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人世間》開年大戲中的小人物,用青春向我們诠釋了哪些關鍵字?

花煜寒|文

《人世間》開年大戲中的小人物,用青春向我們诠釋了哪些關鍵字?

所謂年代劇其實并沒有權威的官方定義,隻是在電視劇的自然發展與演變中,逐漸演變并形成了時裝劇、古裝劇與年代劇這樣三種以時間跨度來區分類别的定義。

而《人世間》正是這樣一部跨越了50年曆史程序的年代劇。

《人世間》開年大戲中的小人物,用青春向我們诠釋了哪些關鍵字?

從《人世間》官方推出的定檔海報來看,這是一部幾乎涵蓋了整個改革開放時期的電視劇。

讓人感到驚喜的是,在“魔改劇”滿天飛的當下,《人世間》并沒有對原著做出太過出格的改動,還是以描寫曆史變革下小人物的生活為主。

《人世間》開年大戲中的小人物,用青春向我們诠釋了哪些關鍵字?

目前讓筆者期待的是,在這長達58集的《人世間》中,會對改革開放之間的故事有多少描寫。

因為從官方公布的劇情簡介内容來看,至少在開篇的幾集内容中,會有許多的名詞與事件與改革開放之前的一段時間相關聯。

《人世間》開年大戲中的小人物,用青春向我們诠釋了哪些關鍵字?

而這些内容往往是許多年輕人或新生代并不了解與熟知的。

特别是《人世間》如果不詳細叙述這些事件的前因後果而隻是一筆帶過,會對許多年輕人的觀影體驗造成不好的反效果。

就像許多影視作品常常會用得隐晦、含蓄甚至是删減手段,都會讓人看得雲裡霧裡。

《人世間》開年大戲中的小人物,用青春向我們诠釋了哪些關鍵字?

關鍵字一:梁曉聲

《人世間》是央視的開年大戲,這是一部改編自“茅盾文學獎”長篇小說《人世間》的電視劇。

作者梁曉聲是一位在大陸當代文壇極有影響力的作家,他的作品多以知青為題材,特别喜歡描寫那些他曾經曆過的北大荒知青歲月。

《人世間》開年大戲中的小人物,用青春向我們诠釋了哪些關鍵字?

在梁曉聲的許多小說中,其主要角色或人物通常都是一些普普通通的小人物,而且多以描寫平民生活和批判既得利益者為主要内容。

是以在大陸文壇給了梁曉聲“平民代言人”的美譽。

而他的代表作《人世間》更是将這樣的稱謂發揮到了極緻。

《人世間》開年大戲中的小人物,用青春向我們诠釋了哪些關鍵字?

關鍵字二:七十年代末

所謂七十年代是指1970年-1979年這10年的時間跨度。

如果我們以1975年為界,來當作“末”這個字的界标,那麼《人世間》故事開始的七十年代末,其實是一個“波瀾壯闊”的時代。

在這5、6年的時間裡,有遺憾也有希望,有悲傷也有向往。

《人世間》開年大戲中的小人物,用青春向我們诠釋了哪些關鍵字?

在這幾年的時間裡,台風“尼娜”為河南人民帶去了無窮的災難與傷痛。

在這幾年的時間裡,小平同志開始為改革開放規劃起宏偉的藍圖。

在這幾年的時間裡,人民的好總理周恩來與朱德同志相繼離開了我們。

《人世間》開年大戲中的小人物,用青春向我們诠釋了哪些關鍵字?

在這幾年的時間裡,唐山大地震所造成的傷亡與傷痛至今仍留在我們的内心深處。

在這幾年的時間裡,我們的偉大領袖毛主席也離開了我們。

在這幾年的時間裡,那場長達十年之久的革命也正式畫上了句點。

在這幾年的最後時間裡,那場一直延續到1990年的邊境戰争也正式開打了。

《人世間》開年大戲中的小人物,用青春向我們诠釋了哪些關鍵字?

關鍵字三:“大三線”建設

在《人世間》的簡介中,寫到了周秉昆的父親周志剛前往西南參加“大三線”建設。

這場建設是從六十年代開始的,到七十年代後期參與的人員已經開始由軍人逐漸替換成了普通平民。

《人世間》開年大戲中的小人物,用青春向我們诠釋了哪些關鍵字?

是以“三線”其實是一個徹頭徹尾的軍事地理概念,這個地理區域大概涵蓋了中西部地區的13個省和自治區。

另外這個“三線”其實與今天我們常常講到的一線城市、二線城市類似,其地理位置也有一定的相似性。

《人世間》開年大戲中的小人物,用青春向我們诠釋了哪些關鍵字?

當年的三線建設有這樣的兩句口号:“備戰備荒為人民、好人好馬上三線”。

在這樣的号召之下,幾百萬的勞工、幹部、知識分子、軍人與上千萬人次的普通建設者們,一起來到地發展相對落後的西南地區。

在短短十幾年的時間裡,便建立起了1100多個大中型工礦企業、基礎設施、科研機關與大專院校。

《人世間》開年大戲中的小人物,用青春向我們诠釋了哪些關鍵字?

