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荀子日課370丨人都有向善之心

荀子日課370丨人都有向善之心

每天一課讀經典,這裡是爾雅書苑。今天我們開始《荀子日課》第370講《性惡篇》的學習。歡迎留言交流。

凡人之欲為善者,為性惡也。夫薄願厚,惡願美,狹願廣,貧願富,賤願貴,苟無之中者,必求于外。故富而不願财,貴而不願埶,苟有之中者,必不及于外。用此觀之,人之欲為善者,為性惡也。今人之性,固無禮義,故強學而求有之也;性不知禮義,故思慮而求知之也。然則性而已,則人無禮義,不知禮義。人無禮義則亂,不知禮義則悖。然則性而已,則悖亂在己。用此觀之,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僞也。(《荀子·性惡篇第二十三》09)

人之是以行善,是因為人性惡。如果人心原本即是善的,有必要向善嗎?

為什麼這麼說呢?荀子的解釋是:微薄的希望變豐厚,醜的希望變美,窄的希望變寬,窮的希望變富,卑賤的希望變高貴。如果自己本身沒有,就一定會向外求。是以富裕的不會羨慕錢财,顯貴的不會羨慕權勢,如果自己本身有,就不會向外求。由此看來,人之是以行善,是因為性惡。

人的本性沒有禮義,是以才會努力學習和掌握;人的本性不懂禮義,是以才會思考去了解。如此看來,如果隻有本性,人就不會有禮義,也就不會懂得禮義。沒有禮義就會混亂無序,不懂禮義就會悖逆不道。可見,如果隻有性,沒有僞的話,悖亂就會發生在自己身上。由此看來,人性是惡的就很明顯了,善良的行為是人為的。

郭沫若認為,荀子是有意向孟子叫闆,以成一家之言。可謂是不偏執不哲學。孟子和荀子,雖各執一詞,其實本質上都認為人皆有向善之心,需要學習引導,方能有所成。

我們已經逐字逐句學習完《論語》《孟子》《大學》《中庸》《道德經》《聰訓齋語》《澄懷園語》《曾國藩教子書》《聲律啟蒙》。《荀子日課》《朱子讀書法》正式開講。

關注爾雅書苑,讀懂中國經典,涵泳儒雅人生。

日課溫故

涵泳誦讀

家風傳承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