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譚志宏,号赤龍雲天,靜悟軒主人,吉林大安人。畢業于中山大學社會學系,研習書畫三十餘年,曾就讀廣州市書畫專修學院山水畫高研班5年,作品有時代氣息和正大氣象。多次參加國内外書畫展覽并獲獎,是中國海關首屆金鑰匙藝術獎獲得者,作品曾被海關總署作為關禮贈送國際海關友人。
《源遠流長圖》
筆精墨妙畫外功,踏訪千山寫峥嵘。
奇峰收入五腹内,下筆方能得從容。
這是我學中國畫的一點感悟,人生苦短,每個人都有兩條路。腳下一條,感受山川大海;心裡一條,懂得和感受美和愛。既然來去匆匆,最終一切都會失去,何不大膽一些,愛一個人,攀一座山,追一個夢。其實人生的幸福在于擁有發現美和感受愛的能力。學習書法繪畫就是個不錯的選擇。選擇一種真正的愛好持之以恒,靜待量變到品質的飛躍。内心是何等的快樂和充盈。
學習書法,“不入古人皆下品”是有哲理的。幾千年來燦若星河的書法史可謂群星璀璨,但能傳世就那麼幾位大師,萬裡挑一,幾乎窮盡了書法藝術之妙。現代人想超越巅峰幾無可能,1300年的科舉時代都難,何況網絡時代當下呢!是以要老老實實的臨寫碑帖,打好基礎,可以選擇喜歡的一種深入進去,再提旁及别家。李可染說:“要用最大的功力打進去,再用最大的功力打出來”。知識若不能轉化為智慧,便是愚腐,要善于學習,感悟很是重要。臨帖即是“寫生”,吃透了方能創造。切記不會走就跑,落入江湖體,毫無古人意。當然能形成個人面目是最好的。但要達到曆代大家,如古代的王羲之、顔真卿、蘇轼、黃庭堅,近現代的吳昌碩、于右任、沙孟海、林散之等大家的高度是難上加難的。那些都是天縱之才。不敢奢望,能做到登堂入室,就已不錯了。一般人來講找到書寫的快樂就很好了。書法可法,近乎道而非匠,這難道不是攀登者的快樂嗎?要知難而進,前人說“勤學如春天之苗,不見其長日有所增,辍學如磨刀之石不見其損,日有所虧”就是這個道理。
雖然難度很大,自感永遠在路上。學無止境,藝無止境,要活到老學到老。學到老也學不了。虔誠追求,永遠在路上的心态去發現和用心感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若樂之者”。這就是學術的真谛吧。
而學習繪畫,無論何種,中國畫、西洋畫、水彩畫、彩鉛畫、版畫、漆畫等等。而中國畫又叫水墨畫,又分工筆畫、寫意畫,又有人文畫、體院畫、山水、人物、花鳥等細分。但無論哪種都應既師傳統又師造化,師傳統即向曆代大師學習臨摹,師造化即向大自然的真山、真水、真花、真鳥觀察學習。又是一個藝無止境的逐夢過程。能夠樂在其中并找到真愛,當然也要融彙中西、融會貫通。最關鍵是要以中華文化為根,以書法為骨,以詩文為魂,做到畫中有詩。經人類文明血脈滋養的繪畫才能成為能品、精品、逸品乃至神品,須堅守和發揚光大。同時筆墨當随時代,展現國家情懷、大國複興、中華崛起的時代特色,進而傳達實作中國夢昂揚向上的時代正能量。好的書畫作品應是作者人格的展現。首先能夠感染、陶冶自己,才能鼓舞、振奮他人。使觀者愉悅,受到美的熏陶,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期盼,也是一種社會價值吧。
最後,書畫創作者應有一顆純淨的心,一心為藝,不在乎入什麼會、任什麼職、參什麼展、獲什麼獎,陶冶不淘金,才能玩出高雅情懷、快樂和健康。使我們在這個物欲橫流大變革的時代,澄懷甯靜,安定從容。
願我們都有一個擁有趣的靈魂!去發現創造美,感受愛。
筆實墨沉入古人,既求形似亦求魂。
寫到神形缥缈處,寵辱皆忘似通神。
《風正一帆懸》
《齊奮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