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這樣的一個紀念日,舉行《幸存者之歌》雕塑揭幕活動,希望借此表達全世界人民對和平的熱愛。”作家貝拉告訴記者。
1月27日上午,設計靈感來自作家貝拉同名小說的原創大型銅鑄雕塑《幸存者之歌》揭幕儀式,在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舉行。
這一天,也是聯合國大會決議設立的“緬懷大屠殺遇難者國際紀念日”。揭幕儀式上,來自以色列等多國駐滬領事機構代表及夫人、中外民間友好人士等近百人出席。
我把朵拉“帶”回上海了
出生于上海的貝拉,多年來一直關注“猶太人在上海”題材的文學創作與研究,已陸續出版相關主題圖書。“猶太人在上海”系列長篇由美國著名漢學家葛浩文英譯,出版後在國際上尤其在猶太人世界受到高度關注。其中,小說《幸存者之歌》是以作品八次獲奧斯卡最佳影片獎的好萊塢制片人邁克·麥德沃一家二戰時期在上海的真實生活為原型,講述其父親大衛與母親朵拉在上海戀愛結婚,并在艱難動蕩的歲月中,努力奮鬥實作上海夢的故事。作品通過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充分展現猶太人對上海的感情,被學者、媒體與讀者稱為上海版《亂世佳人》。
為了創作,貝拉前後花費大量時間進行研究,查詢到大衛供職上海美商電話公司時期的檔案資料。此外,她還多次赴美造訪朵拉,擷取一手史料。貝拉将愛與信仰作為作品的核心,以展現上海海納百川的城市精神,以及中、猶民族面對苦難時相濡以沫、同舟共濟的大愛。
貝拉關注人類命運與靈魂,還以音樂與藝術的形式向世界展示上海的人道主義精神。在她的提議下,雕塑《幸存者之歌》應運而生。此次揭幕的雕塑《幸存者之歌》,長2.8米,寬1米,高2.6米,以浪漫主義表現手法,還原、刻畫了小說中描寫到的最後一幕:1948年,邁克·麥德沃同父母站在甲闆上依依不舍揮别上海的瞬間,也是漂泊異鄉的猶太人把上海視為溫暖故鄉的寫照。
“大衛一家在上海的經曆,見證了上海和猶太人的友誼,他們對上海有着強烈的感情。每一次我拜訪朵拉女士告别時,年逾九旬的朵拉總會用一口流利的上海話拉着我說,‘貝拉,把我裝到你的行李箱去,我要跟你回上海’。”貝拉說,“如今,我通過雕塑的方式實作了她的夙願,把她和她的家人帶回了上海。”
作家貝拉
從文學到雕塑,見證上海和猶太人的友誼
雕塑《幸存者之歌》,由留俄知名雕塑家呂旗彰設計制作。呂旗彰師從當代俄羅斯雕塑大師亞曆山大·盧卡維欣尼科夫。
一次偶然機遇,貝拉認識了呂旗彰并邀約他創作雕塑《幸存者之歌》。呂旗彰告訴記者:“我認真閱讀了貝拉老師的‘猶太人在上海’系列作品。文學作品的力量、大衛的人格魅力深深打動了我,創作的靈感和畫面感在我腦海中反複浮現。我興奮地和貝拉老師溝通起來。”他和貝拉不謀而合,決定表現大衛一家告别上海的動人一幕,“戰争和命運的安排使他們不得不離開上海,但揮别是暫時的,寓意他們會回到上海相聚。”
雕塑局部
雕塑曆時兩年完成。作品中,大衛懷裡抱着小女兒,揮動帽子向朋友緻意。他的表情堅定而憂傷,他對上海這片熱土情感深厚,這裡有幫助他的上海朋友,有他的奮鬥足迹。朵拉右手搭在小邁克肩膀上,安慰着他,同時不忘回眸,飽含熱淚地和上海鄉親吻别。邁克還是個五六歲的孩子。他的童年在上海成長,這裡有他的玩伴。離别時,他有些傷心,坐在墩子上,手裡抱着玩具熊發呆。而妹妹還是個懵懂的寶寶,她學着父母的樣子,熱情揮手。
雕塑作品得到遠在紐約的邁克·麥德沃的肯定和贊賞。此前,邁克曾表示:“我為能在上海生活感到無比驕傲,中國人民非常友善,這是一座了不起的城市。這個雕塑紀念了我的一生,是從我人生最開始的點點滴滴”。
目前,全世界依舊籠罩在疫情的愁雲中,雕塑《幸存者之歌》投射出的溫暖、感恩、銘記與希望的光芒,将照耀在中華民族與猶太民族的曆史長河中。
《幸存者之歌》由留俄雕塑家呂旗彰設計制作。
《幸存者之歌》雕塑由上海麒源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出品,後續該雕塑計劃在虹口區白馬咖啡館門前永久展示。
以對外講好猶太難民在上海的故事為契機,與世界人民共同銘記曆史、珍愛和平,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與匈牙利駐滬總領事館合作,于當天下午啟動《V4國家攝影師視角下的當今猶太文化》圖檔展。V4國家,即維謝格拉德集團四國,是由匈牙利、捷克、波蘭和斯洛伐克四個國家組成的次區域組織。在二戰中,四國的大批猶太人慘遭德國納粹屠殺。本次展覽由四國聯合參與,展示40幅當代攝影作品,介紹部分大屠殺遺址及當代猶太文化等,計劃展出一個月。
此外,1月27日晚至1月28日淩晨,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與以色列駐滬總領事館合作舉行國際大屠殺紀念日主題投影活動,将“We Remember(我們銘記)”字樣投影在紀念館的建築外牆上。據了解,以色列駐各國使領館也将同步舉行投影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