越近了,買年貨、買新衣服、準備回家過年,依然是很多人過年的标配。

有人說,年的味道淡了許多。

“不淡啊,貼春聯、包餃子、吃團圓飯、互相拜年,不就是過年嗎?”我家大姑娘淩寶不同意。

“當然,還能收壓歲錢。”她笑嘻嘻地加了一句。

好吧,最後這句才是重點。新年收壓歲錢,的确是很多孩子盼望過年的理由之一。

外婆給的壓歲錢為什麼比奶奶的少呢?孩子,要感恩,不要比較

我們這裡是四線小城,我家的兩個姑娘,每年的壓歲錢能收到一千多點。

基本上,孩子們的壓歲錢是這些人給的:

爺爺奶奶:500元,

老太太:200元,

外婆外公:200或300元(外婆給200,有時外公也給100,不确定)

姨外婆(我的大姨):100元,

小姑姑:100元。

再加上我和先生給她倆的壓歲錢,基本上,姐妹倆的壓歲錢就是這些了。

外婆給的壓歲錢為什麼比奶奶的少呢?孩子,要感恩,不要比較

二姑娘蓁寶還不滿六歲半,對錢沒什麼概念,也不會花錢,我還沒開始給她零花錢。

大姑娘淩寶卻是個早慧的孩子,六歲左右就會自己買小零食、買本子、買橡皮,自從她上了國小,我每周都給她零花錢。

有一年春節,大概在淩寶七八歲的時候,她問我:“為什麼外婆給的壓歲錢比奶奶給的少呢?”

這個問題真是難住了我,我一時不知道該怎麼回答。

而且,一兩句話也說不清楚,我覺得也沒必要跟七八歲的孩子解釋得太清楚。

我反問她,為什麼過年時長輩要給晚輩壓歲錢呢?

淩寶看過不少關于春節傳統的書和繪本,她知道這是過年的習俗之一,是長輩對晚輩的關切和祝福,是一種美好的祝願。

我說,既然是美好的祝願,長輩給多少,你就拿多少,要感恩,不要想别的,更不要比較誰給的多,誰給的少,有時候,比較會讓幸福指數下降的。

淩寶點了點頭,就去玩别的了,這個話題就暫時告一段落了。

外婆給的壓歲錢為什麼比奶奶的少呢?孩子,要感恩,不要比較

事後我和老公讨論這個問題,我倆一緻認為,發壓歲錢,發多少合适,怎麼發,還真是件需要注意的事。

首先,壓歲錢的數目根據實際情況而定。

我老公有兩個妹妹,目前第三代共3個孩子,我家兩個,老公的大妹家一個,小妹還沒有孩子,公婆每年給孩子們每人500元。壓歲錢這一項,二老要支出1500元。

其實淩寶剛出生那會兒,婆婆給她200元壓歲錢,後來漲到了500,我一度覺得有點多,但公婆堅持。

我想,他們可能是出于以下考慮:一來,三個孩子都成家了,公公每年的收入夠他們開銷,再加上他們節省,身子骨也硬朗,應該能省下一筆錢。二來,平時孩子們都不在他們身邊,一年到頭既不需要他們照顧,也不需要他們給買衣服什麼的,過年給500是他們作為爺爺奶奶的心意。

這樣一想,我們也就不說什麼了。

當然,随着他們年齡漸長,孩子們長大,壓歲錢的數目可能會有變化,或者我們給他們補貼一些,也是有可能的。

外婆給的壓歲錢為什麼比奶奶的少呢?孩子,要感恩,不要比較

第二,若是給平輩間的孩子壓歲錢,最好提前商量下。

哥哥家有兩個孩子,我家有兩個姑娘,我們說好了,過年時就不互相給孩子們壓歲錢了,給來給去的麻煩。

雖然如此,但侄女高中時,暑假我基本會給她一二百,去年考上大學,我也給她發了大紅包祝賀,算是鼓勵吧。

朋友說她們姐妹三個說好了,給孩子們200元壓歲錢,但小妹家隻有一個孩子,朋友覺得妹妹給兩個姐姐家的四個孩子每人200,共發出800元,隻能收回400,虧了。

于是有一年朋友和姐姐商量,每人給了小妹家孩子500元(她覺得4寓意不好)。

但妹妹後來找她們,說孩子打開紅包,看到裡面有500元,比别的孩子多,很是不解。

妹妹說别這樣了,每個孩子都一視同仁,說好200就是200,不然都不好和孩子解釋。

朋友和姐姐于是釋然了,不再糾結小妹的虧本。

長輩給晚輩發壓歲錢,是給孩子們的美好祝福,不能以盈虧論之。

外婆給的壓歲錢為什麼比奶奶的少呢?孩子,要感恩,不要比較

網上有“朋友給了我家兩個孩子每人200元壓歲錢,他家一個孩子,我給多少合适”有很多這樣的文章,網友們的評論也是五花八門,但大多數都主張量力而行。

小姑子五年前結婚,我們這裡的習俗是,結婚前不用給孩子們發壓歲錢,結婚後再說。

小姑子新婚那年,給了兩個孩子每人300元,再加上她姐家的孩子,她一下子發出來900,而收入為0。我和老公過意不去,告訴她以後别發了,但她堅持給。

這兩年她家的經濟也有點緊張,我們又建議她春節别給孩子們發壓歲錢了,小姑子說沒事,一年就給一次。

我們于是建議,那就給100,意思下得了。

于是去年開始,小姑子給了倆孩子每人100。

我覺得挺好,100元既表達了心意,又沒虧太多。

外婆給的壓歲錢為什麼比奶奶的少呢?孩子,要感恩,不要比較

第三,不要比較,要感恩。

我經常告訴孩子們,有人給發壓歲錢,無論多少,都要感恩。

我們這裡對于發壓歲錢,形式上不是特别講究,不會特意買幾個紅包,把錢裝進去。一般來說,就是直接給錢。

若有人給孩子發紅包,我一般告訴孩子,不要當着人家的面打開紅包,萬一出現狀況,就尴尬了。

有人給發紅包,不要比較,感謝就是了。

其實有時候,不是小孩比較,是大人們比較。

有位朋友說,有一年她家的孩子跟着表哥表姐去外婆家玩,出于禮貌,老人家也給了孩子一個紅包,100元。

這事我朋友一開始并不知道,孩子也忘了說了。但後來朋友的媽媽說,她把100塊還回去了,因為兒媳婦說了好幾次這事,話裡話外透露出她父母吃虧的意思。朋友的媽媽于是把錢給了孫子,告訴兒媳婦,就當是回還去了,别總提這事了。

外婆給的壓歲錢為什麼比奶奶的少呢?孩子,要感恩,不要比較

壓歲錢,是春節的傳統習俗之一,也展現着人們之間的互相。不過,時代發展到現在,發不發壓歲錢,發多少壓歲錢,以何種形式發,都成了需要注意的事,不然就會尴尬。

不過,本着互相包容互相體諒的心來看待壓歲錢,它也不過是一種美好的祝願罷了。

感謝閱讀,圖檔來自網絡,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