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聯合新聞網1月25日發表題為《入印太經濟架構能脫鈎陸?》的文章,作者系台灣李國鼎科技發展基金會董事長王伯元,文章稱,對于美國提出的“印太經濟架構”,台灣需審慎評估,謹慎應對。全文摘編如下:
過去一年美國為了抗衡中國大陸積極地推動“印太戰略”,已在政治、外交及軍事等各方面有所掌握及布局,近期更提出将啟動“印太經濟架構”,補足經貿的這一塊拼圖。綜合最近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以及白宮印太事務協調員坎貝爾的說法,這個經濟架構是美國針對供應鍊韌性、數字經濟、科技标準、出口管制、清潔能源等幾個領域,與印太夥伴尋求共同合作目标。
台灣地區一直在尋求加入區域經濟組織,特别是《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系協定》(RCEP)及《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系協定》(CPTPP)。因為中國大陸與東盟各國是台灣排名前茅的出口地區,如果被排除在門外,台灣地區經濟将遭到很大的沖擊。
然而RCEP由中國大陸主導,以目前兩岸的緊張關系,要想加入并不容易,對比之下由日本主導的CPTPP較有可能。但是2020年,中國大陸積極表态要加入CPTPP,日本等國也表歡迎;而美國提出“印太經濟架構”,表明重返CPTPP不再是其選項。
很多人認為或許台灣可以争取加入“印太經濟架構”來參與區域經濟組織。然而這個架構的性質和傳統的區域經濟合作大不相同,它強調的不是開放、多邊、平等互惠的自由貿易,而是由美國來整合及主導。除了要使半導體供應鍊透明化以解決晶片鍊斷裂所造成的全球危機,同時也制定數字資訊安全性的“管理”及“标準”。其最大的目的在于制衡中國大陸過去通過“一帶一路”在印太地區所建立的影響力,同時壓制中國大陸在電子資訊及人工智能領域的發展。整體而言是從“美國優先”的角度出發,企圖透過強化區域整合來樹立美國的上司地位,和台灣希望經濟不要被邊緣化的目的,并沒有直接關系。
然而以“美中台”三方暗潮洶湧的态勢以及台灣在半導體供應鍊上的重要地位,台灣很有可能會被邀請加入這個經濟協定。然而一旦被納入這個對抗屬性濃厚、擺明和大陸對立的機制,是否代表在經濟上台灣就要和大陸做切割?但是兩岸之間的貿易環環相扣,台灣出口大陸的貨物占比已高達四成以上,且有大幅的順差,如果要硬脫鈎,對台灣經濟而言将會是個大傷害。
目前這個經濟架構的實質内容尚未公布,也不知東南亞國家要如何響應。但台灣需要密切注意,審慎評估,謹慎應對。不要因為可以進入美國全球經濟版圖而自喜,也不要認為可以借此抗衡大陸而自得,否則台灣要面對的可能會是被政治逼迫的經濟困境。如何處之,值得台當局深思。
來源:參考消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