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被位元組跳動看中,斯年智駕做對了什麼?

車東西(公衆号:chedongxi)

作者| 曉寒

編輯| 肖涵

位元組跳動又投資了一家自動駕駛公司!

就在不久前,港口自動駕駛公司斯年智駕宣布獲億元A輪融資,領投方為位元組跳動,廣發信德、勁邦資本和辰韬資本等老股東持續跟投。

作為擁有抖音、今日頭條等王牌産品,2021年營收或超過3000億人民币的網際網路小巨頭,位元組跳動的一舉一動都吸引着行業的目光。相比之下,2020年才成立的斯年智駕,隻是自動駕駛行業的新人。

那麼斯年智駕到底做出了怎樣的成績,能夠獲得位元組跳動的認可?這家公司在港口領域又有着怎樣的發展政策呢?

日前,車東西奔赴斯年智駕北京總部,與其CEO何貝進行了一場深度對話,找到了這些問題的答案。

一、位元組跳動是第三大股東 公司估值7個億

斯年智駕成立于2020年4月,雖說在自動駕駛領域隻是一個規模不到百人的新公司,但其CEO何貝則是一位不折不扣的自動駕駛老炮。

清華大學電子系博士畢業後,曾擔任百度智能汽車事業部科學家,随後又以聯合創始人及CTO的身份參與創立了國内知名自動駕駛公司主線科技。多年工作經曆中,何貝累計主導或參與開發了17款自動駕駛系統,涉及港口無人集卡、幹線物流無人卡車等多個方向。

被位元組跳動看中,斯年智駕做對了什麼?

▲斯年智駕CEO何貝博士

談起位元組跳動參與投資的原因,何貝笑着表示不友善代資方進行解釋,但同時也向車東西透露了一個有趣的細節。

“有一次我去參與位元組的一個投後會議,現場去了100多人,幾乎都是CTO或者技術總監。”何貝說道,“位元組和我們都是技術主導型公司,大家互相吸引。”

2021年初,位元組跳動還斥資超2500萬美元投資了專注無人公交的輕舟智航,後者由幾位出自Waymo的技術專家創辦——技術标簽同樣明顯。

何貝向車東西透露,斯年智駕完成本輪融資後估值達到了7億人民币,位元組跳動也成為其第三大股東。第一和第二大股東則分别是創始團隊和早期投資方辰韬資本。

2020年5月和2021年2月,斯年智駕先後獲得天使輪和Pre-A輪融資。

二、專心幫港口運集裝箱 毛利可達50%

斯年智駕現階段的主要産品是無人集卡——在港口内運輸集裝箱的無人駕駛卡車。作為一家自動駕駛公司,斯年智駕的發展模式與其他同類玩家較為不同。

在自動駕駛業内,不管是載人還是運貨方向,大部分公司都把自己定位為一家技術提供商——打造自動駕駛車輛,然後将車輛賣給需求方(比如把無人集卡賣給港口公司)。後者具體使用這些車輛載人或運貨,自動駕駛公司提供技術支援和售後服務。

被位元組跳動看中,斯年智駕做對了什麼?

▲斯年智駕無人集卡車隊

對于擅長搞技術研發的自動駕駛公司來說,這一模式顯然是最合适的,畢竟這也是技術專家們最擅長的事兒。

斯年智駕則反其道而行之,在研發出無人集卡後選擇自己營運車輛,給港口拉集裝箱掙錢。

據介紹,斯年智駕在唐山港和甯波港分别部署了25台車、16台車提供運輸服務,拉一個集裝箱能獲得二十多塊錢的收入。今年,斯年智駕計劃再拓展4個港口,車隊規模将達到200台。

何貝告訴車東西,現階段無人集卡還沒有經過大規模的技術驗證,或者說沒有達到買回去就能完美使用的狀态,是以港口方面的購車意願并不強烈,直接賣車的路徑走不通。

而營運模式就不存在這種阻礙——對港口來說,同樣成本下隻要能把箱子運走,他們并不在意是人開車還是機器開車。

“同樣是運貨,我們沒有司機的人力成本。每台車每年的運貨收入能有50%的毛利。”在聊起商業模式時,何貝直接向車東西算了一筆賬,“拿掉安全員後我們每台車每天能工作23個小時,1年差不多拉3萬個箱子,帶來60萬元的收入。”

