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結婚生娃後,我們多了“妻子”、“媽媽”、“兒媳”等多重身份,也有許多的身不由己
作者 | 葉丫丫
“當了媽以後,明明有了老公,有了孩子,可卻覺得更孤單了。”
淩晨1點,發完這條僅自己可見的朋友圈後,我終于忍不住淚流滿面。
結婚6年,我至今沒有一次回娘家過年。
第一年春節,老公說剛結婚肯定要在婆家過,這樣才有兒媳婦的樣子;
第二年,懷孕了,孕反嚴重,自然回不了娘家;
第三年,大寶剛出生沒多久,還太小,不适合長途颠簸,大家都沒提回娘家過年的事;
第四年,正逢小姑子出嫁的第一年,婆婆身體不好,不友善操持年夜飯,身為兒媳婦我又不得不留在了婆家過年;
第五年,疫情原因,加上又意外懷上了二胎,自然也就沒回;
今年第六年,好幾天前不容易跟老公說好,要帶着兩個孩子一起回娘家過年,可臨近年尾,二寶卻突然感冒發燒了。
看着越來越近的除夕,一邊是幾千公裡外的老父母,一邊是生病難受的孩子,我隻好打電話回絕了父母......
聽着電話那頭,爸爸掩飾不住失望的安慰,還有媽媽硬憋着哽咽的叮囑,我才終于意識到:
為什麼總有人說,孩子生了,很多關系就死了。
曾聽過一位遠嫁的媽媽,分享自己的親身故事:
“娘家武漢的,婆家山西的。
‘隻要有時間,現在交通那麼發達,想回娘家随時都能回。’這是老公當時求娶我時,對我父母說的話。
可2013年結婚至今,已有9個年頭。
期間回娘家的次數屈指可數,且每次都是來去匆匆。
如今的我是一個二胎媽媽,因為疫情影響,且離的太遠,回娘家更成為一種奢望。
每天的日子除了哄孩子,就是哄孩子,在勞累之餘特别想吃碗媽媽做的熱幹面,也隻能停留在‘想想’。
每當萌生出想要回趟娘家的心思,可看看身旁尚還年幼的兩個孩子,想想路遠迢迢帶着他們一路颠簸的疲憊,還有來回一趟需要的時間、金錢消耗,便又忍不住默默打消了心思。
嫁人後,尤其當媽後,都是無可奈何。”
有了孩子後,回娘家越來越成為一種奢侈。
隻有親身體會過,才知背後難言的心酸。
當媽後,要忙的事情很多,我們難免要犧牲自己的情緒和需求,去遷就家庭和孩子,“不能回娘家”隻是其中很小的一個縮影罷了。
多了“媽媽”這重身份,也就多了一份身不由己。
忍不住想起想起《請回答1988》裡的一個場景:
正煥的媽媽準備要回娘家,可是離開前卻怎麼都放心不下家裡。
盡管她已經盡可能地,為家裡的兩個孩子和丈夫打點好了一切,卻依然忐忑不安。
她反複跟他們強調,冰箱的飯菜要怎麼吃;熱飯的時候要放多少水;要換洗的衣服都放在哪裡……
那一刻,看着這個充滿牽挂的媽媽,我才明白:
一旦被冠以“媽媽”的頭銜,我們的角色不同了,生活的重心也轉變了,選擇也就跟着不一樣了。
隻因為,我們不再隻是誰的女兒,而是丈夫的妻子,公婆的媳婦,更重要的還是孩子的媽媽。
記得網上有很火的一段話:
“娘家這個地方,女婿來了吃完飯就想走;孩子來了玩好了就想走;隻有閨女來了,想待不能待想留不能留。
走吧,惦記自己的爸媽;不走吧,那邊還有一個家……”
看完,令人動容。
當媽以後,我們好像時常都在面臨情感選擇上的掙紮。
一邊是孩子和婆家,一邊是父母和娘家,難以兩全,隻能虧欠。
廣東廣州,一位遠嫁的女兒好幾年沒有回娘家了。
這一次,她突然回到娘家,準備給老父母一個驚喜,卻不曾想,父親卻一臉疑惑地根本認不出她來。
直到母親看了半天,認出她後笑着跑向女兒,父親才遲遲反應過來。
評論區,網友的留言讓人看了忍不住淚奔:
“他也想認出女兒啊,他也想平時見女兒啊,可他又能有什麼辦法!”
“你能做一個合格的媽媽,合格的妻子,合格的兒媳,唯獨做不了一個合格的女兒!”
