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阿爾瑪.辛德勒|被湮滅的星星&緻命女神

作者:女她NTHerstory

1 阿爾瑪.瑪麗亞.辛德勒 / Alma Maria Schindler

作曲家 / 傳記作家 1879年8月31日(奧地利維也納) — 1964年12月11日(美國紐約)

阿爾瑪.辛德勒|被湮滅的星星&緻命女神

《Licht in der Nacht/ 暗夜之光》

曲:Alma Mahler;

詞:Otto Julius Bierbaum

Ringsum dunkle Nacht幽夜凄深,

Hüllt in Schwarz mich ein以黑暗裹縛了我;

Zage flimmert gelb點點螢黃,

Ferneher ein Schein在遙遠處閃爍。

Ist als wie ein Trost如一種慰藉,

Eine Stimme still一個平靜的聲音,

Die dein Herz aufruft呼喚着那顆

Das verzagen will漸漸絕望的心。

Kleines, gelbes Licht渺小、幽黃的光,

Bist mir wie der Stern在我眼中卻如同星辰。

Überm Hause einst那曾經閃耀在

Jesuchrists des Herrn主耶稣家園之上的星辰。

Und da löscht es aus然後,它被擦掉了。Und die Nacht wird schwer然後,夜 将更為難熬。

Schlafe, Herz, du hörst睡吧,我的心,Keine Stimme mehr你再也聽不到了......

《暗夜之光》是作曲家阿爾瑪.瑪麗亞.辛德勒存世的 17 首作品之一。它細膩、悲傷,很容易被當為“她視角”的絕佳呈現,那個“維也納最美的她”,但卻和後世為她扣上的名号不大比對,“緻命女人”、“海妖”、“無情”、“現代藝術之母(諷刺意味的)”、“收(shui)割(bian)男神的女人”......以及更多的古典音樂圈版本的-“那個害死我們‘哥哥’的女人”。顯然,視角會影響評判。就像那些口誅筆伐者真的有據可依的指控中,有一條就是“她控制了對外公開的資訊,保留與自己相關的,借此操縱了外界對她與她生命中那些男人的認知,放大了自身的重要性”。但,如果她不這麼做,在她昔日伴侶的傳記中,或許連那句輕描淡寫的一句“他告訴阿爾瑪,從此之後,家裡隻有她是作曲家,而她的本職是當個乖順的伴侶”都不會出現......

2

阿爾瑪.辛德勒|被湮滅的星星&緻命女神
阿爾瑪不是值得吹捧的完人。她從藝術家父母(父親奧地利風景畫家Emil Jakob Schindler,母親德裔歌劇演員Anna Sofie von Bergen,繼父奧地利分離畫派聯合創始人Carl Moll)那裡學到了享樂主義;好面子,時而出言不遜;渴望憑借音樂創作C位出道:是個毫不遮掩的顔控:崇拜瓦格納,也和偶像一樣懷有反猶太思想,将雅利安血統是為高貴的象征。盡管後來接連與猶太才子墜入情網,在反猶文化大清洗中,保住了猶太裔亡夫的藝術創作,在納粹期間,利用各種門路帶着猶太裔的第三任丈夫輾轉逃往美國,死時還在名字後面冠上了兩任猶太裔丈夫的姓氏,馬勒 - 韋爾弗。除了對藝術忠貞,她對一切都多情又薄情。

我要打破女人在這個時代的困境,創作自己的歌劇。 阿爾瑪于少年時期的日記中

阿爾瑪人生的開局和很多 Women 撞了“梗”,才貌雙全,滿懷壯志,結果生不逢時(藝術學校不接收女生),隻得英年早婚。22 歲天真地為另一半退圈,結果對方是恃才犯渣,我慘我有理的41 歲巨嬰男藝術家(作曲家/指揮 古斯塔夫.馬勒)。曾經創作歌劇的夢想給身為“全職保姆”和“生育機器”的現實墊了腳,連觸碰黑白琴鍵都成了奢望。然後,她崩潰,在絕境裡另覓知己,而巨嬰歐巴呢,上演了追妻火葬場。隻不過,這位歐巴是真的真的追去了火葬場。原本以為要熬30+W字的國産言情,突然以《Chapter 1 - 你以為的男主領便當了》生硬轉了風,而随着他遠逝的,是阿爾瑪曾經與音樂的那份親密。

當我可以再度觸碰鋼琴,那些琴鍵和樂譜已經變得陌生。被禁止創作近 10年後的阿爾瑪

然後,阿爾瑪的故事從“被迫回娘家的喪偶單親媽媽”到《三十而已》再到《欲望都市》......一個個在未來将擁有完整百度頁面的“寶藏藝術男神/勸退系伴侶”成了她人生裡的友情客串。她勇敢去愛,不乖的就踹開。唯有過人的才氣才能讓這個被困在阿爾瑪麗蘇劇情裡的女人放下基于外表和種族的歧視。即便收獲了向往的愛情,她也不再甘願做個符合對方的“好女人”。她更願意将心力全部用于鼓勵和鞭策那些被她看好的男藝術家。她讓他們瘋魔,讓他們絕望,讓他們敢于冒險,讓他們發光,直到她和他們都無法承受。“為你而生,為你而死,阿爾瑪。”世界能阻止她創造藝術,卻不能阻止她創造藝術家。忘掉悲劇人設,把人生盡興活成爽劇!這大概是阿爾瑪的人生給我的感悟。如果你生活的世界更願意輕易給人扣上“緻命女人”,卻很少追問Why Women Kill,那,被它謾罵過或許才算是活得漂亮。

