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當媽媽開始加速衰老

當媽媽開始加速衰老

張浏浏和媽媽 受訪者供圖

作者|尹海月

編輯|陳卓

過去兩年多,張浏浏目睹了媽媽身體的坍塌:她先是上肢無力,不能擡重物,然後連頭繩都紮不上。她走路速度越來越像老年人,再後來,無法獨立起卧、行走,話也說不清了。

起初,家人們都以為她的身體乏力源于過度勞累,直到2020年4月,媽媽确診漸凍症。在此之前,張浏浏對這個病了解不多。媽媽确診後,他才知道,那意味着,未來3到5年内,媽媽的身體會一點點被“凍住”,直到“隻能眼睛眨一眨”,最後,因為呼吸衰竭而亡。那一年,媽媽張玉紅還不到50歲。

這個在南京林業大學讀大三的年輕人意識到,和媽媽的“每一次分離都可能成為永别”。

除了照顧媽媽,他開始“抓緊時間記錄和媽媽在一起的瞬間”,在媽媽坐在椅子上左右搖擺身體時,他推着輪椅帶媽媽出去曬太陽時,還有每一次和媽媽微信視訊時,他都把媽媽“笑得最好看的樣子”截圖儲存。

2021年年末,張浏浏把記錄媽媽的視訊和在學校的生活,剪成一條視訊。視訊裡的他戴着一副眼鏡,斯文,白皙的臉上總挂着笑容。視訊時長8分20秒,這個數字是媽媽的農曆生日。

視訊在B站播放量高達150多萬,5000多人留言。人們從這則視訊解讀出“勇氣、希望、樂觀、英雄主義”,并在螢幕下方,分享自己的故事。張浏浏幾乎給每一條評論點贊,還給一位網友留言,“生命寶貴,不能浪費”。

他自認已經“遭受了生活的捶打”,但依然覺得“21歲,是我的黃金時代”。

1

1月初,張浏浏放寒假,回到江蘇鹽城的家。白天,護工照顧媽媽,到了晚上6點後,他的時間屬于媽媽。先是喂媽媽吃飯,因為媽媽咀嚼功能弱化,吃一頓飯要三四十分鐘,他中途要熱三四次飯。吃完飯,媽媽嘴裡有碎屑,他用牙刷清理後,再幫她漱口。

飯後,他和爸爸抱着媽媽去上廁所、喂媽媽喝中藥,幫她清理口中的痰。之後,每十幾分鐘,他把媽媽拉起來,扶着她在屋裡走動。

晚上9點,是按摩的時間。通常需要按二三十分鐘,然後,他打開電熱毯,調好溫度,把媽媽抱上床,幫她調整好睡姿,都忙完,已經到晚上10點。

張浏浏在兩年内,看着媽媽一步步變成現在的樣子。2020年1月,他放寒假,媽媽來火車站接他,臉上挂着笑容,看起來和正常人沒什麼不同。

後來,他才意識到,那是媽媽第一次接上大學的他回家,也是最後一次。

征兆是從2019年夏天顯現的。張浏浏的小姨注意到,姐姐總說沒勁,炒菜時手擡不起來,切菜也很慢。

2020年初,張浏浏回家後,發現媽媽總是無力,手臂擡不起來,沒法紮辮子,有時候騎電動車,車一晃動,人就摔跤。起初,張玉紅以為是頸椎病,去鹽城一家三甲醫院看病,沒什麼問題。

2020年4月,見症狀沒有好轉,張浏浏陪媽媽去上海一家醫院看病,查出來是漸凍症。母子倆都不相信,又挂了一次“專家特需”,結果還是漸凍症。

剛開始,兩人都抱有希望,覺得隻要配合治療,能減緩發病速度。媽媽總對他說,“一切都會好的”。

但随着時間推移,媽媽開始不能做飯,洗衣服,說話也吐字不清。因為疫情,張浏浏半年多沒有去學校,一邊在家上網課,一邊陪伴媽媽。

那段時間,家裡沒有找護工,爸爸很少回家,他全天照顧媽媽,每天給媽媽熬兩次中藥,熬一次需要兩三個小時,每隔二三十分鐘檢視一次。2020年8月,張浏浏察覺到,媽媽走路像老年人,無法跨上電動車。

