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父親的功能

孩子三歲以後,父親無論如何都會成為孩子生命中不可忽視的重要角色。那麼,在孩子成長的漫長過程中,父親有什麼具體的功能呢?這是一個非常實際和高度可操作的問題。

根據中國人的傳統習慣,父親的功能包括喂食、祝福、管教、講道、勝利等5個組成部分。也就是說,父親要做:

一是掙錢養家糊口,有時間陪妻子、孩子(贍養功能);

第二,保護妻子和孩子免受自然和人為災害(祝福功能);

第三,建立家庭規則,以維持家庭内部的結構和秩序(規則和教育訓練功能);

第四,向孩子傳遞生命,生命的意義和價值(傳教功能);

第五,以身作則,做一個有權勢的人,至少比他的母親好,也就是說,如果父親是一個非常男人的人(勝利功能)。

事實上,強調父親的功能并不是中國儒家文化的特征,也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普遍關注的話題。例如,美國衛生部組織專家編寫了一本名為"父親對兒童健康發展的重要性"的手冊,該手冊顯示了對父親家庭功能的重視。

該手冊定義了現代美國家庭中父親的七種職能:(1)培養與孩子母親的積極關系;

比較以上兩個定義,我們可以看到,在美國人中,父親的勝利功能基本被去掉了,傳教的功能被削弱了。這是因為在強調男女合作的社會語境中,父親"強不強"似乎并不重要,勝利功能的重要性相對降低,個性化成為孩子教育的主流。

同時,當今社會呈現出多元價值觀的傾向,個人吸收外部資訊的管道也極其多樣化,父親其實很難将自己公認的價值觀完全傳遞給孩子。是以,"說話和教導"的分量已經降低,作為補救措施,"身體教"的作用增加了,父親已經成為孩子身份的典範,這可能會以某種新的方式影響孩子的成長。同時,現代社會強調父親在引導孩子參與家庭外社會互動方面的作用。

然而,父親的勝利功能對孩子的智力發展具有心理價值。

孩子,尤其是兒子,總是期望"我的父親比你的父親好",并期望他們的父親在力量和權威上優于他們的母親。作為英國電影《人生駕駛課》中的兒子,聽到父母離婚的消息,他很生氣:"爸爸,你作為男人,怎麼能讓她甩掉你,而不是你?"......"要知道,在一個父親缺乏勝利功能的家庭裡,他的兒子在面對競争和挫折時會感到膽怯和羞辱。

在家庭教育中,要有效發揮父親的作用,必須正确認識和掌握一些基本原則。以下是父母要遵循的四個基本原則。

應當指出,這些與父親的職能有關的原則适用于子女未成年的所有家庭,并不取決于丈夫在妻子眼中是否"合格"或"不合格"為子女的父親。

原則1:父親的婚姻功能是最重要的功能,其餘功能必須以正常的婚姻關系為前提。

父親的婚姻功能可以簡單地描述為父親讓孩子覺得自己配得上母親之愛的能力。這有點曲折,但它講述了父親婚姻(情感)功能的本質。同時,還制定了一條規則:婚姻大于親子關系。這是兒童教育的基本命題。

如果父母或吵鬧,或互相蔑視,父親無法赢得母親的尊重,無法解決婚姻沖突,孩子容易出現"挫折、退縮"等隐含的不良行為,或作為"攻擊、破壞"等外在不良行為。

進一步的研究發現,夫妻結婚時,如果平等,不互相屈服,孩子三歲以後就會被置于極度不安全的體驗中,表現出更高的攻擊性和破壞力。在發生婚姻沖突的情況下,如果父親或母親總是通過容忍妥協來解決沖突,孩子在三歲之後就會表現出沮喪和退縮。

由此可見,無論是嘈雜,還是整體,都會對孩子人格的形成産生負面影響。

沖突的婚姻讓父母變得不理智,他們會不自覺地把孩子的事借給對方,或者以孩子為對象,互相争吵,讓孩子投下心理陰影。不僅如此,由于父母堅持用詞、針鋒相對,家庭教育缺乏"一緻性",孩子往往感到不知所措,也感到有機,行為逐漸陷入混亂。