Why Women Kill??aka. 來看一眼她命裡那些寶藏“哥哥”

畫家-古斯塔夫.克裡姆特,分離畫派創始人。

對朋友 17 歲女兒下手的已婚“浪漫”大叔。

阿爾瑪.辛德勒|被湮滅的星星&緻命女神

Alma(左),古斯塔夫(右上)

透過和阿爾瑪繼父的關系和時年 17 歲的阿爾瑪相識。單獨帶阿爾瑪出遊,奪走這位有“戀父情結”的少女初吻,甚至想對她做出更越軌的舉動。幸好阿爾瑪不是個唯唯諾諾的小女生,直接回答對方,“沒有婚戒,就不要越界”。最後被阿爾瑪的母親和繼父趕走。

鋼琴家-亞曆山大.澤姆林斯基(勳伯格的老師)

“舔狗家教”

阿爾瑪.辛德勒|被湮滅的星星&緻命女神

年長阿爾瑪 13 歲的鋼琴家教,在授課中迷戀上了阿爾瑪的外貌,孜孜不倦地向她求愛。作為其貌不揚的猶太人被阿爾瑪拒絕,于是攻擊起了阿爾瑪過于豐富的社交生活,勸對方幹脆放棄音樂專心當社交紅人。最後用驚人的彈奏技巧征服了剛剛被父母破壞“初戀”的女孩。

作曲家/指揮家-古斯塔夫.馬勒 (第一任丈夫)(1901 年結婚-1911 年古斯塔夫去世)

我慘我有理,孤僻、自我中心的巨嬰、戀母

阿爾瑪.辛德勒|被湮滅的星星&緻命女神

年長阿爾瑪十九歲的維也納歌劇院的總指揮。在Berta Zuckerkandl夫人的沙龍上遇到阿爾瑪,被後者當面批評了指揮作品。當即被對方折服。在接下來的一個月内寄出近百封情書,其中有長達 20 頁的信件,直接展望起兩人的婚姻生活。其中就包括要求阿爾瑪放棄作曲事業,做他的傾聽者,他的伴侶,并提及自己會努力試着為對方對等付出。兩年之後,22歲的阿爾瑪在所有人的唱衰中嫁給了這個孤僻、憂郁、自我中心,還被傳一貧如洗,身患重病的猶太裔大叔。同年,誕下大女兒瑪麗亞,兩年後又生下二女兒安娜。

阿爾瑪.辛德勒|被湮滅的星星&緻命女神

Alma與兩個女兒Maria和Anna

她為善妒的丈夫離開社交圈,幫丈夫謄抄曲譜,料理生活,陪同巡演,還要在懷孕臨産的時候,繼續為丈夫端茶送水,即便因為在寂寞也禁止彈琴打擾丈夫寫作和思考,還要按照丈夫的作息習慣,陪同對方登山遠足。而在她被陣痛所折磨時,古斯塔夫會鎮定地在旁為她念哲學書。大女兒在 5 歲時因患上猩紅熱,經救治無效死亡,她在身心俱疲之時還要安撫丈夫被同行批評之痛,最終崩潰昏迷,入住療養院。古斯塔夫顯然不記得要試着為她做點什麼。精神已被掏空的她,在療養院認識了比小自己 4 歲的德國建築師沃爾特.格羅佩斯/Walter Gropius。在精神和肉體雙重出軌中,她似乎短暫尋回了對自己生命的掌控。古斯塔夫發覺妻子要離開她,但想不明白為什麼,畢竟他的《第八交響樂》就是獻給阿爾瑪的,這難道還不叫付出,于是,他去求助了弗洛伊德。大師追問了他們的成長史後确信,他們倆“戀父”遇到“戀母”,本該是天造地設的一對,(古斯塔夫因為異常悲慘的成長史,對自己堅強的母親産生了深深的依戀。在母親死後,在潛意識中希望找到一個人來填補母親的角色。事實上,他也那麼做了。他的母親叫瑪麗亞,是阿爾瑪的中間名,也是他死去長女的名字。)弗洛伊德勸他不要再抑制她創作,否則導緻後者的欲望發生轉移。于是古斯塔夫終于正視阿爾瑪的創作,聯系自己的發行商出版了阿爾瑪婚前創作的五首作品曲譜。而阿爾瑪在“心機弟弟”沃爾特的糾纏中,還是決定回到丈夫身邊。

1911 年,古斯塔夫因患上感染性心内膜炎痛苦死去。死前在自知無法完成的《第十交響曲》樂譜上寫下,“别了。為你而生,為你而死,阿爾瑪!”

