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美鄉愁 鄉土建築
中國有一個非常漫長的自然農業的曆史,五千年的中華文明,基本上是農業文明。農業文明的基礎是鄉村的社會生活。在廣闊的鄉土社會裡,以農民為主,加上小手工業者、在鄉知識分子和明末清初從農村興起的各行各業的商人,一起創造了像海洋般深厚瑰麗的鄉土文化。廟堂文化、士大夫文化和市井文化,雖然給鄉土文化以巨大的影響,但它們的根紮在鄉土文化裡。比起廟堂文化、士大夫文化和市井文化來,鄉土文化是最大多數人創造的文化,為最大多數人服務。它最樸實、最真率、最生活化,是以最富有人情味。鄉土文化依賴于土地,是一種地域性文化,它不像廟堂文化、士大夫文化和市井文化那樣有強烈的趨同性,它千變萬化,更豐富多彩。

醉美鄉愁·建築五書 之《碛口古鎮》 北京出版社
鄉土建築是鄉土生活的舞台和物質環境,它也是鄉土文化最普遍存在的、資訊含量最大的組成部分。它的綜合度最高,緊密聯系着許多其他鄉土文化要素甚至是它們重要的載體。不研究鄉土建築就不能完整地認識鄉土文化。甚至可以說,鄉土建築研究是鄉土文化系統研究的基礎。
鄉土建築當然也是中國傳統建築最樸實、最真率、最生活化、最富有人情味的一部分。它們不僅有很高的曆史文化的認識價值,對建築工作者來說,還可能有一些直接的借鑒價值。沒有鄉土建築的中國建築史是殘缺不全的。
我們的鄉土建築研究從聚落下手。這是因為,絕大多數的鄉民生活在特定的封建家長制的社群中,是以,鄉土建築的基本存在方式是形成聚落。和鄉民們社會生活的各個側面相對應,作為它們的物質條件,鄉土建築包含着許多種類,有居住建築,有禮制建築,有崇祀建築,有商業建築,有公益建築,也有文教建築等。每一種建築都是一個系統。例如宗廟,有總祠、房祠、支祠、香火堂和祖屋;例如文教建築,有家塾、義塾、私塾、書院、文館、文廟、文昌(奎星)閣、文峰塔、文筆、進士牌樓等。這些建築系統在聚落中形成一個有機的大系統,這個大系統規定着聚落的結構,使它成為功能完備的整體,滿足一定社會曆史條件下鄉民們物質的、文化的和精神的生活需求,以及社會的制度性需求。
鄉土生活賦予鄉土建築豐富的文化内涵,我們力求把鄉土建築與鄉土生活聯系起來研究,是以便是把鄉土建築當作鄉土文化的基本部分來研究。聚落的建築大系統是一個有機整體,我們力求把研究的重點放在聚落的整體上,放在各種建築與整體的關系以及它們之間的互相關系上,放在聚落整體以及它的各個部分與自然環境和曆史環境的關系上。鄉土文化不是孤立的,它是廟堂文化、士大夫文化、市井文化的共同基礎,和它們都有千絲萬縷的關系。鄉土生活也不是完全封閉的,它和一個時代整個社會的各個生活領域也都有千絲萬縷的關系。我們力求在這些關系中研究鄉土建築。例如明代初年“九邊”的鄉土建築随軍事形勢的張弛而變化,例如江南和晉中的鄉土建築在明代末年随着商品經濟的發展所發生的變化曆曆可見等。聚落是在一個比較長的時期裡定型的,這個定型過程蘊含着豐富的曆史文化内容,我們也希望有足夠的資料可以讓我們對聚落做動态的研究。總之,我們的研究方法綜合了建築學的、曆史學的、民俗學的、社會學的、文化人類學的各種方法。方法的綜合性是由鄉土固有的複雜性和外部聯系的多方位性決定的。
醉美鄉愁·建築五書
《郭峪村》《廣州炭步鎮四村》《碛口古鎮》《大慈岩下兩村落》《閩西客家古村落——培田》
北京出版社
從一個系列化的研究來說,我們希望選作研究課題的聚落在各個層次上都有類型性的變化:有純農業村,有從農業向商業、手工業轉化的村;有窯洞村,有雕梁畫棟的村;有山村,有海濱村;有馬頭牆參差的,也有吊腳樓錯落的,還有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等。這樣才能一步步接近中國鄉土建築的全貌,雖然這個路程非常漫長。在區分鄉土聚落在各個層次上的類别和選擇典型的時候,我們使用了細緻的比較法。就是要找出各個聚落的特征性因子,這些因子互相之間要有可比性,要在聚落内部有本質性,要在類型之間或類型内部有普遍性。
因為我們的研究是搶救性的,是以我們不選已經聞名天下的聚落作研究課題,而去發掘一些默默無聞但很有價值的聚落。這樣的選題很難:聚落要發育得成熟一些,建築類型比較完全,建築品質好,有家譜、碑銘之類的文獻資料。當然聚落還得儲存得相當完整,老的沒有太大的損壞,新的又沒有太多。但是,近半個世紀來許多極精緻的或者極具典型性的村子都已不複存在,而且我們選擇的自由度很小。
因為是叢書,我們盡量避免各本之間的重複,很注意每本的特色。特色主要來自聚落本身,在選題的時候,我們尤其留心它們的特色,在研究過程中,我們再加深發掘。其次來自我們的寫法,不僅盡可能選取不同的角度和重點,甚至變換文字的體裁風格。有些一般性的概括,我們放在某一本書裡,其他幾本裡就不再重複多寫。至于究竟在哪一本書裡寫,還要看各種條件。隻有寫題材的特殊性,才能多少寫出一點點中國鄉土建築的豐富性和多樣性。是以,挖掘題材的特殊性,是我們着手研究的切入點,必須下比較大的功夫。
這套叢書裡每一本的寫作時間都很短,因為我們不敢在一個題材裡多耽擱,工作有點淺簡,但我們還是認真地做了工作的,我們決不草率從事。雖然我們隻能從汪洋大海中取得小小一勺水,這勺水畢竟帶着海洋的全部滋味。希望我們的這套叢書能夠引起讀者們對鄉土建築的興趣,有更多的人也樂于來研究它們,進而能有選擇地保護其中最有價值的一部分。
本文發表在2020年3月26日《甘肅日報》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