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何為創新,創新何為?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文聯十一大、中國作協十大開幕式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希望廣大文藝工作者堅持守正創新,用跟上時代的精品力作開拓文藝新境界。衡量一個時代的文藝成就最終要看作品,衡量文學家、藝術家的人生價值也要看作品。廣大文藝工作者要精益求精、勇于創新,努力創作無愧于我們這個偉大民族、偉大時代的優秀作品。”

“創新”是文藝界耳熟能詳的詞語,但正因為太過熟悉,可能很多人對其深意習焉不察,“創新”按字面意思是指“創立或創造新的”,或是指“首先”創造。文藝領域的“創新”主要是指創造出不同于前人的新内容、新形式、新技巧,這是一個很高的要求,是對創作者思想、藝術、技巧等多方面能力的綜合考驗。不少人可能窮盡一生也無法創新,真正能夠創新的人必定對藝術有獨特的了解與過人之處。是以,創新是極為艱難的,不能因為我們常說就覺得是輕而易舉之事。但創新是極為可貴的,創新可以為我們打開新的思想藝術空間,可以讓我們獲得新的表述方式,可以讓我們在一個新的坐标系上重新認識和思考世界、藝術與自我。創新是符合藝術自身發展規律的,一部藝術史就是人類在藝術各個方面創新累積的曆史。

“創新”的前提之一,是有新的話要說,有新的情緒要抒發,有新的故事要講述。“太陽底下無新事”與“每一天的太陽都是新的”是辯證統一的,很多人可能無法感受到生活的細微變化,但敏感的藝術家應該把握到時代與曆史脈搏的跳動。當代中國的一個特殊的境遇是,在我們的社會中,既有源遠流長的傳統農耕文明,也有門類齊全、獨立完整的現代工業體系,更有飛速發展甚至在某些領域領先世界的資訊技術與産業,在西方不同曆史階段相繼出現的農業文明、工業文明與資訊文明,被極大地壓縮在一個特定時空中彼此共存、共生,我們的生活中既有傳統文明與現代文明的沖突,也有工業文明與後工業文明的沖突,包蘊着無限的豐富性、複雜性與可能性。從世界文學的角度來說,我們的時代所面臨的不僅僅是19世紀(有的作家延伸至20世紀)哈代、勞倫斯等人所感歎與惋惜的工業文明的碾壓和田園牧歌的消失,也不僅僅是巴爾紮克、德萊塞等人所描繪的鄉下人進城故事和資本所催生的各色人等,也不僅僅是托爾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人筆下“上帝死了”這一傳統價值觀崩塌所帶來的精神磨難和靈魂痛苦,甚至也不僅僅是20世紀高爾基、薩特、加缪、帕斯捷爾納克等人對革命與現代性的深刻體驗和書寫,而是更加豐富複雜、更加多元駁雜的時代圖景,是不同曆史階段、不同文明體系的沖突沖突混合雜糅在一起的新形态。面對如此豐富駁雜的時代經驗,我們的作家藝術家隻有不斷創新,才能将生命體驗充分轉化為藝術文本。

“創新”的前提之二,是既熟悉已有的藝術形式,但又對其局限性有深刻的認識,在創作中以豐富的生命體驗自由書寫,讓思想沖破形式的牢籠,自然而然就會形成新的藝術形式。杜甫“轉益多師是汝師”,是一位集大成式的詩人,在他之前的所有詩歌技藝,他都積極汲取,在他之後的詩人都從他的詩歌中學習技藝。《紅樓夢》突破了才子佳人小說的創作模式,“正因寫實,轉成新鮮”。魯迅先生的《野草》既是散文,也是詩歌,但又不隻是散文、詩歌或散文詩,巨大的思想容量與委婉曲折的表達方式使之成為不可模仿的獨特文體。不隻中國如此,世界文學史也是如此。托爾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的雙線叙事最初不被歐洲文學界接受,但最終卻成為不可忽視的世界經典。馬爾克斯在《百年孤獨》中“現在過去将來時”的發明,博爾赫斯對小說叙事哥白尼式的革命,都是對既有藝術形式的一種超越,也是一種創新。

“創新”的前提之三,是要适應新的技術與媒介條件,适應新的文學生産、傳播、接受環境。在報紙雜志作為新興媒體崛起的時候,很多作家的作品都是因新媒體的需求而創作的。魯迅先生在《呐喊》自序中就說他的很多小說是被《新青年》編輯錢玄同催出來的,《阿Q正傳》最早也是連載在報紙上。在世界文學史上,狄更斯、巴爾紮克、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人的很多經典之作最初也都在報刊上連載,新的媒介也生成了他們作品的一些特點。在當下的文學環境中,網絡、移動網絡、電子化與數字化構成了一種新的媒介環境,也深刻影響着文學的生産、傳播與接受。我們這個時代的作家藝術家也應适應并充分運用新媒介的特點,并将之内化、融合于藝術創作之中,形成新的藝術探索與創新。目前網絡文學的發展方興未艾,已在多個類型上有所突破,但傳統文學如何适應新媒體,以及如何創造出超越網絡文學與傳統文學界限的新的“文學性”,仍需要網絡文學與傳統文學做出更大膽的嘗試與創新。

“創新是文藝的生命。”創新是方法,也是目的。沒有創新,文藝就沒有生機與活力,就隻有死水一潭,隻有創新才能讓人耳目一新、眼前一亮、腦洞大開。但是我們也不能為創新而創新,不能因創新而炫技,不能因創新而走向偏、怪、亂的窄路,我們要“守正創新”,創新是為了更好地表達,更好地凝聚我們的生活與情感,隻有不斷地創新,才能适應新的媒介環境,才能創造新的藝術形式,才能充分表達我們這個時代中國人的生命體驗與時代經驗。

(作者系《小說選刊》副主編)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