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焦慮的時代,如何安頓心靈?“慢煮光陰一盞茶”或許是一個選擇。近日讀過媒體人、作家蕭蕭的新書《慢煮光陰一盞茶》,書中19位茶人的切身故事和心路分享,讓我以窺見茶道奧秘,享受茶中所容納的山林野趣和人文精神。
中國人的茶道到底應該是什麼樣的?幾乎每個初學習茶的人都會問。“中國茶道之美,在天地間,在不同的山川風物與人文情意裡,在五千年的文脈中。心若安,人在哪裡,茶道便在哪裡。中國人的茶空間不是固定的。”這是《慢煮光陰一盞茶》書中茶人王迎新的答案。
王迎新認為,懷抱茶的人文精神,從中探尋生活的善與美,才是茶事的意義所在。是以,天地山水、瓦屋鬥室都是吃茶之地,清風竹影、流水落花都可以成就一席茶的美韻。
那麼,人文茶道的既成定式是什麼?有要領嗎?無數習茶之人總想進一步探其究竟。個人覺得,斷妄念,不妄語,讓自己活得豐富而甯靜,是可能接近茶道的一種方式。想要更多的答案?我想您從中華古詩詞中或會得到更多感悟:
豁達灑脫——蘇東坡的《望江南》:
“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将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
靜坐,靜心方能體會水好,茶好,情真——白居易的《山泉煎茶有懷》:
“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塵。無由持一碗,寄與愛茶人。”
茶味,禅意——從茶僧皎然的《九日與陸處士羽飲茶》中可見一斑:
“九日山僧院,東籬菊也黃。俗人多泛酒,誰解助茶香。”
親手煮茶的意趣要比單純品茶來得更細微些——陸遊的《自法雲歸》:
“歸來何事添幽緻,小竈燈前自煮茶。”
同樣是喝茶,在哪喝,和誰喝,感覺很不一樣。——李商隐的《即目》:
“小鼎煎茶面曲池,白須道士竹間棋。何人書破蒲葵扇,記著南塘移樹時。”
……
“身上無病,心上無事,春鳥便是笙歌。”——《小窗幽記》
願所有愛茶人通過飲茶、事茶,讓視覺、嗅覺、味覺得到愉悅的感受,進而達到心神合一的狀态。在如此匆忙的時代,更好地享受茶道中展現的慢時光。
作者 :廣州市輕工技師學院 李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