我想,視訊中的女兒雖然在笑,但心裡一定充滿了苦澀和愧疚吧!
隻有真的當了媽以後,才會懂得,原來我們最虧欠的,是自己的爸媽。
想起一位部落客的自白:
為了愛情,她遠嫁3000公裡外的他鄉,連續7年沒有回娘家過年。
那年春節,她原本打算回娘家過年。
父母聽了很高興,提前了大半個月熱熱鬧鬧辦年貨,準備了很多她愛吃的零食,媽媽還親自腌了她愛吃的臘肉和臘腸。
結果臨除夕前幾天,孩子生病了,她也被丈夫勸說着留在了婆家。
她還記得,打電話說不回家過年時,媽媽突然哽咽的聲音。
可盡管如此,為了不讓女兒擔心,媽媽依舊擠出笑容“歡快”地說:
“沒事,你們不回來正好我跟你爸出去走走玩玩,兩個人還省得忙東忙西,等你們空了再回來好了。”
但其實她知道,哪有所謂的出去走走玩玩啊!
每年除夕都是他們老倆口,冷冷清清地吃一個簡單的便飯。
她在心裡告訴自己:
“明年,明年一定要回娘家過年。”
可是第二年沒到年底,媽媽便因為意外去世了。
她的遺憾永遠也沒辦法彌補,心裡的自責和愧疚永遠折磨着她。
在最後,這位部落客還強顔歡笑着開玩笑說:
“還是生個男孩好,兒子、兒媳、孫子歡聚一堂,這才有個年的味道,不必苦等女兒回家,也不用留下永遠的遺憾。”
語氣中,帶着難言的苦澀和傷感。
就像有位媽媽留言說的:
“為人母親後越來越覺得虧欠父母的太多了,養育了我二十多年,沒讓父母享過福,有娃以後對父母的關心也越發的少了,還要讓父母特殊照顧着。”
嫁了人,生了孩子,就有了自己的小家,不能經常回娘家,總覺得對不起生養自己的爸媽。
我們忙着去成為一個好妻子,好兒媳,好媽媽,卻忘了去成為一個好女兒。
可父母卻在我們出嫁以後,變得越來越“慫”,越來越懂事。
明明很希望和女兒一起過年,卻要忍着眼淚故作輕松,就怕讓女兒在婆家為難。
好不容易女兒女婿來一趟,好酒好菜伺候着,唯恐讓自己的女兒在女婿那邊受委屈。
而這樣日漸“卑微”的父母,卻也讓我們更加心疼和愧疚。
看過一個視訊:
一個女孩分享自己的媽媽,回到娘家的樣子。
媽媽慵懶地坐在椅子上,自在地吃着香蕉,兩條腿還一晃一晃的。
陽光透過窗戶,照在媽媽身上,映出一副歲月靜好的模樣。
那一刻的媽媽,就像回到了少女時代。
一個女人,從穿上婚紗,坐上婚車的那一刻開始,就告别了熟悉的家人和親友,最終變成了别人的妻子、兒媳、母親。
可她變成妻子和媽媽前,也曾被人放在手心上寵愛,過着沒有被生活的柴米油鹽磨平棱角的、悠閑而又無憂無慮的生活啊!
有人說,一個女人的一生,至少要在妻子、媽媽、媳婦這三種角色中來回切換,是以女孩子嫁人以後,好像就很難再做自己了。
也正因為如此,我們才會對回娘家這件事,心存執念、充滿期待。
因為隻有回到娘家,我們才會覺得自己還像個孩子,不是誰的兒媳,不是誰的妻子,隻是爸媽的孩子。
有個女孩小靜,從雲南嫁到了江蘇,已經13個年頭。
每到春節,老公就主動提出,跟她一起回雲南娘家過年。
陪陪父母,走走親戚,陪她重溫家鄉的風情。
幾千裡的路其實并不輕松,可無論是飛機還是火車,她老公從來不嫌麻煩。
你看,讓一個媽媽快樂滿足有多簡單?陪她一起回娘家就夠了!
還記得,網上有這樣一個提問:“真正愛你的男人會怎樣做?”
有個回答特别好:
“一定是婚後比婚前更疼愛老婆,也一定不會在回家過年的事情上委屈女人。”
是以親愛的爸爸們:
今年過年,請帶上孩子,帶上真心,陪老婆回娘家吧!
讓她在成為你的妻子,成為孩子的媽媽以後,還能重新做回爸爸媽媽手心上的小女孩。
點個【贊吧】,希望每一位媽媽,都永遠是最初那個幸福美好的“小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