畫家-奧斯卡.科柯西卡

嗜血小狼狗,病嬌

阿爾瑪.辛德勒|被湮滅的星星&緻命女神

1912 年,繼父将阿爾瑪介紹給這位貧窮的繪畫天才充當模特。這位号稱“維也納野獸”的青年卻在這位一身黑衣的寡婦用以排遣寂寞的琴聲裡瘋狂踱步,旋即宣稱自己迷上了對方悲傷面紗下的美貌和誘惑力。情書攻勢如雷暴襲來,阿爾瑪被這個和亡夫截然不同的熱情小狼狗征服。但她顯然不知道,對方的外号并非單純來自他的畫風,其實是個有着衆多恐怖癖好的病嬌。

阿爾瑪.辛德勒|被湮滅的星星&緻命女神

風的新娘

在兩人相識的三年裡,他以她為主角創作了450副畫作,包括他的名作《風的新娘》。在兩人無法共處的時候,會到阿爾瑪住處吼叫,確定對方沒有和别人在一起,還規定,“不論你在哪裡都要望向我在的方向。”他有謀殺幻想,嫉妒阿爾瑪的亡夫,渴望再殺他一次。在他眼裡沒有和平分手。為了擺脫兩人的關系,阿爾瑪選擇堕胎,選擇用激将法逼他參軍入伍。奧斯卡的回應卻是将染血的床單帶回家,宣稱那是自己永遠的“第一個孩子”,在後來的日子裡随身攜帶。在意識到自己被甩之後,定制了一個觸感柔軟的真人尺寸填充版阿爾瑪娃娃。并在日後的一次醉酒狂歡中,将這個娃娃斬首,抛“屍”路邊。不過這隻小狼狗的确直到晚年都将阿爾瑪視為自己的落跑新娘。

阿爾瑪.辛德勒|被湮滅的星星&緻命女神

(第二任丈夫)建築師、包豪斯學院創始者,沃爾特.格羅佩斯(1915 年結婚-1920 年離婚)

阿爾瑪.辛德勒|被湮滅的星星&緻命女神

曼侬,沃爾特和阿爾瑪

有着阿爾瑪最欣賞的雅利安長相,給人穩重可靠的感覺。雖然和她在經曆多年分隔後得以再續前緣,成婚并育有一女-曼侬,但卻擺脫不了濃重的備胎感。不像古斯塔夫那樣陰沉自閉,也不像奧斯卡.科柯西卡的熱情狂野,他隻是一種理性的冷。就像他後來開創的包豪斯風格,講求簡潔、實用。對音樂和其他娛樂形式都不感興趣,認為婚姻就是要雙方各司其職,而女人的職責就是相夫教子,柴米油鹽。他成了另一個禁止阿爾瑪追尋音樂夢的人。

我們有過愛情,但沒有婚姻。因為那段婚姻裡,我們的家裡沒有女人。你在,然後你走了。沃爾特.格羅佩斯

1920 年,兩人離婚,阿爾瑪争到了女兒曼侬的撫養權。但曼侬在19 歲時因病去世。

(第三任丈夫)詩人、作家-弗朗茨·韋爾弗(1929 年結婚-1945 年弗朗茲去世)

比阿爾瑪小 11 歲的猶太詩人。阿爾瑪不喜歡他的長相,但因為他對音樂的熱愛,以及他的文采和柔弱性格,給予他關懷和照顧。承包了他的生活起居,敦促他去追尋少年時就有的小說夢。于是,他先後創作了小說《穆薩·達的四十天》、《伯納黛特之歌/聖女之歌》、《未出世者的星座》,後來都在好萊塢被拍成電影。

1940 年,在阿爾瑪四處奔走了兩年之後,他們逃出納粹控制的奧地利,來到美國好萊塢,成為一對平凡的的老夫老妻。

阿爾瑪.辛德勒|被湮滅的星星&緻命女神

1945 年,弗朗茲死後,阿爾瑪獨居在美國紐約的較高價的電梯大廈裡,一直到 85 歲去世回到奧地利。她書寫傳記,記錄戰前的奧地利藝術圈,也記錄自己的故事,在她的叙說裡,終于,一個女人站在了舞台的中心​。很多人是以厭惡她,因為他們想看的依然隻有那些男人。在她70 大壽那天,70 位名流為她送上祝福,包括前夫格羅烏斯、前度情人科柯西卡,作家托馬斯曼、福伊希特萬格,作曲家/指揮家 斯特拉溫斯基、斯托科夫斯基、勳伯格、布裡頓,奧地利前總理庫爾特·許士尼格。就像勳伯格說的,她已經建構了自己的宇宙,在那裡,她就是朝聖者目光的中心。雖然阿爾瑪終其一生沒能創作出少年時心中那部歌劇,也沒能以作曲家的身份被認識和接受,但她已經将這一生活成了一部雅俗共賞、充滿大咖的戲劇 。

阿爾瑪.辛德勒|被湮滅的星星&緻命女神

​阿爾瑪,一個不許世界将她遺忘的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