為了延緩身體的萎縮,張浏浏經常給媽媽按摩。媽媽生病前,自學會計,給銀行做賬。生病後,媽媽不能敲鍵盤,張浏浏不上網課時,就在媽媽指導下做表格。

張浏浏說,那段時間很辛苦。一年下來,他瘦了16斤,頭上冒出很多白頭發。

疾病不僅奪去了媽媽的健康,也剝奪了他社交、娛樂的時間。

朋友叫他出去玩,他常以照顧媽媽為由拒絕,隻出去過一兩次。他喜歡視訊創作,曾計劃大二從金融專業轉向廣電方向的專業,也因為媽媽生病而擱置。

媽媽幾乎成了他的全部,而在這之前,他是媽媽的全部。張浏浏說,這些年,媽媽幾乎沒有自己的生活,平時不是在學習,就是在家裡打掃衛生,不看電視劇、不刷抖音,也不買護膚品,家裡很少添置新衣服。

她唯一的愛好是看書,大多是教育類的。以前每年過生日,媽媽送給他的禮物都是書,還有新華書店的儲值卡。莫言獲得諾貝爾獎那一年,媽媽買了一本《蛙》送給他,但實際上,媽媽并不了解莫言,“她的愛有時候很笨拙”。

張浏浏很少和朋友談及媽媽的病情,認為傾訴“無法解決問題”。有時候在家煩悶,他晚上打一兩個小時遊戲“排解”,或者吹十幾分鐘口琴,陪媽媽練習走路時,放一會兒鋼琴曲。

他很少看到媽媽脆弱的一面。他去上學後,外婆照顧媽媽。有一次,家人吃飯,張玉紅吃着吃着掉淚了,說大家都好好的,她還要人照顧。

2020年10月,張浏浏去上學。當時,媽媽下樓需要兩隻手扶着扶手,一個個台階下,稍不注意就摔跤。她不會用筷子,但還能獨自上廁所,走路。

那時的張浏浏還未意識到,漸凍症摧毀媽媽身體的速度之快。3個月後,他回到家,發現媽媽已經不能獨立起卧、行走,說話也連成一片。

2

張浏浏形容當時看到媽媽的感受,“一下子有了緊迫感和失去感”。

他再次當起了媽媽的護工,“心态比以往更加積極”。扶媽媽走路時,他和媽媽面對面,讓她的雙手搭在自己的腰上,她向前走一步,他往後退一步,走1米需要1分鐘。

時間長了,他熟悉媽媽的行為語言:眼神一瞟,是想要喝水。坐着時搖頭,是想起來活動活動。

一天晚上,他扶着媽媽從客廳到房間,房裡沒有開燈,暗暗的。兩人坐在床邊休息,看到對面樓人家的客廳亮堂堂的,一家四口都在家裡,媽媽盯着對面看,說,“你看,女兒放假回來了。小的那個在地上到處跑。真好啊。”說完,又盯着窗戶外面看了很久,臉上透露出羨慕和向往。

當媽媽開始加速衰老

張浏浏扶着媽媽走路 顧欣怡/攝

這一幕,都被張浏浏看在了眼裡。他沒說話,也盯着對面看,越看越覺得難過,想到媽媽“善良美好”,卻患上重病,再也無法獲得這樣“簡單的幸福”,“窗戶兩側是兩個世界。”

那個冬天,他真正感受到了漸凍症的無情和殘酷,“媽媽一個月就變一個樣子,今天你發現她好像不能走了,再過一陣子你發現她必須卧床了,再過一陣子,你就發現她呼吸都困難了。”

