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 迪
一
1983年10月号《論詩歌與散文》的最後一篇文章寫于當年5月15日,"牡丹館'丹'一詞(帶有'狗'字)在英語中的用法"。
《牡丹亭》卷十六折中有這樣一句話:
然後(隻)除了八針破碎的柔軟感覺。怕九丹丹不要(得到)腌制的證據。

《論詩與散文》,1983年10月,上海古代出版社
翟平波解釋說,"針"和"丹"這兩句話,都是前一個詞是名詞,下一個詞是動詞,如"春風人、夏雨人"的用法。英語中也有名詞可以翻譯成動詞,比如狗就是"狗",當用作動詞時,它是意思的終點。翟先生舉了一個例子:
......當他狗狗亞倫·科恩的腳步。
翻譯過來就是:"就像他追随A.C的腳步。(上海古出版社,800頁)
這裡有一個腳注:"參見斧頭的攝政公園謀殺案(Orczy:攝政王的公園謀殺案,1932年)。
Orczy是Baroness Orczy(1865-1947),現在被翻譯為Baroness Orshiz,匈牙利 - 英國作家,在她寫的攝政公園謀殺案系列偵探中,名為"角落裡的老人"。這部劇集講述了一個神秘的老人坐在咖啡館的角落裡,玩弄着一根繩子,分析案件,最後根據報紙上的犯罪新聞和審判的報道來解決它的故事。《角落裡的老人》有多本中文譯本,筆者正在閱讀山東文藝出版社2015年12月出版的吳偉君,唐偉譯本《攝政公園謀殺案》收錄其中。翟先生引用的這句話,在中文譯本中沒有出現,可能是190頁的短語:"現在試着跟着阿什利,就好像他在跟着伊隆·科恩一樣......"
《角落裡的老人》,山東文學出版社,2015年12月
二
在他的書中,"魏先生說,翟先生讀過許多英文原著,"尤其是偵探故事,尤其是《福爾摩斯探案集》、《亞辛·洛賓》和《布朗神父》的故事,但他不喜歡現代女作家阿加莎·克裡斯蒂的作品(《團結出版社》,2006年6月,第111頁)。魏的母親,于平波的大女兒,也是偵探小說的粉絲,"在她的書架上,最被放在最上面的是原著偵探小說,尤其是像英國作家阿加莎·克裡斯蒂(Agatha Christie)一樣,也會推薦自己認為不錯的作品。對爺爺、父女都會有讨論,講道理,不講道理,津津樂道"(魏偉:《老月亮:翟平波身邊的人與事》,華僑出版社,2012年1月版,50頁)。
翟平波和女兒探索偵探小說沒有留下記錄,他和兒子餘潤敏的通信也将交流閱讀偵探故事的經驗,1982年1月11日,在給餘潤敏的一封信中說:
那本小說我覺得很細緻,寫女校人物,氣氛很好,乍一看顯得淩亂,但抗拒精緻。也就是說,第一段在案情上并非無關緊要。最後一章伊述佳,比起我讀過的國探小說三部,就算不錯了。偵探不是很擅長。另一本書《像是能記住》的對話瑣碎而冗長,偵探們隻聽人說什麼,但案件本身(一男兩女的關系)極其細膩,不能,居然還能寫出另一部小說。你讀了它,并知道了你。(《翟平波全集》,華山文學出版社,第一版,1997年11月,第74卷)
這封信提到了《大象的記憶》,應該是阿加莎·克裡斯蒂的《大象可以記住》,翻譯成《懸崖之謎》或《舊罪的影子》,以及《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辛科卡譯本,題為《大象的見證》(第一版,2009年7月)。這是克裡斯蒂1972年出版的"波羅偵探系列"的一部分。這是關于保羅的小說家朋友奧利弗夫人有一個教女要結婚,她未婚夫的母親找到奧利弗夫人,以找出女孩父母的真相,他們都在二十年前康沃爾懸崖邊的一次槍擊事件中喪生。奧利弗太太找到了波羅,請他幫忙解開舊案子的謎團。克裡斯蒂的幾部小說都是老式的,即所謂的"舊罪的陰影",最著名的是"啤酒謀殺案"(Five Little Pigs,1942)。而調查過程中,隻能逐一找到當年的内幕人士的探究,确,正如翟平波所說,"對話瑣碎而漫長,偵探隻聽人說什麼",最後全面人陳述,找出裂縫,解開謎團。書名來自書中一位受訪者的話:"有句老話說好,大象不會忘記。小說結尾,奧利弗太太喃喃地說:"大象會記得,但我們是人,好人會忘記塵土。(即220頁)
《大象的見證》,人民文學出版社第一版,2009年7月
