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前蘇聯、法國和瑞士聯合制作的《德黑蘭43》講述了蘇聯特工安德烈在二戰時期德黑蘭會議期間粉碎納粹德國暗殺計劃的故事,并在35年後的1978年延續了這個故事。
1943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同年2月,德軍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中敗北,盟軍于7月在西西裡島登陸,意大利于9月投降,世界反法西斯戰争的曙光似乎即将到來。11月,正當第二次世界大戰肆虐時,美國總統羅斯福、英國首相溫斯頓·丘吉爾和蘇聯最高統帥斯大林決定在德黑蘭舉行秘密會議,以進一步加強合作,推進世界反法西斯鬥争。雖然德黑蘭會議被封鎖為秘密會議,但希特勒實際上通過安排英國大使館的"鼹鼠"獲得了确切的資訊,并提前秘密派遣特工前往德黑蘭,為暗殺"三巨頭"做準備。暗殺計劃被稱為跳遠行動。希特勒試圖通過暗殺"三巨頭"來破壞會議來改變戰争局勢。

德黑蘭
這部電影被藝術地處理為藍圖,整部電影通過兩條時間線,曆史線和現實線來描繪故事。在曆史界線中,德國特工策劃的暗殺計劃被安德烈率領的蘇聯情報人員發現并挫敗。安德烈和瑪麗,幫助粉碎暗殺陰謀的翻譯,在生死中墜入愛河,但戰争将他們分開。現實線講述了35年後在法國半生重逢的故事,但過去幾年的情節并沒有随着戰争的結束而消散,三十多年來,一個内部人士被殺,瑪麗和安德烈在長期團聚後被殘忍地謀殺。在電影中,間諜的戰鬥和男女主人公之間的愛情交織在一起,與其他支線故事交織成一個網絡。影片一直都是從旁觀者的視角出發,設定一個活生生的角色,圍繞着暗殺目标,影片以充滿不确定性和意想不到的方式打開叙事。随着事件的逐漸發展,沒有太強烈的緊張感,而是充滿了冷漠和疏離感。這部電影關注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周圍的人和他們的關系。真實人物的感受與曆史上殘酷的死亡,以及個體與命運的微弱鬥争進行了比較。
施奈爾在電影中,他在曆史上的典型人物可能是納粹德國黨衛軍沖鋒隊隊長斯科爾茨納。斯科爾茲納在秘密行動中表現出色,并赢得了希特勒的信任。電影中的施奈爾是一個固執、傲慢的納粹分子。戰争期間,他堅定地執行暗殺計劃,戰後他不得不一個接一個地殺死内部人員,也許是為了報複當年未完成的任務,或者抹去那個時期的曆史。監獄生活并沒有讓他反思納粹主義的罪行,而是施奈爾無法正确地看待曆史。當他在劫機事件發生後被釋放時,他說"隻要他還有一分鐘的時間,他就會以自己的方式出來",這反映了施奈爾對他的罪行的嚴厲态度。劫機事件的爆發也反映了納粹在和平時期仍然存在的事實,這是我們在這個時代應該警惕的,這是為了防止新納粹主義的擡頭。
瑪麗作為那個時代的普通人,卷入了這個複雜的曆史事件,将她的生活帶向了一條不同的道路,而她與蘇聯特工安德烈的愛情故事,是電影中另一個叙事的焦點。瑪麗和安德烈第一次在機場相遇,在同一架飛機上相遇,并在暗殺期間墜入愛河。他們的愛情來自生死之間的艱難和共性,卻被時代隔絕。整部電影的氣氛總是壓抑,殘酷的死亡、木頭的麥克斯、冰冷的施奈爾總是壓抑着觀衆的情緒,而安德烈和瑪麗的愛情就像《雪樂之名單》中穿着紅色連衣裙的小女孩,是被壓抑的電影中的紅色。為什麼不是戰争中的悲劇,即使在35年後的和平年代,仍然沒有情人可以與之生活在一起?影片中的故事往往反映真實的社會,第二次世界大戰帶來的悲劇不僅是戀人之間永恒的分離,也是無數家庭的悲劇。據不完全統計,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有6000多萬人死亡,奪走了他們的生命,摧毀了無數家庭。雖然世界人民在反法西斯戰争中付出了巨大代價,但世界人民在這場關系人類命運與未來的鬥争中赢得了最後的勝利。人類文明得救,世界和平得以恢複。世界反法西斯戰争的勝利,給國際帝國主義以沉重打擊,社會主義陣營得到加強。占世界人口大多數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參加這場正義戰争,促成了亞洲和非洲民族解放運動的空前興起。
影片以小女孩的微笑結束,壓抑的影片在最後給觀衆帶來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