影像是他留住媽媽的方式。早在媽媽确診時,他就開始記錄,第一個視訊是媽媽叫他起床,看到媽媽搖擺着胳膊,活動身體,他覺得很可愛,拍了下來。他也拍媽媽在窗戶邊曬太陽、吃燒餅、鍛煉,都是一些“快樂和有意義的時刻”。

記錄媽媽之外,他覺得媽媽“一天到晚很無奈地被局限在屋裡”,“想給她一些不一樣的感受。”他的方式看起來天真又真摯,當着媽媽的面洗衣服、拆快遞、裝台燈,買不同顔色的衣服給媽媽穿,買電影海報展示給媽媽看,坐在院子裡彈吉他給她聽。

在所有和媽媽做的事情裡,他覺得最浪漫的一次,是把媽媽抱到窗戶邊的椅子上,陪她看窗外的藍天和白雲。

想到沒有和媽媽外出旅遊過,他覺得遺憾,在微網誌寫下,“想把世界帶到你面前”。每去一個地方考試,他都和媽媽分享見了哪些朋友,他們過着怎樣的生活。

回學校後,他考雅思、六級、計算機二級。每次考試,他把考點定在其他城市,“體驗不同城市的風土人情”,他去了武漢、長沙、重慶、蘇州,最長的一次旅途,坐了25小時的綠皮火車。

他一直牽挂着媽媽。在學校時,早飯吃了什麼,花了多少錢,去圖書館看了什麼書,“不管大事小事都和她分享。”他每晚跟媽媽視訊,聊聊今天做了哪些事情,并儲存和媽媽聊天的畫面。

他每月回家一次,給媽媽送長壽花、握力球、襪子等各種各樣的小禮物。他仍然注意到媽媽生命的流逝,最明顯的是走路,“步伐邁得越來越小,腳擡得越來越低。”

因為張玉紅的狀況越來越差,2021年5月,家裡請了護工,白天照顧她。到了晚上,家人們照料張玉紅。

2021年10月,張浏浏回家給媽媽過生日,買了一個生日蛋糕,上面寫着“全世界最好的媽媽”,那時,媽媽連蠟燭都吹不動了。月末,他在學校圖書館學習,給媽媽發擁抱的表情,媽媽回複給他一個擁抱。一個星期後,他才知道,那是媽媽用一隻手的關節敲出來的,是她自己能發出的最後一條資訊。

後來,媽媽去醫院治療,張浏浏總擔心媽媽不會走路,小心翼翼問,你今天站起來沒?

今年寒假回家,他發現媽媽還可以走路,“心裡很開心”。此時的媽媽走1米的時間超過2分鐘,但張浏浏覺得,隻要媽媽能走,就意味着“還沒有喪失行動能力”。

3

2021年年末,在朋友的鼓勵下,張浏浏決定創作一條視訊,紀念21歲。他想過視訊裡不出現媽媽,但後來覺得,“這才是我真實且完整的21歲。”

視訊裡的媽媽總是笑。他說,媽媽生病後,他每天隻做一件事,“讓她開開心心度過每一天。”他把考證、旅遊、和媽媽相處的點滴時刻都剪到視訊裡,配上歡快的音樂。

剪完後,他沒發給媽媽看,“怕媽媽看到後傷心,自己在學校,沒辦法安慰她。”幾天後,視訊上了熱搜,親戚們看到後轉給媽媽,媽媽才看到。

他給媽媽看有關他的新聞報道,跟媽媽說,“報道是對你的認可,都知道你對兒子的教育很好,你是個好媽媽。”聽到這話,媽媽哭了。有的報道裡寫着“遲早一天不能行動”的字眼,他給媽媽看時,迅速滑過。