關鍵字四:知識青年

當周志剛響應國家号召參與到了大三線的建設當中後,周家的長子周秉義也響應國家号召成為了第一批的下鄉知青。

他們是一群大部分隻有初、高中教育水準的孩子,在小小年紀便開始了上山下鄉的辛苦生活,而當時對于這一群中學生的稱呼就是“知識青年”。

《人世間》開年大戲中的小人物,用青春向我們诠釋了哪些關鍵字?

關于知青這詞已經很少能聽到了,一方面是那一代人正在逐漸凋零,另一方面也因為年代太過久遠,進而導緻正逐漸被人們所遺忘。

關于知青的起源與由來,主要有兩點是導緻其出現的重要原因。

一方面是為了減少城鎮人口的數量,以減輕城市在各個方面的負擔。

《人世間》開年大戲中的小人物,用青春向我們诠釋了哪些關鍵字?

另一方面由于1966年停止聯考,進而導緻了許多中學畢業後的學生不僅無法進入大學深造,也無法被安排到工廠或機關工作。

這才有了“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農村是一個廣闊的天地,在那裡是可以大有作為”等一系列的口号與智語。

《人世間》開年大戲中的小人物,用青春向我們诠釋了哪些關鍵字?

關鍵字五:下崗

這是一個屬于90年代的特有名詞,不會也不該再次出現在曆史的長河之中。

如果說“下崗”是一個簡稱的話,那麼他的全稱應該叫做“退下工作崗位”或許更能被普通人了解其含義。

《人世間》開年大戲中的小人物,用青春向我們诠釋了哪些關鍵字?

大規模的正式下崗浪潮開始于1997年前後,在當時一系列對于國有企業的機構改革之下。

作為這些企業的長期員工,雖然在名義上仍屬于該工廠或機關,但卻沒有機會獲得工作與工資,實際上他們等同于是失業了。

《人世間》開年大戲中的小人物,用青春向我們诠釋了哪些關鍵字?

而受到下崗影響最多的人群,大多都是年齡在四、五十歲的普通勞工。

他們當中大部分人隻有在工廠工作的經驗,由于沒有其他的工作技能,導緻這一群人進入社會再次找到工作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同時伴随着下崗浪潮一同而來的還有醫療、教育、住房等多方面的制度改革。

《人世間》開年大戲中的小人物,用青春向我們诠釋了哪些關鍵字?

在這樣的環境下,或許你才能明白周秉昆在經曆那一段陣痛時,他在生活上到底面對了多大的壓力與困難。

而這一群人也幾乎是現在大部分城市裡,中低收入者的主要組成部分,或許這才是“弱勢群體”的真正起源吧。

《人世間》開年大戲中的小人物,用青春向我們诠釋了哪些關鍵字?

關鍵字六:下海

伴随着下崗同時而來的還有“下海”,這兩次可以說是同樣都是那個時代所特有的産物。

與“下崗”一樣,“下海”在今天幾乎同樣不再被使用或提及。

下海一詞的出現,很大程度為下崗勞工和未下崗者提供了一種重新擷取财富的機會。

《人世間》開年大戲中的小人物,用青春向我們诠釋了哪些關鍵字?

這一群敢于“下海”的人,在改革開放初期形成了一個非常鮮明的群體。

他們是個體戶、民營企業主、國企改革家、下海創業者、農村大包幹承包者、邊貿開拓者等等。

雖然這些人最終有成功也有失敗,但他們也是改革開放中最親身感受的一群見證者。

《人世間》開年大戲中的小人物,用青春向我們诠釋了哪些關鍵字?

寫在結尾

這便是《人世間》這起起伏伏50年中的那些關鍵字,不知有多少是你親身經曆過的,又有多少是你從未聽聞過的。

但這些并不是重點,很多時候一件事的成與敗、好與壞,并不能一概而論。

《人世間》開年大戲中的小人物,用青春向我們诠釋了哪些關鍵字?

就像下崗與下海那樣,這些事件與決策在很多層面有着完全不同的解讀。

他讓一部分人的生活困苦,也讓一部分人就此先富了起來。

他讓國家的體制走向了更健康的方向,但也埋下了一些不好的隐患。

《人世間》開年大戲中的小人物,用青春向我們诠釋了哪些關鍵字?

就像改革開放的浪潮一般,就像沙灘上那金黃的細沙一般。

在夕陽映照下的美麗,即便有着再金黃的顔色,也要在海浪的沖刷下低下自己驕傲的頭。

雖然海浪會暫時将沙灘掩蓋,但鬥轉星移之後海浪終究會将沙灘重新推回我們面前。

《人世間》開年大戲中的小人物,用青春向我們诠釋了哪些關鍵字?

此時的沙灘雖已經沒有了原先的樣貌,但當夕陽再次籠罩他時,他依然會散發出耀眼的金黃色。

這或許就是《人世間》帶給我們的啟示吧。

當我們面對時代的浪潮時,是故步自封還是與時俱進,這對每個人來說都是一個艱難而又顯而易見的選擇題。

《人世間》開年大戲中的小人物,用青春向我們诠釋了哪些關鍵字?

往期精彩:《尚食》“吃”在開播前,朱瞻基與姚子衿會混淆古今多少次?

(看完記得關注“花煜寒”哦!圖檔來自網絡!)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