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神舟之鄉之美令人陶醉,這是中國人人與自然和諧共處

作者:海外網

來源:人民日報

建造一個萬物和諧的美麗家園(在地球上建立一個生命共同體)

江南丹桂香,北方紅葉華麗,枝繁葉枯竭的果實,高高的天藍天百萬裡......十月,神舟之鄉之美令人陶醉。

這是中國充滿活力的綠色延伸。海南長臂猿如小猿、"微笑天使"長江江豚頻繁出現,藏羚羊數量大幅增加,周邊珍稀瀕危物種保護有好消息。我國森林面積和森林蓄積量連續30年保持"雙增長",成為全球最大的森林資源增長地。

這是中國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中秋節、國慶節放假,人們在"面值"中升起的綠水和青山中享受大自然的美景。雲南亞洲象旅行超過1300公裡,人們關心大象群體,人類大象安全畫面溫暖人心,中國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又是生動的例子。

中國引領着全球生态治理。第十五屆《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将于雲南昆明召開,主題為"生态文明:建構地球上的生命共同體",中國将與各方一道制定全球生物多樣性治理新戰略。

生态興是文明的。"我們應該站在人類文明責任的高度,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探索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道路,促進經濟發展和生态保護,建設一個繁榮、清潔、美麗的世界,"習近平主席在2020年9月30日的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峰會上說。"

中國高度重視生态環境保護,秉持綠水綠山為金山銀山的重要理念,倡導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将生态文明建設融入國家發展總體布局,努力建設美麗中國。

中國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領發展,努力建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江蘇省揚州市運河三灣生态文化公園,層層疊疊的森林染紅,色彩缤紛,冷杉樹青翠,蘆葦在風中搖曳,鳥兒不時展翅高飛。假期期間,居民劉軍帶着孩子去公園玩,景色的美景令人愉悅。

2020年11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三灣運河生态文化園,沿着三灣運河段岸邊散步,考察運河生态走廊建設情況,了解大運河文化保護利用成果,并在碼頭與市民親切交流。

習近平總書記說:"生态文明建設關系到經濟社會發展,關系到人民的福祉,關系到青年的健康成長。加強生态文明建設,是推動經濟社會高品質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人民群衆的共識和聲音。"

"長江病了,病得也不是很嚴重。習近平總書記親自在沿江11省推進污染治理、生态修複和齊心協力,"保護而不發展",走出生态優先、綠色發展的新道路。

從今年1月1日起,長江幹流及重要支流、大通江湖泊和長江口等重點水域,正式啟動10年禁漁令,長江生物将得到更好的休養、穩定繁殖。

從長江到九曲黃河,從秦嶺到壯麗的魯連山,從青藏高原到東北黑土地,習近平總書記關心并熱切委托。

"生态環境是事關黨的使命和宗旨的重大政治問題,也是關系民生的重大社會問題。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設擺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戰略部署。美麗中國建設邁出了堅實的一步,綠水綠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已成為全黨和社會的共識和行動,良好的生态環境成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展現。

位于河北省最北端的雪烊壩機械林場,森林海面綠意盎然。60年來,雪阪壩林場的建設者創造了荒地和森林海洋的人類奇迹,并榮獲聯合國環保最高榮譽"地球衛士獎"。"我們将繼續大力弘揚雪阪大壩的精神,培育森林,管理好森林,確定良好。到2030年,森林面積将達到120萬畝,森林覆寫率應提高到86%,進而開啟綠色發展的新篇章。"Sehan Dam Mechanical Forest的主任陳志清說。

像眼睛一樣保護生态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态環境。無數的"雪阪大壩",正在凝聚力量,建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走出一條生産發展、生活富足、生态文明良好的發展道路。

中國采取強有力的政策行動,共同推進生物多樣性管理

秋高氣,登上頭牛在青海省馬多縣海拔4610米處,看黃河源頭、伊靈湖、紮嶺湖畢波灣、藏羚羊、藏野驢悠閑栖息。

2016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到青海省,聽取青海省生态文明建設大局和三江源地區生态保護和國家公園系統試點工作,通過遠端視訊觀看實時監控,在河都縣伊靈湖-紮嶺湖和安斯瀾滄江大峽谷兩個監測點與基層幹部和管家進行視訊交流, 分别。