如果夫妻雙方都忽視了婚姻關系的改善,而隻是簡單地操作親子關系,煞費苦心地改善親子互動,往往超過一半的努力,與預期背道而馳。和睦相處、彼此相愛的父母,會成為孩子身份或依戀的對象。

原則2:要扮演父親的角色,必須認識到父親和母親行為的差異,以及勞動分工,并認識到父母之間的"角色差異化"。

要認識到差異,沒有必要将父親的行為統一到母親的标準。父母在撫養孩子時反應不一緻,這是一個基本事實,也是家庭制度的正常現象。

例如,母親是安排家務,喂養孩子和帶他們去醫院的上司者,往往因為孩子生病而容易焦慮。而父親往往不夠活躍,甚至連一個"笨頭"都在等着妻子說路。這是常态。然而,許多妻子忽視了這一差異,要求丈夫按照自己的想法與孩子相處,導緻沖突加劇,感情受到影響。

承認差異并不妨礙家庭教育的一緻性。比如和孩子一起玩遊戲是父親的強項,近三歲以上的孩子中有近三分之二的人有意識地選擇和父親一起玩。不過,父親在遊戲中的優勢是"彈跳"和"提升"等體力遊戲。在一個例子中,一個父親抱起他的孩子,在空中高舉他的頭,或者把孩子扔到空中,然後突然抓住孩子,當孩子笑的時候大笑。

母親的優勢是演講遊戲,長距離遊戲(即長距離搖晃或滾動玩具以刺激孩子)和智力遊戲。講故事,耐心地教孩子用一樣東西,是母親的長處。然而,相比之下,父親的身體遊戲是對母親演講遊戲的有益補充。

影響父母之間"角色分化"的自然過程有兩個因素:父親性格和家庭責任的成熟度,以及母親的控制和焦慮程度。

與父親不同,母親本身往往對孩子的問題感到焦慮,如果妻子碰巧遇到一個缺乏責任感的丈夫,這種焦慮就會被放大,而對女性控制的自然欲望會使父母角色的自然差異成為婚姻沖突的原因。

原則3:父親是處方者,母親是規範的捍衛者,管教的主角是父親,情感上的安慰主要由母親承擔。

孩子應該因為犯錯而受到懲罰嗎?誰會成為這個惡棍?這是一個操作性的事情。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三歲以下的兒童不需要受到懲罰,因為現階段對兒童沒有對錯的概念。至于三年後,這取決于會發生什麼。如何實施懲罰性教育,了解相關考量,請聽我的線上公開課——《懲罰教育的藝術》。

大多數時候,三歲以後的孩子開始對父親感到敬畏。這種現象很普遍,因為在孩子的成長方面需要父親的權威。是以,樹立父親的威望,或者保持低調,給父親一個受人尊敬的地位,是家庭教育的客觀要求,而不是強調父母之間的差別。

"外在的男女"是父母一般的分工模式,引導孩子從家庭到外界是父親的責任,是以,父親必須讓孩子在童年生活中,遵循基本的行為準則,才能保證成年後能夠成功接受社會規則。母親更有可能教孩子照顧自己,學習基本的生活技能,如飲食和穿衣。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父親的基本特征是體力,決策的中心,而母親是家務的上司者,解決沖突,是家庭成員的情感中心,"嚴格父親和母親"是主流的家庭模式。

如果父親不履行"規範制定者"的義務,母親必然會填補空虛的角色,進而變得沒有同情心,母親的身體特征減弱,缺乏情感照顧功能等,這首先是父親的失職,而不是母親的工作。

一個明智的妻子通過以父親的名義為孩子釋出規範來捍衛丈夫的"角色聲望",而不是将父親置于受監管的角色中。

例如,如果一個孩子想買一些重要的東西,母親雖然不需要通知或詢問丈夫,但會告訴孩子"等到我請爸爸說出來",進而營造出"定位,演技"的父親形象。

在三歲以後孩子的教育中,理想的情況是父親制定規範,母親督促和執行規範,努力維護父親的權威,而不是破壞父親的形象。

不幸的是,在一些有婚姻缺陷的家庭中,母親往往不捍衛父親的權威,而是貶低父親的形象。例如,一位母親,面對兒子的惡作劇行為,責罵她的孩子:"看,你又在給我制造麻煩了!這就像你精神錯亂的爸爸!"

