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除了賣車,吉利2021年折騰的事兒還真多

過去一年,吉利不是在簽約,就是在簽約的路上。

細數吉利的合作夥伴,不乏富士康,法拉第未來,百度,Waymo,以及今年年初又馬不停蹄的和雷諾簽約。

先是去年1月,吉利控股與富士康同時宣布,雙方将成立合資公司,為全球汽車及出行企業提供代工生産及定制顧問服務,包括但不限于汽車整車或零部件、智能控制系統、汽車生态系統和電動車全産業鍊全流程等。

緊接着,吉利控股又宣布與法拉第未來簽署架構合作協定,雙方計劃在技術支援和工程服務方面進行合作,并探讨吉利與富士康合資提供代工服務的可能性。同時,作為金融投資者,吉利控股集團還參與了對法拉第未來特殊目的收購公司的少量投資。

3月,吉利與百度合資的集度正式成立,吉利持股45%。

12月,吉利控股集團宣布,與Waymo達成合作,旗下品牌極氪,将基于浩瀚SEA-M架構打造專屬定制車型,為Waymo One無人駕駛車隊提供專屬車輛。

今年1月21日,吉利控股與雷諾集團已簽署諒解備忘錄,将基于吉利汽車的CMA架構與雷神混合動力技術,通過雷諾三星在南韓釜山的生産基地,推出挂牌雷諾的燃油車和智能混合動力汽車,并在南韓以及北美等海外市場等陸續擴充。

在拓展汽車業務外,去年吉利還幹了一件“不務正業”的事,宣布造手機。這個決定似乎比手機廠商宣布造車還難以了解,造車這麼火,造車公司卻要造手機。

作為中國體量最大的自主品牌,吉利究竟在盤算啥?

說到體量,過去一年,吉利的“尖子生”地位很費力才保持住。

2021年,吉利全年銷量132.8萬輛,同比增長僅為1%。

這雖然是吉利第五年蟬聯自主品牌銷量冠軍,但是吉利這兩年增速一直放緩,相比于長城、長安動不動就是超過20%的高速增長,吉利的“王座”似乎坐的有點不踏實。

過去一年,自主品牌在技術能力上都在自主研發動力技術,趁着PHEV的東風,也開始完善自己的新能源産品矩陣。

去年10月,吉利釋出了雷神動力,前有比亞迪DM-i風生水起,還有長城檸檬混動DHT、吉利雷神智擎Hi-X、奇瑞鲲鵬DHT、長安藍鲸iDD蓄勢待發,自主品牌過去一年在混動市場都亮相了核心自主技術,混動市場的格局說變就變,吉利自然不會缺席。

除了賣車,吉利2021年折騰的事兒還真多

新能源市場,吉利2021年憑借幾何銷量超過10萬輛,在整個新能源汽車市場還數不着。

整體來看,吉利其實是和與他同一陣營的中國品牌在技術研發、新能源汽車市場保持着大緻相當的節奏,大家都在等待着全心準備後發力的的那一刻。比如吉利極氪、率先搶跑的領克,以及走了不少彎路的幾何,其實都還有很大的增長空間。

一直以來,吉利在産品政策和營銷政策上都并不激進,吉利品牌雖然有第四代産品中國星系列領跑,但是也并不舍得将早起的帝豪系列“斷舍離”。從領克上更能看出,幾乎是一路穩紮穩打走過來的。極氪在去年口碑與品牌都尚在磨合期。傳統工業思維一直桎梏着傳統品牌的轉型,中國品牌的高端智能化之路,注定是沒那麼好走。

連續多年第一,讓吉利相比長城、長安其實少走了不少彎路。有的時候吃的虧少,反而缺少爆發力。

除了賣車,吉利2021年折騰的事兒還真多

星越L智擎Hi-X版

是以回過頭來看,一邊是需要努力提高的銷量業績,一邊是不斷擴圈。

吉利到底是走的什麼路數?

從2019年釋出CMA架構,到2020年釋出浩瀚架構,吉利新一代産品就全面進入了架構造車時代,也是自主品牌中最早進入架構造車的品牌。

從過去一年的一大堆合作來看,盡管吉利從未直接回應過諸多布局的目的,但是也不難看出,其核心都是圍繞CMA架構和浩瀚架構。包括與富士康、Waymo等的合作,都是在試圖完成技術架構的商業化。

與富士康聯手打造代工廠,計劃為法拉第未來回過代工;與百度造車聯手,提供架構能力和生産能力;幫助雷諾進軍海外市場。吉利盯上的是這一輪汽車産業向智能汽車的轉型熱潮,并且不是提供簡單的生産能力。

吉利是要成為智能汽車底層架構技術的供應商?

去年12月,吉利還釋出了中國首顆 7 納米制程車規級 SOC 晶片“龍鷹一号”。大有以後硬體都要自己造的架勢。

除了賣車,吉利2021年折騰的事兒還真多

最近,吉利的手機業務也有了新動向,吉利打算收購魅族。同樣是沒有最終的官方确認。雖然吉利造手機,總覺得是在跟小米造車賭氣,但是從吉利早年收購沃爾沃的氣魄來看,格局肯定不會隻是耍脾氣那般僅僅計較。

同時,在甯德時代宣布進軍換電市場的前後腳,吉利也宣布和力帆科技成立合資公司,主攻換電業務。

如果将手機業務與自己布局的軟體生态聯系起來,加上換電技術與換電服務一整套解決方案的布局來看,吉利的一系列動作,難不成,是想打造一個科技大生态?

從市值來看,吉利還遠不及比亞迪、長城,這或許是吉利一段時間以來讓外界“看不懂”的操作,讓資本市場也有些遊移。

吉利,還是需要一點後勁。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