當時,在總書記習近平視訊連線下,馬多縣紮嶺湖鄉、玉澤村生态控制員索索,現騎着機車風雨巡邏源頭,每月管理收入1800元,"從牧民到生态看護人,鄉親們嘗到了甜頭,更自覺地加入了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團隊。"

三江源、東北虎豹、大熊貓、廬連山、海南雨林、神農架、武夷山、錢江源、南山、蒲達多——目前,10個國家公園系統試點正在深入開展,涉及12個省份,總面積約22萬平方公裡,覆寫從高寒到熱帶雨林的不同類型的生态系統,更好地保護了該地區豐富多樣的野生動物物種。

生物多樣性事關人類福祉,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基礎。中國高度重視生物多樣性保護,采取了一系列強有力的政策和措施,成效顯著。

- 加快立法步伐,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法治基礎。自中國共産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以來,中國修訂了50多項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相關的法律法規。生物多樣性保護法律法規體系日益完善。

——劃定生态保護紅線,守護重要生态空間。目前,國家生态保護紅線劃界工作已基本完成,生态保護紅線面積占土地面積的25%。

- 實施重大生态工程,為生物多樣性保護打下堅實的基礎。我國山、水、林、湖草沙冰綜合治理,實施退耕還林還草、建設三北保護林系統等重大生态保護工程,近10年來,我國森林資源增長面積超過7000萬公頃,居世界第一。

秉承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中國已成為全球生态文明建設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和上司者

面對生态環境的挑戰,人類是一個榮譽和命運喪失的共同體,任何國家都無法獨自完成。中國積極參與全球環境治理,努力推動建構公平、合理、共赢的全球環境治理體系,為世界貢獻中國智慧、中國理念和中國綱領。

"中國已成為全球生态文明建設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和上司者,倡導加快建設尊重自然和綠色發展的生态系統,建設清潔美麗的世界。2018年5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生态環境保護大會上表示。

我們将認真執行有關生态環境的多邊公約和議定書,發揮積極作用。

中國引領全球氣候變化談判程序,積極推動《巴黎協定》的簽署、生效和實施。中國秉承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繼續為增強國家對2030年實作碳峰、到2060年實作碳中和的貢獻而作出艱苦努力。

中國準許和實施了30多項有關生态環境的多邊公約或議定書,并嚴格履行條約義務。中國是最早簽署和準許《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的國家之一,并已建立了1萬多個自然保護區,約占國土面積的18%,提前達到《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愛知目标"設定的17%的要求。

—— 推動"一帶一路"綠色發展,造福沿線人民。

在波黑内雷特瓦河上遊,中國電力建設集團在建的Ullog水電站項目正在穩步推進。"水電站投運後,預計每年可節約約3.3萬噸标準煤,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約8.3萬噸。"Ullog水電站項目經理張華說。

"一帶一路"是開放發展之路,也是綠色發展之路。中國與來自40多個國家的合作夥伴共同發起了"一帶一路"國際綠色發展聯盟。"一帶一路"生态環境大資料服務平台逐漸建成,整合了來自100多個國家的生物多樣性相關資料。

- 協助開發中國家并承擔與發展水準相稱的國際責任。

中國盡其所能幫助開發中國家提高環境管理能力。在亞洲,中國定期舉行瀾滄江-湄公河環境合作圓桌對話。在非洲,中國已将生态保護作為其主要合作領域之一,向有關國家提供生物多樣性保護裝置。在綠色經濟和遵守國際環境公約方面,中國開展了一系列提高開發中國家環境管理能力的項目和活動,使全球80多個國家受益。

中國的"綠色答案"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可。10月11日至15日,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第十五次會議第一階段會議将在昆明舉行。"這是《聯合國環境公約》締約方會議首次将'生态文明'作為會議的主題,突出了習近平生态文明的世界意義。主題是強調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展現中國與國際社會攜手遏制生物多樣性喪失、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信心和決心。"生态環境部部長黃潤秋說。

在新的征程中,中國将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處,攜手弘揚人民的繁榮、民族的繁榮、中國的美麗,建設與世間萬物和諧相處的美麗家園,讓子孫後代既能享受到豐富的物質财富,又能遠眺青山,親近花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