由此可見,信中寫着"Biguo偵探",指的是佳士得的比利時偵探大力神波羅。在Polotian案中,女子學校的案例可能是《鴿子中的貓》(1959;《石小傑與陸乃生》中文譯本,人民文學出版社,第一版,2006年11月),一所女子學校,發生了三起謀殺案和一起綁架案,涉及國際事務——小說以中東小國拉馬特的一場革命開始,其中"第一段并非無關緊要"。
鴿子裡的貓。2006年11月人民文學出版社第一版
從這封信來看,讀阿加莎·克裡斯蒂很有趣。魏先生的"不太喜歡",可以比作撒瑟·福爾摩斯、阿森羅恩和布朗神父。
兩個月後,在給于潤敏的一封信中,他又提到了一句:"最後的案子小說,偵探失敗。"(75頁)主要是指英國作家E.C. Bentley(E.C. Bentley,1975-1956)第一偵探小說Trent's Last Case,翻譯自Trent's Last Case(由Wu Yufen翻譯,翻譯成Lin Press,2006年2月),并翻譯成"The Last Case"(由Wang Beauty翻譯,Mass Press第一版,2014年4月)。最初出版于1913年,是一部不合群的偵探小說,作者在其中"探讨了是否存在'邏輯上合理但不是真相'的可能性("簡洪志的私人住宅謀殺案",台灣來源出版公司,2001年,第22頁),也就是說,偵探的推理是完全合乎邏輯的,但發現的東西不是真的。在書中,這起謀殺案被解決了三次,每次都有新的證據推翻之前的結論。翟先生的評價是:"偵探失敗。"
到1983年6月24日,翟平波在給于潤敏的信中也說:"還是沒有興趣寫作,讀英文偵探小說是為了好玩,好書。(86頁)其實,一個多月前,他剛剛寫過《牡丹亭》《丹》一詞用法",大概也讀過奧希茲男爵夫人的偵探小說,看到英文《狗》的用法,是以想想牡丹亭在《丹》中的類似用法,隻有筆的崛起。
《最後的案例》,大衆出版社第一版,2014年4月
三
翟平波讀了福爾摩斯,最早讀的可能是商業印刷廠出版的《華生包發現案》,翟平波有這本書,1986年1月13日給于潤民的信中說:"要是1903年《華生寶發現》給他(孫玉長石),文字淺薄,讀小說也相當有用,難以了解的可以問我。根據張志先生提供的資料,沒有譯者署名的華生案,是商務印書館從1903年在光緒出版的《福爾摩斯回憶錄》中翻譯的六部分,作為一種"口語系列"。
沃森案,1903年版商務印書館
1922年,他帶着很多書回國回國,"有莎士比亞戲劇故事和福爾摩斯案例集等",分為徐寶軒、徐寶軒兩個内兄弟(徐寶軒《重圓蠟燭歌》,引自《老月色:缗平波身邊的人與事》,第221頁)。
日記遺存的《明仁亭日記》1938年2月24日,"去玄南買福爾摩斯小說"的記錄("全集"卷305頁),我不知道是買英文版還是中文譯本,還是上面提到的"華生包案"。
1985年,《福爾摩斯探案集》系列在電視上播出,據《我的爺爺翟平波》中的魏偉說,他平時很少看電視,但這個系列不會放過每一集。"有時因為太晚了,他要求睡一晚,然後看一眼。為了能夠聽到正确的聲音,我為他插了一副耳機,因為我能聽得清楚,更津津有味。因為他對福爾摩斯的故事太熟悉了,是以每次看一集,他都要對劇本改編的優點做一些評論。"(《團結版》,第111-112頁)魏偉沒有注意到翟先生的評論,但在1985年3月31日的一封信中,魏先生說:
在附近看福爾摩斯故事電視,你看過嗎?雖然不是很好,但是有七個,我很熟悉,接近原著,後悔描述少,叙事多。主角不太喜歡(像胖胖年輕),是一大劣勢,看起來沒什麼大興趣,看過"背暈",和"藍寶石"比較好,聞了七集。(全集,第124頁)
福爾摩斯偵探套裝:藍寶石案
由英國格拉納達電視台制作的電視連續劇《福爾摩斯探案集》于1984年播出七集,到1994年播出四十一集。傑裡米·布雷特飾演的夏洛克·福爾摩斯被稱為最權威的演員,但他認為自己"又胖又年輕","不太喜歡"他。他的夏洛克·福爾摩斯的大部分都是西德尼·佩吉特(Sidney Paget)在原始英文版本中的形象。魏還說,他的姐夫、數學家徐寶軒,年輕時也是福爾摩斯的粉絲,是一名家庭盜竊犯,他自己就是福爾摩斯,而翟平波飾演華生,幾天的荒謬偵探,但沒能破案。"想想它們又高又瘦,一個小,很像!"(我的祖父,平波,112頁)
負責編輯:鄭世良
校對:張良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