視訊釋出後,很多人跟他分享自己的經曆,說被他的生活态度打動,“一起加油”的彈幕占據了螢幕。

媽媽生病後,家裡積蓄漸漸被掏光,要靠親戚幫襯,有網友私信張浏浏,想給他捐款,張浏浏婉拒,“不能随便接受别人的東西。”他還謝絕了一家公司主動遞來的offer,準備考研,并為此去電視台實習,導演話劇,讀學術類書籍。

突如其來的社會善意讓他“誠惶誠恐”,但更多的是感動,他激動地跟朋友說,“我一定要改變社會,為中國的文化事業獻身”。

他想拍一部科普漸凍症的片子,“讓更多人了解漸凍症患者這個群體。”更長久的一個夢想是,拍一部電影,把媽媽的故事講給更多人聽。

很多人問他,是什麼支撐他走過這兩年。他總說,是媽媽的愛。以前,他在鹽城讀一所私立高中,媽媽專門去陪讀。那段時間,媽媽沒有工作,白天在學校做清潔工,晚上自學會計,後來才開始給銀行做賬。

每天晚上,他放學回家,桌上都擺好飯菜。有一次,媽媽的右手出現腱鞘囊腫,還要操持家務,張浏浏很心疼,但媽媽堅持用左手給他做晚飯。

媽媽從來沒有讓他感覺到壓力。讀高中時,他有段時間無法适應學校生活,回到家,情緒低落。媽媽用寫小紙條的方式和他交流。

“親愛的兒子,媽媽昨晚又犯啰嗦病了,媽媽一忙就記不得控制了,真對不起。我今後要改正,争取不啰嗦,好嗎?”“爸爸媽媽都很愛你,不要懷疑自己的能力,要有信心。”“你有什麼不開心的事,随時可以跟媽媽說,媽媽願意聽。”

即使生病,媽媽帶給他的,也是“正面的回報”,誇他飯做得好吃,捶腿捶得好。他記得,有一次午睡,隐約聽到媽媽屋裡傳來“哼哼哈哈”的聲音,他以為媽媽在哭,悄悄走到門口看,一推開門,媽媽沖他笑。

他一直在和時間賽跑,讓媽媽在身體完全被凍住之前,感受更多的快樂。視訊釋出後,一位攝影部落客說,想給他的媽媽拍一套寫真。他立即聯系那位部落客,商量着,通過搭配媽媽的衣服,給她拍20歲到70歲的樣子,讓她提前體驗人生的每個階段,“至少60歲,她肯定過不到了”。

他還在給媽媽制造驚喜。1月23日晚上,他聽到鄰居放煙花,也去超市買了一束煙花,在對着媽媽窗外的樓梯台階上點燃,煙花蹿出的火苗濺到屋裡,外婆和媽媽都笑出了聲。他把媽媽房間裡的燈換成“顔色更暖更亮的”,“讓媽媽在房間裡心情好。”

他們在抓緊時間表達對彼此的愛。2021年寒假開學前兩天,張浏浏喂媽媽吃中藥,媽媽喝了兩口藥,說要寫信給他,讓他用手機記下來。

母子倆用了二三十分鐘才完成那封口述信,起初隻有16條,後來他每次回家,媽媽都讓他念一遍,又增加到19條。信裡是一個母親能想到的所有内容,從“不能熬夜、賭博、喝酒”的叮囑到“做人要誠實、守信,人品第一”的告誡,她還囑咐兒子,将來成家後,“要把教育放首位,把小孩培養成功了比有錢好”。

第一條是,“媽媽很愛你”。在此之前,愛不是他們生活中常見的詞彙,但媽媽生病後,坐着沒事,就對他說“我愛你”。後來,他們總是說“我愛你”,在吃飯時,睡覺前,聊天時。他記錄的很多條視訊都以“我愛你”結尾。

張浏浏明白,媽媽說這幾個字,是害怕“有一天說不出來了”。他笑着跟媽媽說,“我也愛你呀。”

- END -

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出品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