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教育的智慧,全藏在這六個字裡!

教育的智慧,全藏在這六個字裡!

《禮記.學記》中說:“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

教育要引導、鼓勵和啟發,而不是牽着走或是壓抑或是直接給結論。這是教育的本質:喚醒。一萬次的灌輸,不如一次真正的喚醒。

教育需要做喚醒的功夫,激發孩子内在生命能量和人格理想。如何做到呢?這六個字會給你答案!

01

不說:留白

莊子說:“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

沒說的,永遠比說出口的重要。

明朝的唐伯虎,小時候跟着沈周學畫畫。不到兩年,就覺得老師的畫也不見得比自己好多少,于是就想回家了。

沈周看出了他的心思,什麼都沒說,就讓夫人準備一桌飯菜作為出師宴,但就餐的地方,是院子裡一個獨立的房子,唐伯虎從來沒進去過。

推開門,唐伯虎愣住了:居然有東西南北四扇門!而且每一扇門外面,都是别有一番天地。東邊是姹紫嫣紅,西邊是小橋流水,北邊是綠樹蔥蔥,南邊是莺歌燕舞。

唐伯虎興奮地沖向東門,“嘭”的一聲,撞得生疼;他揉揉腦袋又走向西門,又是“嘭”的一聲,他又想從北門出去,還是“嘭”的一聲撞倒在地。

原來那三扇門和門外的風景,都是沈周在牆壁上畫的,竟是如此的栩栩如生、出神入化!唐伯虎頓悟了,跪倒在師父面前,立誓專心學畫。經過不懈努力,最後,唐伯虎成了與師父沈周齊名的明朝四大畫家之一。

沈周這一招“不說”,讓唐伯虎的“出師宴”變成了“回師宴”,真是“無聲勝有聲”!

《淮南子》裡有這樣一句話:“萬言萬當,不如一默。”

一個人的話說得再得體,都不如沉默的力量來得巨大。人的成長,是内在的,猶如幹涸的土地般崩裂而開,其過程是蓄勢的,是安靜的。

不說,是一種沉默教育,也可以說是冷落教育,更是潤物細無聲般安靜熏陶的藝術。

它的核心是留白。留出足夠的空白去檢討,用内心的體驗去認識世界,體會人生。

教育的智慧,全藏在這六個字裡!

02

少說:用心

盧梭說過:“世界上最沒用的三種教育方法就是,講道理、發脾氣、刻意感動。”

曾國藩早年上京參加科舉考試,兩次都失敗了。他選擇遊學回去,并在南京向父親的好友易作梅借了一百兩白銀。然而,曾國藩看上了一套精刻版《二十三史》,一下就花掉了一百兩。

回到家,曾國藩特别忐忑的等待着父親的臭罵。可父親曾麟書隻平平淡淡的說了一句話:“借錢買書是好事,我樂于替你償還債務,但是,希望你不要忘記買書的初衷,細心研讀。”

曾麟書的這一番話,堪稱教育典範!

曾國藩兩次會試失敗,心裡非常痛苦,但曾麟書隻字未提,隻說買書的事,一下就化解了孩子最重的心理負擔,簡直就是“四兩撥千斤”。

對于一百兩外債,差不多是家中三年的收入,但曾麟書沒有一絲一毫的埋怨,隻說“買書的初衷是細心研讀”。自此,樹立了曾國藩一生讀史,無一日不讀書的好習慣。

孔子說:“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教育路上,疾言厲色,不如一句平平淡淡的話;喋喋不休,不如少說多做多看多聽。

後來曾國藩考上了進士,成了京官,就接父親到京城小住。

年輕時的曾國藩喜歡和狐朋狗友鬥蛐蛐,聽戲、與歌妓嬉戲、流連于各大酒館等。父親看在眼裡,什麼都沒說,執意要回老家。回去後立即修書一封,沒有埋怨沒有長篇大論,隻跟曾國藩提出三節:“節欲、節勞、節飲食。”

曾國藩頓悟“為什麼父親執意回老家”,也突然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是多麼的荒唐。

從此立誓向聖賢看齊,每日自省,終成一代名臣。他在留給後世子孫的家訓,也特别提到:“群居守口獨居守心。”

很多時候,父母的唠叨,不僅僅是在消耗孩子的耐心,更是在折損自己的威信。

喜歡唠叨的家長,孩子總是不以為意,而話比較少的家長,孩子反而放在心上。

正如林語堂先生說的:“要說得巧,要說得少;言多必失,語多必敗。”

教育的智慧,全藏在這六個字裡!

03

會說:行動

《後漢書》中說:“以身教者從,以言教者訟。”

以身示範,孩子會順意跟從,而如果隻是口頭說教,孩子往往會争辯。

曾子的妻子要去趕集,孩子哭鬧着要一起去。曾夫人讓孩子在家,回來時殺豬給他吃。到了傍晚,曾夫人回來了,看見曾子在磨刀準備殺豬,連忙勸阻:“我隻是哄一下孩子,你還當真了。”

曾子卻說:“孩子現在沒有足夠的判斷力,都在跟父母學習。如果你騙他,以後他不會再相信你,而且也會去騙人。”最後,曾子執意殺豬,煮肉給孩子吃。

這個故事,不僅教育孩子要言而有信,更重要的是教育成人。孩子不是隻聽你說什麼,他更在意的是你在做什麼。

孟子小時候,有一次,看見鄰居家磨刀霍霍,就問母親:“他們在幹什麼?”母親告訴他準備殺豬。孟子又問:“為什麼要殺豬?”母親随口答道:“給你吃啊。”

随即,孟母就感到不妥:“鄰居殺豬并不是為了孩子,我這不是教孩子說謊嗎?”

為了彌補過失,孟母真的拿出很有限的積蓄,買了鄰居的豬肉給孟子吃。

《勸孝歌》中說:“父母皆艱辛,尤以母為笃。”這句話用在孟子母親身上再合适不過了,孟母三遷,孟母斷機杼,買肉啖子,這些耳熟能詳的故事,都蘊含着教育的大智慧。

唐太宗曾言:”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魏征是唐太宗的鏡子,而孩子則是父母的鏡子。

如果孩子不愛讀書,父母可以照一下:自己是看書多還是看手機多?如果孩子脾氣很差,父母可以照一下:自己是大吼大叫還是和風細雨?如果孩子不思上進,父母可以照一下:自己是牢騷滿腹還是積極向上?

會說,是一種行動語言。正如古語所言:“欲教子先正其身。”

孩子就像一個監控器,每天對着父母的一言一行進行拍攝,然後在他的腦海裡反複的播放,最後成為你現在看到他的樣子。

教育的智慧,全藏在這六個字裡!

寫在最後

教育的目的是為了不教育,讓孩子能夠進行自我教育。

教育要留心,留心孩子的一言一行,在需要的時候搖醒他。

教育要花心,花心思讀懂孩子隐藏的語言,在恰當的時候點醒他。

教育要随心,随心孩子看到的每一個榜樣,在任何的時候都能喚醒他。

正如一位哲學家說的:“真正的教育,是用一棵樹去搖動另一棵樹,用一朵雲去推動另一朵雲,用一個靈魂去喚醒另一個靈魂。”這才是教育真正的智慧!

繼續閱讀