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日報融媒體記者 陳 俊 通訊員 巨克梅
1月25日,農曆臘月二十三,是北方傳統的“小年”,此時,河湟大地無論城市還是鄉村,一串串、一個個大紅燈籠高高挂,紅色龍燈飛舞盤旋,處處張燈結彩,年味也越來越濃郁,在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東溝鄉胡蘭索卡刺繡工坊,正在進行特殊的迎“小年”儀式——繡荷包、過大年。
小繡娘練習盤繡技巧。青海日報融媒體記者 陳俊 攝
在繡房裡忙碌的繡娘中,一位略顯稚嫩的小小繡娘的身影格外引人注目,雖然年紀小,但手下的功夫卻一點兒也不“含糊”。隻見她安靜地坐在工位上,左手拿着鞋墊,右手熟練地飛針走線,配線、穿針、起針、打結……兩條紅色的絲線,在她的手中上下飛舞。有時還邊繡邊向一旁的奶奶詢問繡盤繡的技巧,很快,一朵栩栩如生的太陽花便在小繡娘指尖慢慢“綻放”。
這個小繡娘,正是東溝鄉姚馬村12歲的胡曉娟。作為一名土生土長的土鄉人,胡曉娟從小對土族盤繡刺繡有種深深的喜愛和特殊的情感,9歲開始,跟着奶奶繡鞋墊、繡荷包,現在接觸盤繡已經近三個年頭了。“我在四年級的下學期就接觸盤繡了,很喜歡,春節期間利用寒假能跟着奶奶學盤繡,很開心。”
青海日報融媒體記者 陳俊 攝
說話間,胡曉娟又開始飛針走線,一朵栩栩如生的梅花躍然出現。
具有“兩針兩線”獨特針法的土族盤繡,有很高的觀賞和收藏價值,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
胡曉娟稚嫩的臉龐洋溢着自信的笑容:“刺繡和盤繡我都會,我覺得繡花很有意思,通過刺繡有種在和傳統文化對話的感覺,仿佛能聆聽到遠古的歌謠,能看到先民在土鄉大地上勞作的身影。”
胡曉娟的姑姑胡蘭索卡,是索蘭卡民族工藝品有限公司負責人,她說:“曉娟和我的刺繡都是傳承自我媽媽,我們經常給曉娟說,在愛好刺繡的同時,還要傳承好土族的歌,土族的民俗和民間文化。”
胡蘭索卡依托土族盤繡,不僅自己做起了公司,還帶領同樣愛好的土族繡娘們走出家門,走向小康。
盤繡産業已成為助推當地農村婦女緻富增收的“巧手産業”,繡出了“彩虹故鄉”的幸福生活。目前,互助縣盤繡生産企業、基地、經營戶達34家,繡娘7000餘名。
“我們靠着盤繡過上了好日子,希望我們的手藝一直傳承下去,孫女喜歡盤繡,會好好把這門融合非遺文化和小康美好寓意的技巧教給她。”張三姐說。
胡曉娟和她姑姑,緊跟時代步伐,在傳承奶奶盤繡的基礎上,以虎年為要素,加入虎頭荷包,并且以建黨百年為契機,在荷包上繡上“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等字樣,小小挂件深受大家的喜愛。
“我現在一天到晚除了繡花就是在思索怎麼創新,連晚上睡覺都在想如何通過創新,創作出更受大家喜愛的産品。”胡蘭索卡邊說邊得意地向我們介紹滿屋子的繡品。
綿延、寬厚的民族文化,在這些傳承人的身上,與時代的浪潮合流,激起璀璨的光芒。
為進一步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産,近年來,互助縣着力增強全社會對“非遺”文化保護傳承弘揚意識,由互助縣教育局和文體旅遊局共同發起“非物質文化遺産進校園”活動,讓土族盤繡、土族花兒、土族民間法舞、宴席曲、民間小調等一大批優秀國家級和省級“非遺”項目在校園裡進行活态展示,有效調動了全縣師生學習傳承優秀非物質文化遺産的積極性,使更多青少年加入保護和傳承“非遺”行列,讓優秀民族民間文化在七彩大地大放光彩。
稿件來源:青海日報用戶端 聲明:以上内容除注明來源稿件外,均為青海日報原創稿件,版權為青海日報所屬媒體平台所有,未經書面許可嚴禁轉載,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