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磬,簡稱“磬”,是一種中國古代漢族石制打擊樂器和禮器。
謦的曆史非常悠久,在遠古母系氏族社會,當時人們以漁獵為生,勞動之後敲擊着石頭,裝扮成各種野獸的形象跳舞娛樂。這種敲擊的石頭就被逐漸演變為後來的打擊樂器——謦。
甲古文中磬字左半像懸石,右半像手執槌敲擊。磬起源于某種片狀石制勞動工具,其形在後來有多種變化,質地也從原始的石制進一步有了玉制、銅制的磬。
石磬的形制分為直背(橫條形、豎條形)、折背(凸五邊形、梯形)、弧背(鲸頭形、鲷頭形)和倨背(鈍角、凸四、凸五凸六)四大類型(14種小的型式)。

路雪攝
1974年山西夏縣東下馮遺址出土的這件石磬,長69.0厘米,高27.0厘米,厚9.5厘米。孔外,徑5.7厘米,孔内徑1.6厘米。經考古測定,這很有可能是大陸現存最早的石磬。
東下馮遺址位于山西南部夏縣東下馮村北青龍河兩岸台地上,正處在傳說中的“夏墟”範圍之内。為探索夏文化,于1974年至1979年進行了正式發掘。
該石磬出土于二裡頭文化,東下馮類型文化層,其年代相當于夏末商初。石磬用細質沙岩打制而成,未經磨琢,表面粗糙,凹凸不平,留有大形石片疤。體扁而長大,中間偏上有一懸孔,由兩面鑽透。孔左側向上略斜,孔右側漸向下斜,已粗具股、鼓之别。底邊微向上弧曲,右端略翹。
責編:賈亭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