何貝透露,2021年斯年智駕的營收已經達到千萬元量級。按照2022年部署200台車計算,斯年智駕每年能有1.2億元的收入。

到2023年,該公司的無人集卡還有望在德國漢堡港落地。屆時,其無人集卡預計将在國内外7個港口實作商業化落地,達到六七百台的車隊規模,并且實作盈虧平衡。

三、已在港口實作無人駕駛 真正難點在冰山之下

“駕駛隻是港口的冰山一角,作業部分才是真正的難題。”談起港口自動駕駛的真正門道,何貝向車東西舉了這樣一個例子。

與城市和高速公路上場景不同,港口作為封閉的作業園區,其交通複雜性低了不少,并且也易于通過規則對各個交通參與者進行管控。是以在解決了厘米級精準定位、電磁幹擾、大型裝置的識别等具體問題後,可以快速實作無人化。

2021年末,斯年智駕在唐山港拿掉了車輛的安全員,開啟了常态化無人營運。

何貝告訴車東西,斯年智駕的無人駕駛車輛接管率接近為零。按照他的規劃,2022上半年會嘗試拿掉所有車輛的安全員,徹底實作無人化。

被位元組跳動看中,斯年智駕做對了什麼?

▲斯年智駕無人駕駛集卡

在何貝看來,作業部分的難點有兩部分。

首先,要搞定與港口作業系統的對接、通信中間件、備援安全、硬體在環測試等多項具體技術問題。

其次,港口的日常運轉中有大量非标準、非規則化的特殊情況,比如車輛裝錯了集裝箱。有人駕駛時代,營運人員和司機打個電話就能輕易解決該問題。但對于無人車來說,沒有規則就意味着沒法執行。

“非标準問題都是靠人工現場處理,并且也沒有一個類似操作手冊的東西。”何貝聳了聳肩,無奈地說道,“隻能是一點一點摸索。”

是以在實作無人化之前,斯年智駕實際上花了大量的精力用于協調溝通,比如跟港口一線的管理人員、裝置操作人員一起讨論如何給特殊情況制定規則,然後在此基礎上确定無人車的具體動作,進而逐漸實作在特殊情況下的無人化處理。

四、創業要考慮技術落地 港口自動駕駛被低估了

最近幾年,随着智能網聯汽車、智慧交通等前沿領域的發展速度不斷加快,大量資本進入了自動駕駛這一核心賽道。其中最令人矚目的當數一衆Robotaxi公司,時不時傳出數億美元、甚至十幾、二十億美元的巨額融資,挑動着全行業,乃至全社會的神經。

作為自動駕駛行業老炮,何貝以及斯年智駕是如何考量賽道選擇問題的呢?

何貝給出了兩個次元的答案。

首先,何貝表示Robotaxi短期内很難商業化。這個賽道雖然非常火熱,但因為城市場景實在太過複雜且擁有無數Corner Case,是以在10年内可能都沒有辦法真正取得成熟的、可盈利的商業化落地成果。

被位元組跳動看中,斯年智駕做對了什麼?

▲斯年智駕無人卡車在港口運作

而港口的無人集卡因為場景相對簡單,已經能夠實作無人化商業營運,并且具備極高的可複制性,能夠快速規模部署。

“作為工程師和創業者,我們考慮的就是在現有技術水準下,如何去把自動駕駛技術實作商業化。”何貝說道。

另一方面,何貝認為外界低估了港口自動駕駛領域的發展前景。

從狹義角度看,國内集裝箱吞吐量短期内會穩定在同一個數量級,比如2021年國内所有港口的集裝箱吞吐量大概在2.83億個。按照運輸一個箱子20元來計算,整體市場規模就是56億元,與萬億級别的Robotaxi和Robotruck相比,确實小了很多。

但把視角拉高,會發現港口自動駕駛市場遠不隻拉箱子這麼簡單。

首先是港口散貨運輸市場(如煤炭、礦石運輸),規模在240億左右。港口下轄的不同碼頭、附近園區、工業區之間,還存在一個短途運輸市場(短駁),規模達到了1200億元。這些都是自動駕駛技術可以發揮作用的地方。

據何貝介紹,斯年智駕今年就會進入短駁場景。該場景本質上就是打造開放道路行駛的Robotruck。而待開放道路的自動駕駛技術成熟後,斯年智駕就能逐漸進入更多區域,甚至是拓展到幹線物流領域——天花闆遠沒有外界想的那麼小。

而至于大熱的幹線物流,何貝則表示需要2025年之後才會逐漸普及。原因與Robotaxi一緻,短期内難以實作L4,另外L2又被證明不是剛需。

結語:港口自動駕駛令人激動

在與何貝溝通之後,車東西愈發覺得港口自動駕駛足夠令人激動了。

首先,在理論上港口的自動駕駛是更容易規模落地的,而斯年智駕的實際營運結果也證明了,在港口已經實作無人駕駛,下一步就是掙錢了。

當然,除了港口的自動駕駛業務之外,港口間、港口與園區之間的短駁市場依然存在着巨大的想象空間和落地可能。

毫無疑問,港口必将是自動駕駛技術第一批實作盈利的場景。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