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探訪江西七百年“非遺”龍燈:讓中國龍“舞”向世界

探訪江西七百年“非遺”龍燈:讓中國龍“舞”向世界

圖為史克濱正在舞“彩帶龍”。 李韻涵 攝

(新春走基層)探訪江西七百年“非遺”龍燈:讓中國龍“舞”向世界

中新網南昌1月27日電 題:探訪江西七百年“非遺”龍燈:讓中國龍“舞”向世界

記者 李韻涵

在中國春節即将到來之際,江西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城南龍燈”傳承人史克濱正帶着他的徒弟們趕制龍燈,隻見他巧手翻飛,不一會兒用竹條編織的龍頭便已成型。

舞龍燈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民間表演形式,每逢重大節日和活動期間,許多地方都會有舞龍燈的習俗。史克濱所在的江西省南昌市青雲譜區城南村已有700餘年制作龍燈的曆史,2008年,“城南龍燈”被列為江西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

探訪江西七百年“非遺”龍燈:讓中國龍“舞”向世界

圖為裝上了LED燈的龍燈。 李韻涵 攝

27日,中新網記者實地探訪“城南龍燈”的生産基地,走進廠房便可看見上方懸挂了數百條制作好的金色龍尾,勞工們正馬不停蹄地“趕訂單”,有的在裁剪龍衣,有的在縫制龍尾,熱火朝天又井然有序。

“傳統龍燈的制作需要曆經一百多道工序,制作一條十餘米長的龍燈需要半個月之久。”“紮龍燈”已有30餘年的史克濱不僅将龍燈傳承下去,更在傳統的基礎上做了創新。

探訪江西七百年“非遺”龍燈:讓中國龍“舞”向世界

圖為史克濱正在制作龍燈的骨架。 李韻涵 攝

從前的龍燈制作是用漿糊将紙糊在搭好的龍架上,再用蠟燭或煤油使其發亮。如今在保留傳統龍頭骨架制作技藝的基礎上,經過史克濱的不斷改良,制作龍架的材料更加輕便牢靠,龍衣的色彩愈加豐富,led燈也代替了蠟燭消除安全隐患。幾個人分工制作一條龍燈,不出一小時便可完成一條。

“今年有海外顧客提前半年下單,就為了能在春節期間感受中國傳統文化。”史克濱稱,讓“城南龍燈”漂洋過海是祖輩的願望,現在已經實作了。“城南龍燈”制作基地一年可售出上萬條龍燈,在新冠肺炎疫情前,有20%的訂單來自海外,分别銷往澳洲、美國、德國等國家。

探訪江西七百年“非遺”龍燈:讓中國龍“舞”向世界

舞龍燈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民間表演形式,每逢重大節日和活動期間,許多地方都會有舞龍燈的習俗。 李韻涵 攝

“傳統觀念裡我們都是‘龍的傳人’,許多身在海外的華人華僑總是記挂着春節舞龍燈的這一抹年味。”在史克濱的制作基地内,陳列着不少國際友人、華人華僑與龍燈的合影。他表示,在疫情前,還有許多海外華文學校的老師帶着學生們前來參觀。

為了更好地銷售海外訂單,史克濱也做出了許多改良。他将易被海關退回的竹架改成鋼絲或塑膠模型,還将體積龐大不易打包運輸的整條龍改良成可拆卸組裝的龍燈。

探訪江西七百年“非遺”龍燈:讓中國龍“舞”向世界

圖為生産基地内的勞工正在制作龍燈。 李韻涵 攝

在後疫情時代,人員聚集不利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常态化防控,為此,史克濱研究制作了單人可舞龍的“彩帶龍”。他表示,疫情過後,人們對健康更加重視了,經過改良的“彩帶龍”由于更友善用于健身,還得到了中老年人群的青睐。

“龍是中國文化符号之一,我想讓中國龍‘舞’向世界,讓世界人民通過龍燈來了解中國文化。”史克濱稱,将在傳統的基礎上繼續改良,不斷推廣“城南龍燈”,并着力培養下一代傳承人,讓中國的龍燈文化越走越遠。(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