學過心理學的母親可能更可怕,丈夫的"無法安慰"會變得"長而小"。一位母親告訴我,她有兩個兒子。我問她大兒子是誰,她說是"小丈夫"。我默默地聽了很久,無法回應。

如果父親不采取行動,從長遠來看,父親在兒子心中的形象必然會崩潰。結果是,孩子要麼為犯了與父親類似的錯誤而感到羞恥,要麼變成了一個無視男性權威、組織規則和社會規範的傲慢者。

原則4:父親的缺席和功能性的缺席是孩子盡可能避免或補救的重要"結構性"心理創傷。

這裡的"父親不在家"一詞通常是指父親的死亡,母親的離婚,或父親長期離家出走的責任,以及因工作原因無法與孩子在一起。

父親的"功能缺失"意味着,雖然父親确實在場,但由于父親對家庭事務漠不關心,或者他缺乏發言權,或者因為他被母親或其他家庭成員(如祖父母)"邊緣化",他無法履行父親作為父親的責任和職能。

心理學家發現,父親在"在"和"不"的情況下缺席或功能缺失都會對三歲以後的孩子産生重大影響,無論他們是學齡前,國小還是青春期。

父親的存在與孩子的學業狀況密切相關。大多數學齡前和國小兒童來自父親五歲時不在家的家庭。大多數學業優秀的孩子來自父親經常在家的家庭,并且總是由他們的孩子照顧。

另一項統計研究證明,"母子"或"母女"單親家庭中厭倦上學的兒童比例通常是正常家庭的兩倍。

不僅如此,父親的存在還會影響孩子的能力、認知和意志力。經常和孩子在一起的父親可以為他們提供成功行動的模式,讓他們有機會觀察和模仿父親,進而大大提高他們應對生活的能力和解決問題的信心,并創造堅持不懈,果斷和成就的動力。

父親的缺席也明顯影響了孩子在同伴接觸中的态度,與群體脫節,"群體性"明顯低于正常家庭的孩子。他們害羞,膽怯,不願意與同齡人玩冒險遊戲。然而,這類孩子在幼稚園或學校的違規行為都高于平均水準,時不時會出現不快樂、悲傷、抑郁、神經質、自殘等表現。

許多父親客觀上因為工作原因而離家出走,如海員、軍人、地質和石油勞工、建築勞工、異地工作的職業經理人等。這樣的家庭如何才能有效減少父親不在身邊對孩子的心理影響?在這裡,我給出兩個補救建議:

第一個建議是改善父子之間的遠端通信。這包括例行電話,網際網路聯系以及改善與妻子和孩子的溝通,這可以有效地減少缺勤的負面影響。在孩子的心裡,能否感受到父親的存在,首先,是一種主觀體驗,其次才是事實。

第二個建議是通過參考"父親的名字"來教育孩子。這裡的"引用"一詞意味着,即使父親不存在,母親仍然可以在與孩子的日常溝通中将"父親"的概念引入母子溝通的語境中,進而暗示父愛的存在。例如,母親說:"寶貝,讓我們來看看爸爸發來的照片......好不好不好?下周爸爸會從上海回來,寶寶最想對爸爸說些什麼?"。

孩子犯了一個錯誤,母親可以借用父親的名字來批評孩子的教育:"兒子!爸爸說了什麼?你能在未經别人同意的情況下拿走别人的東西嗎?......"類似的引用可以大大增強"父親在場"的感覺和體驗。

(西黑風)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